基本信息
![0](/img/7/f81/nBnauM3XygTO0EjM3UzMyIzMxMTM0UjMxEzMxADMwAzMxAzL1MzL2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平裝:232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7802446945,9787802446946
條形碼:9787802446946
商品尺寸:23.6x16.4x1.8cm
商品重量:358g
ASIN:B003JL7WNK
內容簡介
《音樂之愛:邀你傾聽》面向受過教育的普通讀者。它旨在傳播音樂知識,雅俗共賞。《音樂之愛:邀你傾聽》收錄文章31篇,共分成六個部分,包括:序曲,創造者,近來的音樂,傳播者,舊事難忘,尾聲。編輯推薦
《音樂之愛:邀你傾聽》是“靠音樂說話,但文字能讀者和聽眾走入音樂。”——美國舊金山交響團推薦出版。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麥可•斯泰因伯格(美國)拉里•洛斯譯者:童之月麥可•斯泰因伯格,為《波士頓環球》撰寫音樂專欄,此外他還為無數的刊物撰稿:更為重要的是,他還為波士頓交響樂團,舊金山交響樂團,明尼蘇達管弦樂團,紐約愛樂樂團撰寫音樂注釋。他寫的注釋收入3卷《聽眾手冊》:《交響樂》,《協奏曲》,《一流的合唱》。現居明尼蘇達州的明尼阿波利斯。
拉里•洛斯,1984年以來擔任舊金山交響樂團出版編輯。撰寫的文章刊發在《交響樂》等無數雜誌上,與人合作編輯《美國先鋒:理想者,開拓者,叛逆》。現居加州伯克力。
目錄
序言一、序曲
我是如何愛上音樂的
入門:教授的遺產
二、創造者
再論莫扎特
懷念羅伯特•舒曼
神聖的,褻瀆的,音樂里確實有沙子
弗朗茲•舒伯特:“一大筆財富”
邂逅勃拉姆斯
勛伯格、勃拉姆斯與偉大的傳統
一流二等的作曲家
西貝柳斯和馬勒:還能譜寫音樂嗎
懷念拉赫瑪尼諾夫
埃里希•沃爾夫岡•科恩戈爾德:沉思
柴可夫斯基(和其他人)的莫扎特
追尋莫扎特的足跡
他們的所見所聞
巴赫短暫的一生
斯特拉文斯基的遺存:抻長耳朵,將快樂送給你
三、近來的音樂
探訪盧•哈瑞森
喬治•波爾:譜寫人生
美國音樂五重奏
三個尋找白鯨的美國作曲家
一個世紀的音樂
四、傳播者
音樂傳播者:向西奧多•托馬斯致敬
西格蒙德•斯貝思,你應該知道的人
艾薩克•斯特恩的音樂人生
專唱反調的B.H.哈金
五、舊事難忘
電影音樂的摯愛記憶
維也納三部曲:來自音樂之城的插曲
音樂,真或假
我們為什麼在這裡
六、尾聲
我們製造的聲音
序言
少數幾章除外,其他各章最先都被舊金山交響樂團編撰的音樂教程所採用(有的形式稍稍不同,有的變化很大),因為多年來我們在這家樂團兼職,拉里•洛斯始於1984年,麥可•斯泰因伯格始於1979年。在美國管弦樂團編著的教程里,舊金山交響樂團所著的教程與眾不同,因為每月都要留出版面,用相當長的文字來寫一個專論,選題幾乎都依作者興趣來定。文章針對受過教育的普通讀者,並非專業人士。我們的原意是傳播音樂知識,我們的目的是雅俗共賞,也就是說,希望凡是我們知道和喜愛的音樂,也讓讀者知道和喜愛。時光流逝,我們寫下的文章何止一二,後來舊金山交響樂團的首席雙簧管威廉•貝內特建議我們結集成書。貝內特是優秀的藝術家,為人極聰明極有趣,是個大好人,他的意見你不能不嚴肅對待。我們很高興聽從了他那使我們飄飄然的建議。
