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天文學》

《通俗天文學》

《通俗天文學》,作者: 西蒙·紐康 (作者), 金克木 (譯者) ,其於2006年9月1日在當代世界出版社出版。出版於2006年9月1日。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當代世界出版社;第1版(2006年9月1日)
平裝:231頁
開本:16開
ISBN:7509001277
條形碼:9787509001271
商品尺寸:22.6x16x2cm
商品重量:340g
品牌:北京天則求實
ASIN:B0011BTX1O

內容簡介

《通俗天文學》是一本非常“傳奇”的書。它的傳奇之處有三點:作者西蒙•紐康是傳奇人物,《大英百科全書》稱之為“紐康肯定是那個時代最顯赫的天文學家之一。”這位大名鼎鼎的紐康教授不僅在政府擔任重職,而且一生著作頗豐、涉獵廣泛,是個能深入淺出地把學問做活了的明白人。譯者金克木先生更是傳奇人物。金克木先生靠勤奮自學成雜家,學貫東西、融通古今、博通文理、精通多國語言,而且健談、多聞、敏銳。
本書的第三個傳奇之處在於它引進、翻譯的過程。當年金克木先生對天文學發生興趣,遂選定翻譯此書,並痴迷期間。詩人戴望舒特意到杭州西湖看望他,力勸金克木先生放下對星空的興趣,轉回對語言的研究。於是,世間少了一位天文學家,多了一位語言大師。
除了這些傳奇之處,本書能長銷不衰的原因還有它的文字流暢、描述形象、插圖精準、內容的及時更新。書中文字一半為原書內容,印成黑色,另一半印成墨蘭色,皆為當今天文學者的更新和補充,甚至於冥王星降級的內容都有收錄。

編輯推薦

一位科普作者如想不用專門語言來陳述天文學中的事實,他便會發覺自己處於兩難的境地:或者不得不將主題說成一個很不完全的概念,或者進而解釋力與運動,而可能使他的讀者感到厭煩。本書的著者採取一種折衷的辦法來對付這種困難:一方面試圖竭力做到使所有讀者都能了解而且感興趣,一方面也加入一些專門的解釋——但只當為徹底了解某些事實而不得不為之時才這樣做。對於那些不願徹底了解這些細節的讀者,希望你們也能在《通俗天文學》中對天文現象的描繪與敘過中得到不少的樂趣。

作者簡介

作者:(美)西蒙·紐康譯者:金克木
1835年3月10日生於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1909年7月11日卒於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美國總統林肯於1861年委任他為美國海軍的數學教授。他擔任此職直至去世,級別相當于海軍後方司令。他在海軍天文台進行了16年的天文觀測,並從事數學研究。《大英百科全書》說:“考慮到他的工作範圍之廣泛研究性質之重要,論及問題之豐富,以及他對目標秉持到底、始終不懈的追求,紐康肯定是那個時代最顯赫的天文學家之一。
紐康教授從不慌忙,從未放棄每天長時間的散步,然而憑著他始終如一的努力,他竟有充分的的間去思考,去寫作,以至他的著作(書籍與論文)題目竟能包括541種之多,所論及的範圍又異常複雜,其中包括財政學(這也是他精通的)甚至還有小說。

目錄

第一編 天體的運行
第一章 我們的星辰系統
第二章 天界現象
第三章 時間與經度的關係
第四章 怎樣確定一個天體的位置
第五章 地球的周年運動及其結果
第二編 望遠鏡
第一章 折射望遠鏡
第二章 反射望遠鏡
第三章 折反射望遠鏡
第四章 望遠鏡攝影
第五章 大型光學望遠鏡
第六章 射電望遠鏡
第七章 太空望遠鏡
第三編 太陽,地球,月亮
第一章 太陽系的最初一瞥
第二章 太陽
第三章 地球
第四章 月亮
第五章 月食
第六章 日食
第四編 行星及其衛星
第一章 行星的軌道及其各種情形
第二章 水星
第三章 金星
第四章 火星
第五章 小行星群
第六章 木星及其衛星
第七章 土星及其系統
第八章 天王星及其衛星
第九章 海王星及其衛星
第十章 曾經的大行星冥王星
……
第五編 彗星與流星
第六編 恆星
第七編 星系與宇宙
第八編 探索地外生命

