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是一本較全面論述肝炎治療與調養的著作,將中國著名老中醫、肝病專家關幼波教授六十餘年治療肝炎的臨床經驗與現代醫學有機結合,對關老的治肝理論和臨床經驗進行系統整理和介紹,突出了關老的治肝經驗、中西醫結合辯證施治和治養結合的治肝理念。編輯推薦
肝炎是我國及東南亞各國多發病、常見病之一,嚴重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肝炎的綜合防治已成為醫學界共同研究攻關的新課題。我委託弟子姜文學醫師編寫的《關幼波肝炎醫患指南》一書就是要告訴人們,肝病不是不治之症,精神樂觀,合理用藥,三分治療,七分調養,對肝病的恢復至關重要。《關幼波肝炎醫患指南》幫您排憂解難。作者簡介
姜文學,男,1954年11月出生於安徽省六安市。現任合肥關幼波中醫藥研究所所長,執業醫師,主要從事關幼波教授臨床經驗整理與研究,並長期從事肝病的臨床與科研。從1999年開始,他每年接待全國各地的肝病患者近萬人次,在他的精心治療下,大多數病人均走上康復之路。通過大量臨床實踐,他不但醫療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治療肝病的途徑也越來越廣。在中醫治療方面,應該強調辨證施治;在西醫治療方面,應該強調對症下藥。他所編著的《關幼波肝炎醫患指南》,就是從整體到局部反映中醫與西醫、關幼波臨床經驗與現代醫學有機結合的一個縮。目錄
序前言
作者簡介
第一章肝臟的生理功能和肝炎的主要症狀
第一節肝臟的生理功能
第二節肝炎的主要症狀和體徵
第二章肝炎發病的機因
第一節現代醫學對肝炎發病機因的認識
第二節中醫學對肝炎發病機制的論述
第三章肝炎的微觀辨病與巨觀辨證
第一節肝炎的微觀辯病
第二節肝炎的巨觀辨證
第四章西醫治療肝炎的基本策略和對症處理方法
第一節急性病毒肝炎
第二節慢性病毒性肝炎
第三節重型肝炎
第四節肝硬化的診治
第五章中醫治療肝炎的理法方藥和關幼波證治特色
第一節中醫肝炎治療的基本思路
第二節治療肝炎方法的歸納
第三節治療肝炎及其併發症的常用方劑
第四節治療肝炎的中草藥
第五節關幼波肝炎辨證施治的特色
第六章關幼波肝炎案解說
第一節急性病毒性肝炎病案
第二節慢性病毒性肝炎病案
第三節重症肝炎病案
第四節肝硬化、肝硬化腹水病案
第七章肝炎患者的自我療養
附錄一關幼波養生之道
附錄二關幼波談肝病食療養生五則
附錄三關幼波養生床上八段錦
附錄四肝病系列驗方與臨床套用
精彩書摘
(二)痰瘀關幼波認為,痰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之痰是指咳吐而出之痰;廣義之痰,是指臟腑一切病理性廢物的統稱。我們應從廣義上去理解,而狹義之痰(或痰涎)也包括在廣義痰的範圍之內。關幼波認為,痰生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脾不健運,腎氣不足,津液不能正常輸布,或肺氣受阻,不能通調水道,則三焦氣化失司,過剩的水液不能排出體外,水濕停留積聚,不能被利用,稀薄者為飲,稠濁者為痰,即所謂津液有餘(量的變化)而生痰,此之謂濕痰;肝腎陰虧,津液不足或熱灼陰傷津,機體陰液之中水少津虧,汁稠重濁,氣催不動,流行不暢,不易生化,也可以停著凝結而為痰,所謂津液不足(質的變化)而生痰,此之謂燥痰。另外,各種原
因引起的氣虛,氣化不利,氣不帥血,推動失司,津液流緩,怠隋沉積也可生痰。概括說來,一切內外因素所引起的機體氣血不和,臟腑功能失調,三焦氣化不利,為生痰之本。關鍵是氣道不順,而津液運行失暢,不能正常輸布,水液有餘或不足,不能發揮其正常生理功能,停蓄留濕,凝結稠濁,以致膠固而為痰。
關幼波關於“瘀”的觀點,是與“血”相聯繫的。所謂“瘀血”,是由氣逆或氣虛,導致六腑不通,溫氣不達,凝血蓄里不散之謂。在正常生理情況下,血在氣的統帥下,暢行脈中,循其常道,有約束、有規律地輸布環行,以營養臟腑百骸。若因某種因素,如氣滯、寒凝、久病等,影響氣血的流動,或使氣與血發生質與量的變化,氣血“循經”而行發生障礙,開始血流緩慢(血滯或血不和),繼而鬱積不散形成“血郁”、“蓄血”,而後凝結成形,即為“瘀血”;或熱迫血絡,血流急速,壅阻脈道,也可形成血滯、血郁,形成瘀血。由於瘀血的阻擋,特定的臟腑、經絡、組織不能循其常道川流而去,血止氣亦不能行,氣血逆亂,壅遏衝擊,以致逆經決絡,溢出脈道;或不慎外傷,脈絡破損,血液離經外溢,均可造成出血。總之,溢出脈道之血,不論能否排出體外,統稱為“離經之血”,也稱為“瘀血”。