我們要感謝舊金山交響樂團為我們提供寫作的機會。這種論壇形式原來是彼得•帕斯特里奇的創意,從1979年到1999年,他擔任樂團的執行團長。彼得喜愛音樂和文字。他鼓勵我們,說服我們,而且出於友誼還要推動我們,反覆逼迫我們。他輸出的動力使我們備受鼓舞。我們在寫作中時刻不忘他的信念:讀者應該了解音樂,越多越好,要選擇一種形式,不僅為讀者送上一般的事實,還要送上尊嚴。我們有幸從彼得的繼任者布萊恩特•艾辛克那裡得到了同樣的關懷。當時交響樂教程成了的瀕危物種,正被人“閹割”,用現在粗俗的話來說,被人遺棄,所以我們尤其要慶幸能在樂團供職。因為樂團里有人相信,我們的讀者是智慧的、好奇的,他們或是天生擁有對音樂執著的喜愛,或是想從那種摯愛里尋找意義。
我們尤其要感謝布萊恩特•艾辛克,因為文章成書之後他大為高興,他還以慷慨大度的姿態同意我們再次出版原先為樂團所寫的材料。在過去的30年裡,舊金山交響樂團真的很幸運,因為有下面的人在樂團當家:艾杜•德•瓦特(1977-1985年)、赫伯特•布魯姆斯泰德特(1985-1995年)、麥可•托馬斯(1995年至令)。他們每個人都能深刻理解,最後要靠音樂說話,但他們同樣意識到,文字能幫助讀者和聽眾走入音樂。我們感謝他們的關懷和鼓勵,一如感謝他們的演出,他們通過演出還在繼續探索音樂領域裡的無限風光。
書中有些文章寫的是舊金山交響樂團的演出和事件,成書之前我們做了修改,還有一些做了更新。為了不使文字固定在一時一地,我們在文中總是變換話題,但文章因事而發的特點依然未變。如,寫“神聖”和“褻瀆”的一章,原來是寫1997年音樂節的,提到的作品也是音樂節上演出的,但這並不是說,“神聖”和“褻瀆”的概念就是由那些作品來體現的;正如《尋找白鯨的三個美國作曲家》,重點寫了三個人(查爾斯•艾夫斯、約翰•克里利亞諾和約翰•亞當斯),當初文章刊發的時候,他們的音樂正於1991年11月在舊金山交響樂團的音樂會上演出。因為文章寫於不同的時間,所以有些故事和想法出現不止一次。我們之所以沒有刪掉這些重複的文字,並非出於大意,而是覺得每個故事放在那裡都正合適。
由於管弦樂出於西方的局多,所以多數的文章寫的是西方的管弦樂。即使在歐美管弦作品的範圍之內,我們討論的話題也不夠寬泛。讀者能發現我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音樂方面。不過,我們的話題還是要比各章題目所說的要寬泛一些。音樂及音樂如何滋養我們,是我們討論的話題。在此我們也要坦白地說,我們的熱情難免要左右我們的判斷。各章是根據內容安排的。每章之後都留下了作者的名字。
