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是本館的基本陳列之一,布置於本館院內西配樓。展覽以近400件展品,包括文物真跡、歷史圖片、美術作品以及圖表、模型和場景等,全景式地展現了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歷史。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是本館的基本陳列之一。布置於本館院內西配樓。展覽以近400件展品,包括文物真跡、歷史圖片、美術作品以及圖表、模型和場景等,全景式地展現了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歷史。


展覽內容上分七個部分,形式上又分九個展區(包括序廳)。內容上環環相連,有歷史的系統性和連續性;形式上又各自相對獨立,以別具的特色營造整體的美感。

序廳

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紀初年席捲古老中華的一場偉大的民主革命。

公元1911年10月10日(農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孫中山先生領導下的湖北地區的革命黨人,蓄勢既久,為天下倡,果敢地打響了推翻清王朝的槍聲,並一舉占領武昌。義聲所播,全國回響,清朝統治迅速瓦解,中華民國隨之誕生。武昌起義成為中國歷史上劃時代的事件。

千年演進,世紀遞嬗。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烈們推翻帝制、創建共和的偉業,將永垂青史!

本部分形式上是一個半圓。弧線是一幅巨型電腦合成畫面,領導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人物群像與人民英雄紀念碑“武昌起義”浮雕上實下虛組合在一起,正中是凸現的孫中山先生青銅浮雕頭像,畫面下方是一行提示觀眾銘記的立體字;1911年10月10日。序廳里的“前言”闡明了展覽的主題;徑線上的18星旗則烘托出熱烈的氣氛。


第一部分: 清朝末年的湖北武漢

湖北武漢地處中原中樞,控扼長江腹地,是帝國主義侵略勢力較深入的地區之一。 19世紀末20世紀初,湖北武漢成為列強競相爭奪的重點地區。“歐風美雨”的衝擊和刺激,既使湖北武漢社會矛盾激化、人民苦不堪言,也使這裡成為較早得風氣之先並開始近代化進程的地區之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湖北武漢推行的“新政”,即一度處於執全國牛耳的地位。清朝末年的湖北武漢,為中國的變局準備著條件。

本部分以對比的形式展示了武昌起義爆發的廣闊的社會背景:一方面是列強的侵略,一方面是中國社會的變局,表現了在“歐風美雨”的衝擊下中國社會的回應。


第二部分:反清革命的孕育

清末湖北的反清革命發軔於1900年的自立軍之役。 1904年,湖北革命志士創立了自己的第一個革命團體——科學補習所。1905年孫中山先生創建中國同盟會後,湖北革命力量進一步集聚,革命組織薪火相傳。到1911年,湖北革命組織演變形成文學社和共進會兩大革命團體。湖北革命志士長期艱苦卓絕的工作,尤其是在新軍士兵中的宣傳和組織工作,為武昌起義的爆發組織和集聚起雄厚的革命力量。

本部分以反清革命團體的發生、發展、聚合為線索,著力表現了革命黨人的犧牲精神和艱苦卓絕地運動新軍的活動。
第三部分:武昌起義

1911年夏秋保路風潮的興起,極大地鼓舞了湖北革命黨人舉行起義的信心。在同盟會中部總會的推動下,9月下旬,文學社與共進會組成統一的起義領導機構,並制訂起義的總行動計畫。起義前夕,分設於漢口、武昌的領導機關相繼遭到破壞,總指揮蔣翊武出走,參謀長孫武負傷,彭、劉、楊三烈士遇害,起義面臨流產的危險。在此緊急關頭,革命黨人當機立斷,果敢地發動了武裝起義。

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8營率先發難,迅速奪取楚望台軍械庫,各營隨即奮起回響,血戰通宵,攻克湖廣總督署,並占領武昌全城。起義軍旗——十八星旗插上了黃鶴樓頭,辛亥革命在武昌首義成功。

這是展覽的主體部分,分兩個展區,先用一個小展區介紹起義的過程,接著用一個大展區以背景油畫、雕塑組合成武昌起義的大場景;觀眾步入場景區,仿佛與起義士兵—起經受戰火的洗禮,並能感受他們敢為天下先的豪氣和分享他們首義成功的喜悅。


第四部分:鄂軍都督府的建立

武昌起義勝利後,湖北革命黨人和起義官兵立即著手組建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原清軍第21混成協統領黎元洪被推為都督。1911年10月11日鄂軍都督府宣告成立。在革命黨人的實際主持下,都督府發布了一系列革命文告,並頒布了一系列具有進步意義的政策措施,為鞏固和擴大勝利成果做了大量工作。與此同時,漢陽、漢口為起義軍占領,其他各州縣也相繼光復,武昌起義迅速取得全省範圍的勝利,推動了全國性辛亥革命高潮的到來。

該展區天棚懸掛的圓弧狀的藍色織物如起伏的波浪,象徵著革命高潮已經到來;仿鄂軍都督府舊址紅樓外牆作的展牆上,排列著當年的領導人;布置於該展區的電腦觸屏和閱覽台,則可以增強觀眾對展覽內容的興趣和了解。


第五部分:陽夏保衛戰

武昌首義一舉成功,引起清王朝極度恐慌,立即調遣水陸重兵圍剿。鄂軍都督府為捍衛新生革命政權,積極擴軍迎敵。自1911年10月18日至11月27日革命軍在漢口(古稱夏口)、漢陽對清軍展開了殊死的抗擊,史稱“陽夏之役”,它是辛亥革命期間爆發的一場最大規模的激戰。陽夏保衛戰以漢口、漢陽相繼失守而告終,但革命軍以萬餘將士之軀,血戰堅守40餘天,既顯示了首義軍民的英勇精神,也為各省回響武昌起義贏得了時間。

這裡的展牆是傾斜的,給人以壓抑和失重感,表現了陽夏戰役的悲壯和慘烈;副線上的“都督拜將”是展區的亮點,栩栩如生的黃興蠟像正向你揮手致意,那是剛剛受任戰時總司令的黃興從拜將台上走來。


第六部分:各省回響 民國肇建

武昌起義點燃了中華大地上的反清怒火,革命烈焰迅速席捲全國。短短兩個月內,即有湖南、陝西、江西、山西、雲南、貴州、浙江、江蘇、廣西、安徽、廣東、福建、四川和上海等地相繼宣告獨立,回響武昌起義,清王朝統治隨之土崩瓦解。 1911年12月29日十七省代表在南京選舉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 2月12日清帝退位。自此,統治中國二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宣告。華夏神州,換了人間。
這裡的展牆是波浪式的,象徵革命浪潮席捲全國;中華民國的五色國旗懸掛天棚,清朝的黃龍旗破損滑落,寓意是民國建立了,皇權自此終結。


第七部分:紀念武昌起義

首義的槍聲已經渺遠,辛亥革命帶給古老中國的變化卻是巨大的。時至今日其影響依舊可見。民元以來,人們就以各種方式紀念武昌起義,紀念這箇中國歷史上劃時代的偉大事件。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豐碑不朽! 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烈們偉業永垂! 該展區明亮、輝煌。辛亥革命紀念設施的彩照,反映了這場革命在人們心中的位置;洶湧的波濤上浮現的孫中山像和他的名言,則讓你感悟和感慨: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創建共和的偉業,是順應中國社會發展和世界進步潮流的,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烈們,將世世代代為人們所紀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