序言

譯這本書的動機很簡單:國內近年來天文學方面的書籍雖然比從前較多,卻大都是談談星座以及一些新的發現,要不就往往過於專門,似乎還缺少一本較有系統而又不是課本的通俗天文學。這本書恰好夠這條件,也正可以彌補我們的不足,因此譯者不揣譾陋做了這件工作。
譯本的體例也很簡單:只是把原文一句句改寫成中文而已。專門名詞則一律遵照教育部公布的《天文學名詞》和《物理學名詞》。
關於原書著者已有專篇介紹,茲不贅述。
至於譯者所犯的不自知的錯誤就只有敬候高明的指教了。

文摘

第一章我們的星辰系統
進入主題之前,我們不妨先在我們生存的這個空間中很快地旅遊觀光一下,這樣就會對我們這個世界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幻想一下我們是從它們邊界之外的一點上來看它們。當然我們要把這一點定得異常遙遠。為了很清楚地得到這個“遠”的概念,我們用光的運行來測量一下。於是我們非常幸運地僱傭了一個免費的飛毛腿傭人——光——每秒鐘差不多能急行30萬千米,在鐘錶的兩聲滴嗒之間要環繞地球7圈半。我們所選定的那一點如果很適當的話,那么它和我們之間的距離就需要光行走100萬年了。我們在那么遙遠的一點上幾乎被完完全全地包圍在黑暗之中了,只有一片漆黑無星的天空從各方向環繞著我們。可是,有一特殊的方向卻不然:在那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大塊微弱的光占據著天空的一部分,正像一片微雲或者黎明之前的暗淡的曦光一樣。在別的方向也有同樣的光斑可以看見,但我們此刻先不管它。上面所說的這一片光,也就是所謂“我們的星系”——才是我們要觀測的對象。於是我們向它飛行過去——要飛得怎樣快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我們要在一年之內達到,就非得比光的速度更快100萬倍不可——當然,這只是個思維遊戲而已,事實上,沒有任何東西是可以快過光的——我們愈接近它,它就愈漸漸地在黑暗的天上展開來,直到後來把全天的一半都遮蓋住了,只有我們背後的一半天空還是照舊漆黑。
在到達這一階段之前,我們已經能看見這一大團美麗的光霧中開始幻化出一些珍珠般的小光點在各處閃爍了。我們一面繼續我們的飛行,一面便看到這些光點愈來愈多,並且從我們身邊經過、在我們身後的遠處消失,而許多新的光點又不斷地迎上前來,正好像是火車中的乘客看到風景、房屋從旁賓士過去一樣。當我們深入其中的時候,就看出這些光點正是我們在夜間所看到的那些散布全天的星辰。我們若用這樣幻想的高速穿過整個大光雲,會發現熙熙攘攘的光雲之外還是什麼別的也沒有——除了各種色彩和形狀的光霧、光雲零零落落掛在黑天鵝絨般的空中。
但我們並不急於穿過那片美麗的光雲,而是先選定一顆星,再減小我們的速度來更仔細地觀察它。這顆星倒是並不大,可是我們愈接近它,它便在我們眼中愈加明亮起來。過了一段時間,它已亮得如同遠處的燭光一樣了。再過一段時間,它可以照出影子來了;再過一段時間,我們可以用它的光讀書了;再過一段時間,它的光芒奪目,熱力四射。現在看起來它像個小太陽——它可不正是我們的太陽么!
我們再選定一個位置:這地方按我們剛才的旅程來說僅僅是在太陽附近,但按照我們普通的量度來說卻已在幾十億千米以外了。現在我們再仔細看一看周圍,便可看到9顆星狀的光點圍繞著太陽,但各有不同的距離。如果我們用相當長久的時間守望著它們,便會看出它們都在繞著太陽運行,但環繞一周的時間又各不相同,有的只用3個月,有的卻需要250年。它們之間的距離遠近也大不相同,最遠的一顆離太陽比最近的一顆要遠上100倍。
這些星狀的東西都是行星。我們更小心地考察一下,便會知道它們與恆星不同之處是:它們都是黑暗物體,它們的光統統都是向太陽借來的。