我們在上文提到幾位幫助我們出書的人,這裡還想感謝我們的妻子。她們因為對音樂執著的愛,閱讀了書中不少的文章,一次次將心聲送與那古老的真理:寫作是沒有終結的。那些年我們在舊金山交響樂團是幸運的——用更恰當的語言來說,是幸福的——因為我們能與凱薩琳•卡明斯共事。凱薩琳是教程的責編,但是,如果就說她是我們的責編,那豈不是既沒有提到她毫不留情的智慧,也沒有提到她的友誼和關愛。她用一絲不苟的精神改善的不僅是我們的作品,還有我們的生活。我們還要很幸福地承認其他人的支持與幫助,卡倫•安米斯、斯特拉•艾文斯、卡西•布朗、K.C.康基多、羅伯特•古特、馬格•海吉特、萊尼•哈克特、芭芭拉•海曼、琳達•卡特威克爾、拉夫•洛克、加里克•歐萊森、賽多斯•斯派、派屈克•斯帕斯、盧娜•斯坦納、馬庫斯•斯坦因、簡•斯瓦福德和詹姆斯•尤茨。我們還有幸得到牛津大學出版社編輯塞爾敦•梅耶的幫助與鼓勵。還是牛津大學出版社,我們的謝忱要送與喬琳•奧桑卡、貝奇•迪傑修、諾曼•赫斯奇、帕特森•蘭姆和吉姆•羅賓遜。我們還要感謝每一個人,倘若有些人我們沒有提到,那我們在這裡請求他們的原諒。所有在這個項目里出過力的人,他們再次使我們明白,沒有他們這個項目是無法完成的。但我們在此承認,書中的瑕疵都由作者承擔。
文摘
1925年,當我父親從德國來到美國的時候,他已年屆30。他是西線戰敗方的退伍老兵,又不會講英語。他搬進了一個遠房表兄威廉•阿爾文的家裡。在芝加哥——位於林肯、迪福賽和瑞新三條大街交匯處的一幢三層的紅磚小樓里,這位表兄創立了林肯音樂學院。在德國,威廉•阿爾文被稱為“那個阿爾文”。林肯音樂學院周圍居住著眾多的德國移民,在這裡你可能覺得他同樣會被稱為“阿爾文”。(阿爾文:我父親總是使用德語的發音,帶有口音的“阿爾”與“奧利弗”的第一個音節很相似,而“文”的發音又很像“維恩”。)但這是美國,阿爾文被稱為威廉•A。他的學生及家長們都稱他為教授。他的朋友都稱他為比爾,或大比爾。他腰圍很大——從照片上可以看出——他的舉止也透著一股力量。他喜歡喝酒,他總是說在古巴參加美西戰爭的時候,通過定期飲用黑朗姆酒治好了他的瘧疾。儘管美國實行禁酒令,但是他知道該如何滿足他飲酒的欲望。他熱情好客,這讓他很有人緣,他甚至與轄區警察成了能夠共同飲酒的朋友。他的慷慨大方一定是真誠的,否則他也不會資助我父親移民。我父親懷疑阿爾文的音樂背景並不能配得上教授的頭銜。父親不曾聽過他演奏過任何樂器,雖然在為自己寫的訃告裡,阿爾文聲稱在1898年,當星條旗在莫羅城堡升起時,他曾經演奏過一首小號曲。他的訃告在他1931年去世時發表在《阿本德郵報》上。在林肯音樂學院,阿爾文雇用了一批核心教師,其中一些是運氣不好的音樂家;至少有一位是弗雷德里克•斯托克的芝加哥交響樂團的前成員,此人嗜酒如命。通過把這些人遍插在他的學生樂團中,阿爾文成功地舉行了音樂會,並使家長們確信他們的孩子就算不是在學習藝術,也是在學一門技藝。依靠樂團里的這些專業音樂家,阿爾文站在樂隊前面的指揮台上,深情地舞動雙臂,並假裝指揮著人們入場,而事實上這個樂團基本是自己在指揮自己。一些比阿爾文更有名的指揮家們有過比他更嚴重的過失,由於他不是很出名,因此我認為他的足智多謀可以為他加分。我所講述的關於阿爾文的故事都是從我父親那裡聽來的,那時事情都過去三十多年了。雖然我父親還能以親切的、幽默的記憶緬懷阿爾文,但是他一定把這個奇怪的親戚和他的林肯音樂學院當成了他自己成長其中的那個世界的翻版。
