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二首》

《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作品。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二首

創作年代:唐代
作者:李白

作品原文

其一

何處可為別,長安青綺門
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
臨當上馬時,我獨與君言。
風吹芳蘭折,日沒鳥雀喧。
舉手指飛鴻,此情難具論。
同歸無早晚,潁水有清源。
注釋:
1、裴十八圖南,即裴圖南,李白的友人。因排行第十八,故稱裴十八。唐代風尚,以稱人排行為高雅。
2、嵩山,五嶽之一,在今河南登封縣北。
3、青綺門,長安東城最南邊的一個城門,本名霸城門。因其門青色,故又名青城門,或青綺門。
4、胡姬,唐代胡人酒肆中的侍酒胡女。
5、延,招呼,邀請。
6、芳蘭,芳香的蘭草。
7、舉手指習鴻,據《晉書·郭瑀傳》記載:晉人郭瑀隱居山谷中,前涼王張天錫派人去召他,瑀指著飛鴻對使者說:“這隻鳥怎么可以裝在籠子裡呢?”這句表示自己要像鴻鳥一樣展翅高飛,離開長安。
8、難具論,難以詳說。
9、同歸,指一同歸隱。潁水,即潁河,發源於河南登封縣嵩山西南,流入淮河。清源,源頭水清。兩句意為:我們早晚都要離開長安,一起隱居在清澈的潁水河畔。7、潁水:潁河,源於登封縣,流經登封四十公里,繞箕山而下。

其二

君思潁水綠,忽復歸嵩岑
歸時莫洗耳,為我洗其心。
洗心得真情,洗耳徒買名。
謝公終一起,相與濟蒼生。
注釋:
1、忽,倏忽,很快的意思。嵩岑,嵩山。
2、洗耳,典出許由故事。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不受。堯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於潁水濱。今箕山有許由冢、洗耳池
3、買名,騙取虛名。
4、謝公:指晉太傅太保謝安。安,少有重名,累辟皆不起,每游賞,必攜妓以從。年四十,方有仕官意。桓溫請為司馬。簡文帝死,桓溫欲篡晉,以勢劫安,安不為所動,溫謀終不成。後為尚書僕射,領吏部,加後將軍,一心輔晉。太元八年苻堅攻晉,加安征討大都督,以總統淝水之戰功,拜太保。卒贈太傅。

作品賞析

743年(天寶二年),李白在翰林。唐玄宗無意重用他,更加上楊貴妃、高力士、張垍等屢進讒言。於是,他初到長安懷抱的希望終於破滅,打算離開長安。這首詩正作於此時。 
詩的開頭,點明送別的地點。“長安青綺門”,是東去的行人辭別京城的起點,自然會使詩人想起種瓜的召平;再往前走,便是折柳分袂的灞橋。這個地方原本就蘊蓄著歷史的感慨,加上酒店裡胡姬殷勤招呼,舉杯在手,更覺得思緒萬千,別情無極。在朋友臨當上馬,相別即在頃刻之際,詩人含蓄地傾訴了他的肺腑之言:“風吹芳蘭折,日沒鳥雀喧。”這表面上是寫詩人眼前容易看到的景物,但實際上是暗喻心中難以表達的感情。芳蘭摧折,賢能之士偏偏遭遇不幸;鳥雀喧囂,奸佞之臣得志猖狂;風吹、日沒,則是政治黑暗,國勢漸衰的寫照。在知友臨別之際,詩人道出這么兩句,彼此的心中都很瞭然,而卻包含著很深廣的憂憤。現實既是如此,詩人是這樣來考慮他們彼此的出處行藏:“舉手指飛鴻,此情難具論。”手指飛鴻,並不一定是送別時實有的景象,也是暗喻心中所要表達的意思。“鴻飛冥冥弋人何慕焉”(揚雄《法言·問明篇》)。像鴻鳥一樣高飛,離開長安,固然是對政治污濁的深惡痛絕,同時也還有出於實際的全身遠禍的考慮。“同歸無早晚,潁水有清源”,表明兩人對現實的認識很清醒,歸趨也正相同。“潁水有清源”,既是地理的,是歸隱之地;又是歷史的,更符合歸隱之情。歷史上,著名隱士許由的事跡影響長遠,也正似潁水的清源不竭。這也就暗含著對裴十八歸隱的讚賞和慰藉。
這個詩題下的兩首詩,雖可相對獨立,但就思想內容而言,前一首要有後一首才更高,後一首則必須有前一首才完足。如果詩意僅止於同歸潁水,追蹤許由,那還只是一般詩人的手筆,而到了第二首把詩意翻進一層,才是李白所獨到的境界。第二首起句便好:“君思潁水綠,忽復歸嵩岑。”前一句的意思是:“您想念著碧綠清澄的潁水。”這一句把歸隱的願望寫得十分形象,抽象的思想、意念化成了具體的、美好的、能夠感觸的形象。“忽復歸嵩岑”,“忽復”兩字表現出人的個性和情態,十分灑落、爽快,看淡功名富貴盡在不言之中了。“歸時莫洗耳,為我洗其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買名。”許由洗耳的典故,用得靈活入妙。詩人在這裡把許由這位上古的高士,臨時拉來指桑罵槐,這是因為唐代以隱居為手段達到向上爬的目的之人,大有人在。李白很鄙視這種假隱士,所以他說不洗心而只洗耳,是矯情作偽,欺世盜名。詩人認為不論是進是退,是隱居還是出世,只有真正有經世濟民的抱負和才幹的人,才是超越流俗的大賢。李白平生最仰慕的古人之一謝安,正是這種典型。“謝公終一起,相與濟蒼生。”末句是詩人與友人臨別贈言,相互勸勉、慰藉之詞,洋溢著積極向上的精神。
王夫之在《唐詩評選》中說這首詩:“只寫送別事,托體高,著筆平。”所謂“托體高”,就是說這首詩以立意取勝;“著筆平”,也就是用語樸實。這種寫法,質樸自然,不加以藻飾,直抒胸臆,是漢魏風骨的繼承。它不在於一字一句的奇警,而在於全篇的渾成,即全篇作為一個整體,鑄成一個完整的藝術形象,使讀者想像和體會到詩人的胸襟氣度、思想感情。由於詩的概括力很強,把豐富的思想感情緊縮在具體的形象之中,所以內容上十分有味。這首詩,決不是那些用詞雕琢、一味鋪陳語言的作品所能比擬的。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稱與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少年時居住在四川,讀書學道。二十五歲出川遠遊,先後居住在安陸、魯郡。在此期間曾西入長安,求取功名,卻失意東歸;後來奉詔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因受讒言出京,漫遊各地。安史之亂起,為了平叛,加入永王李軍幕僚;後來永王為唐肅宗所殺,因受牽連而被流放夜郎。遇赦東歸,投奔族叔當塗(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不久病逝。他因寫詩而聞名,為當時的人們所激賞,稱讚他的詩可以“泣鬼神”。他以富於浪漫主義色彩的詩歌反映現實,描寫山川,抒發壯志,吟詠豪情,因而成為光照古今的偉大詩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