我們再訪問一下其中的一顆星。按照離太陽由近到遠的次序,我們選第三顆。我們愈向它行近(這方向我們可以說是由上而下,就是說與從它到太陽的直線成直角。)便看見它愈大愈亮。當我們離它非常近的時候,它的形狀便好像半明半暗的月亮了——其中一半在黑暗中,另一半被太陽的光輝照亮。我們再接近些,被照亮了的一部分,在我們眼中不斷擴大著,並漸漸有了許多的斑點。再擴大一些,這些斑點便化成了海洋和大陸,其中大約有一半被雲遮住而看不到表面;而暗的那一部分,卻呈現出一些不規則分布的明亮的斑點,似乎是鑽石上閃耀的光芒一樣——這些是我們人類的傑作:城市通宵不眠發出的各色燈光。我們所注目的這一塊表面在我們面前不斷地擴大,漸漸地遮蔽了更大的天空,到後來我們看出它成了全部世界。我們落在上面,於是現在我們又回到地球上了。
就像這樣,我們在天空中飛行時肉眼絕對看不見的一點,在我們接近了太陽時就成為一顆星,再接近一些就成為一個不透光的球體,現在則是我們生存的地球了。
這一次幻想的飛行使我們知道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在夜間天空上散布著的大群星辰都是太陽。換句話來說,太陽只是眾星之一。跟這些同伴比起來,太陽倒是較小的一個,因為我們知道還有許多星要發出比太陽多出幾千倍甚至上萬倍的光和熱。如果只從它們內在的固有的價值來評定群星,我們的太陽實在沒有什麼傑出的地方足以超過它的億萬同胞。它對於我們的重要性以及它在我們眼中的偉大都只是由於我們與它的一種偶然的關係而已。
剛才我們描述了這一偉大的星辰系統。我們從地面上看來正和我們剛才在幻想飛行中後半程所見的一樣,在我們現在的天空中散布著的正是我們在飛行中所見的那些星辰。我們從現在的位置來瞭望天空,跟我們從遠處群星間某一點來觀察天空,其間的最大不同只是太陽和行星的優越地位。太陽的光芒竟使它在白晝遮掩了天上的全部星辰。假如我們能夠截去太陽的光芒,便一定會看到星辰晝夜都在空中運行。這些物體散布在我們周圍各個方向,簡直好像地球巍然居於宇宙的中心一樣——這也正是我們祖先所臆測的一種情形。
太陽系
我們所居住的這個星系同其他絕大多數星系一樣,有一顆巨大的主星為中心,四周環繞著它的一群從僕。這以太陽為中心組成的一個小小群體——我們稱為太陽系。我想先讓讀者們記住這一系統的一個特色:比起眾星之間令人咋舌的距離,它的範圍簡直是太渺小了。太陽系周圍被空洞而遼遠的巨大空間包裹著。即使我們能從太陽系的這一邊橫渡到那一邊去,我們也不會把眼前的星星看得更近些;在太陽系邊緣,我們看到的星座形狀與地面所見沒有什麼不同。
我在這裡並不打算用一大堆巨大到已經讓我們失去概念的數字來打擾我親愛的讀者。更實際一點的是請大家跟著我的描述來想像,以便讀者們能理解我們在宇宙中的真實地位。先想像在宇宙模型中,我們所居住的地球用一粒芥子來代表。照這比例推下去,月亮便是只有芥子直徑1/4大的一粒微塵,放在離地球2.5厘米遠的地方。太陽則可以用一個大蘋果來代表,放在離地球12米的地方。其他行星的大小各不相同,約從一粒不可見的微塵到一粒豌豆那么大,離太陽的平均距離也差不多是4.5~540米之間。於是我們又要想像著這些小東西都慢慢地各自圍繞太陽兜著不同的圈子,每圈所用的時間也大不相同,約從3個月到250年不等。既然這粒芥子是一年之間兜一個圈子,我們也必須想像月亮是陪著它走,而且每一個月也繞著它兜一個圈子。
照這比例,整個太陽系便可以在不到2.6平方千米的範圍內擺下了。在這範圍以外,即使我們跑出比全美洲還要大的地面去看也看不到什麼東西,除了也許有些彗星散布在它的邊界上。出了美洲界限很遠我們才碰到了一顆最鄰近的星,這顆星也像我們的太陽一樣可以用一個蘋果來代表。再遠許多,便會在各方向都有一些星星,可是大致都互相距離像太陽跟它最鄰近的星相距的那么遠。在整個地球這么大的地方,依我們的模型比例說來,也只能容下兩三顆星罷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