那是一個由19世紀的音樂構成的世界。其實我父親就生於19世紀。他於1897年出生在哈茨山腳下哥斯拉爾古老的凱澤斯塔德。他的家庭里無時無刻不充滿了音樂。家裡有12個孩子,6男6女,他是老九。他們的家庭是一個維多利亞時代的大家庭,由一個幾乎從不在家的父親管理著。說他的父親幾乎從不在家,是因為他父親是鎮上的過度操勞的樂隊總指揮。他負責居民的音樂事宜,是一個受人尊敬的老師。他和他的助理們還監管那些借宿在家裡的孩子們的音樂學習。在我父親的孩提時代,家裡總是至少有20個學生寄宿。哥斯拉爾社區還有銀礦開採業,而且礦工們有自己的樂隊,伯格•卡佩爾,由樂隊總指揮負責。我從父親那裡繼承了一個黑檀木的指揮棒,手柄的一端有精緻的銀質裝飾,為感謝樂隊總指揮尤里斯羅斯,還在上面刻了字。就我而言,我的祖父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音樂人,與阿爾文不同。阿爾文或大比爾或者其他什麼稱呼,是林肯音樂學院的教授和奠基人。
各種形式的音樂都是我父親這個家庭的一部分,有些形式更好些,有些形式要差一些。但是我父親本人並不是音樂家,作為12個孩子中的老九,他已經不能給家裡帶來新奇的感覺了。我祖父要花費精力去教學,對居民負責,他自己還要學習小提琴、鋼琴和圓號,所有這些分散了他在生育子女和教育子女方面的注意力。或許他只是被他那些年齡比較小的孩子們搞得暈頭轉向,但當第九個孩子出世的時候,他累了,他幾乎不再教他自己的孩子了。但是我父親在成長過程中還是能聽到音樂並且喜愛音樂,在他14歲遠離家鄉做麵包師傅的學徒工時,他總是節省下他那微薄的收入,這樣可以時不時地買一張布倫瑞克區劇院的站票。他做完學徒後參加了戰爭,戰後又回到了魏瑪共和國,在那裡度過了生活貧困、經濟崩潰的艱難歲月。當他的一個哥哥,齊格弗里德拒絕了阿爾文要他到美國的提議後,他急切地代替他的哥哥去了美國。
我父親對音樂的了解是有限的,但是他總是覺得我應該被引入“正確的”方向。有一次,我們依照常規去芝加哥的林肯大道購物區——我那時應該是9歲或10歲,在那裡,每隔一櫥窗就會有一個手寫的標牌,告訴大家Hierwirddeutschgesprochen——請講德語——在我母親買香腸和火腿的時候,我父親帶我走出了庫恩熟食店,,並沿著街道來到一家唱片店。他在那裡買了一張帶有棕色紙套的黑色唱片。那是莫扎特的《唐吉•奧瓦尼》的前奏曲,分錄在這片每分鐘78轉的唱片的兩面。從藍色哥倫比亞標籤上的字型可以斷定,這是由皇家愛樂樂團演奏、由托馬斯比徹姆先生指揮的。也許我父親認為它能讓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我的一個愛好音樂的朋友堅持認為,如果我們強迫孩子們去喜歡那些他們根本不能理解的作品,那么我們就會對他們造成嚴重的傷害。這樣一個基於“適合年齡”的概念並不一定適合所有的情況,但卻適合我。不要誤解我。就算是個孩子,我也很喜歡音樂;只是我父親一直都認為我喜歡的音樂都不合情理,從《紅河谷》到《小兔跳跳跳》,再到《溫柔地愛我》以及伯恩斯坦為電影《十誡》創作的音樂。
值得稱道的是,我父親能夠寬容地接受我的這些音樂喜好。偶爾他也會批評我不聽那些古典的音樂作品。有一個聖誕節,他甚至把一套15集或20集的古典交響樂合集中的三個部分送給我。這是一種唱片合集,曾在超市里出售,每周出一集,就像我們用半年時間在周圍的珠寶店淘到的《芳瓦納百科全書》一樣。他基本上不怎么管我,在16歲的時候我自己認識了古典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