關幼波認為,痰瘀或淤血,既是病理產物,又是治病因素。痰濁阻絡,可導致血行不暢而形成瘀血,血瘀日久可化為痰水,痰瘀與瘀血互為因果,互相轉化,而致惡性循環往復,造成機體臟腑功能進葉步失調,愈演愈烈,而其內在機制,實由濕熱相搏,蒸騰罨郁,敷布廣流所致。脾為生化之源,肝本克賊脾土,或脾土反乘肝木,故肝臟損害,可謂首當其衝。
(三)內虛
關幼波認為,濕熱與痰瘀致病,其本質或內在的根本原因在於內虛。“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機體正氣虛衰。即臟腑功能或營衛氣血的虛衰,究其本質而言,乃陰陽的虛衰。陰陽的虛衰。必然導致陰陽的偏盛偏虛作為疾病的背景。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重陰必陽,重陽必陰;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陽虛之入陰亦虛,終是陽虛為本。陰虛之人陽亦虛.終是陰虛為本;陽虛則無氣,無氣則清污不化,寒閉也,火盛則水虧,水虧則津液於涸,熱結也。陽氣虛則蒸運無力,而成內濕;陰血虛則營養冤資,而成內爆。陰旺則金斂生水而內陷,陽旺則木旺生火而外達。內虛而導致生理上的陰陽俱虛,生理的陰陽俱虛而導致病理上的陰陽偏虛偏盛。機體陰陽動態的虛衰與失衡;就肝木官,濕熱生焉,痰瘀生焉;就症侯盲,肝炎乃是其外在形式。故把握濕熱、瘀瘀、氣血陰陽,乃能把握關幼波肝炎病機學說的精髓。
第三章 肝炎的微觀辨病與巨觀辨證
第一節 肝炎的微觀辨病
一、體格檢查
臨床醫生通過傾聽患者主訴其症狀(如肝區疼痛、厭惡油膩、發熱、黃疽),詢問其接觸史、發病史,大致可以判斷肝炎。但這只是初步,還應作全面的體格檢查。
體格檢查的基本方法有視診、觸診、聽診和叩診,其診斷學原理與祖國醫學的?四診”,即望、聞、問、切略同,但其內涵有相互交叉之處,亦不完全相同,可以互相補充。
(一)視診
視診是通過醫生的視覺來觀察患者全身和局部表現的一種診斷方法。肝臟疾病在腹部槐診中可見到一些異常表瓢。正常人腹部平坦對稱.腹部若稍呈圓形、凸出於肋緣至恥骨的同一水平,稱為腹部飽滿,常見於小兒和肥胖者;若前腹壁稍內凹,低於肋骨的水平面,稱為腹部低平,多見於老年人和消瘦者;若腹部明顯膨隆或凹陷,則有病理意義。
(1)腹部膨隆。屬生理狀態者,如妊娠、肥胖等;屬病理狀態者,如腹水、氣腹等。當腹腔有大量積液時,平臥位腹部呈蛙腹狀,常見於肝硬化。局限性腹部膨隆,可見於各種原因所致的肝腫大、膽囊積液和肝腫瘤。
(2)腹壁靜脈。正常人腹壁靜脈不明顯,老年人或消瘦者可以看到,但仍屬正常。在肝硬化門靜脈循環障礙或上、下腔靜脈受阻時,形成側支循環,可引起明顯的腹壁靜脈曲張。
(3)腹部皮膚。注意腹壁皮膚的顏色、濕度及是否有黃疸、皮疹或出血,有無脫水或水腫徵象。
(二)觸診
觸診是醫生用手觸摸來進行診斷的一種方法。它的運用範圍很廣,如在體表各部位及肛門、直腸、陰道等處均可進行觸診檢查。對於肝臟疾病,尤以腹部檢查最為重要。腹部觸診的內容包括腹壁緊張度、有無壓痛及後跳痛、腹部腫塊、波動感及腹內各臟器等。肝臟觸診時,令患者仰臥,兩側膝關節彎曲,使腹壁鬆弛。醫生站在患者右側,用手掌面平放在肋緣下部,一般從臍下水平開始向上觸摸。也可用雙手觸診法,以左手掌及四個手指置於右腰部,左大拇指
固定在患者右肋緣,由後方托起肝臟,以便於右手檢查,右手平放在右上腹部。檢查時先讓患者作腹式呼吸,觸診的手應與呼吸運動密切配合。吸氣時,肝臟隨腹肌運動而下降,右手向肋緣方向自下向上地觸摸,有利於觸到肝的下緣;呼氣時,腹壁鬆弛下降,觸診的手也應及時下按,亦易觸及肝的下緣。
正常成人一般右肋下觸不到肝下緣,僅少數人可觸及,多在1cm以內;肝右葉在劍突下可觸及,多在3cm以內。小兒的肝臟相對較大,在劍突下可超過3cm。正常的肝臟質地柔軟,邊緣較薄,表面光滑,無壓痛與叩擊痛。在內臟下垂、肺氣腫或右側有大量的胸腔積液時,由於肝臟下移,容易觸及。觸到肝臟不一定是肝腫大,此時應叩診肝上界。
肝臟觸診應注意以下幾個項目:
(1)大小。一般測定右鎖骨中線肋弓緣至肝下緣的距離及前正中線上劍突至肝下緣的距離。肝臟腫大可分為瀰漫性肝腫大,如肝炎、肝瘀血、脂肪肝、血吸蟲病及早期肝硬化等;局限性肝腫大,如肝膿腫、肝腫瘤及肝囊腫等;肝臟縮小,如急性和亞急性肝壞死及肝硬化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