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音研究》

《閩音研究》

《閩音研究》,陶燠民著作,是漢語方言調查的早期代表作之一。《閩音研究》分析標音法的特點,指出早期的方言語音研究過於崇尚審音,標音過細,對音位系統性的認識不足。

《閩音研究》

正文

研究閩方言福州話語音的著作,陶燠民(?~1934)著。原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30)第1本第4分。1956年北京科學出版社影印為單行本出版。全書除簡單的"序說"外,分為7章,依次介紹了福州話的韻母、聲母和聲調,仿照國語羅馬字擬制的“閩語羅馬字”方案,敘述了聲母類化律(即輔音在雙音詞非首音節連讀時的同化音變規律)、連讀變調規律,用表格形式就福州音和古音、國音作了簡略的比較。最後在附錄中介紹了福州話的反切語“倉前廋”的形式。全書2.5萬字,雖然原始材料不夠豐富,但記音準確,語音描寫細緻,敘述簡結精當,善於用表格說明問題,對福州話語音的主要特點作了科學的概括。“聲調之音質變化”指出平、上聲的單元音i、u、y,去聲變為ei、ou、═y,平、上聲的複元音ei、ou、═y,去聲變為ai、au、gy;“聲母之類化”列舉了上字韻母引起下字聲母的同化,例如枇杷【pi╊(〈p)a】、棉袍【mǐe嬜m(〈p)叾】、戲台【┳ǐel(〈t)ai】、米缸 【mi(k)ou嬜】等。書中揭示的規律和運用的科學方法對後來的方言研究有重要的啟發。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