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跨國併購的發展及中國的實踐跨國併購動因的理論透視
跨國併購的效應分析
跨國併購的風險研究
中國企業跨國併購的戰略選擇
內容簡介
那么,是什麼原因促使跨國公司在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時越來越多地選擇跨國併購呢?理論界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了多種解釋和說明,但許多理論相互牴觸,尚未形成較為系統的、綜合的理論框架。同時,各種統計數據表明,企業併購的失敗率高達50%-80%。美國《商業周刊》的研究結果表明,75%的企業收購和兼併是完全失敗的。據畢馬威、埃森哲和麥肯錫的研究數據,併購後6-8個月的時間裡,50%的企業生產率下降,併購後1年內,47%的被併購企業的高管人員離開公司,併購後3年的時間內,62%的企業出現零增長。目錄
1導論1.1國內外研究綜述
1.1.1國外的研究
1.1.2國內學者的研究
1.2相關概念的界定和說明
1.3本書研究的框架構思
1.4本書的研究方法及創新點
2跨國併購的發展及中國的實踐
2.1跨國併購概述
2.1.1跨國併購的含義
2.1.2跨國併購的不同類型
2.2全球跨國併購的新發展
2.2.1跨國併購的發展演變史
2.2.2全球跨國併購的發展現狀
2.3中國企業的跨國併購實踐
2.3.1中國企業跨國併購的現狀
2.3.2中國企業當前跨國併購的特點
2.3.3中國企業跨國併購浪潮初步形成的原因探析
2.4本章小結
3跨國併購動因的理論透視
3.1對外直接投資理論體系
3.1.1壟斷優勢理論
3.1.2內部化理論
3.1.3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3.1.4邊際產業擴張理論
3.1.5國際生產折衷理論
3.2西方企業併購理論體系
3.2.1效率理論
3.2.2委託一代理理論
3.2.3目標企業價值低估
3.2.4交易費用理論
3.2.5供給與信息的不確定性
3.2.6生命周期理論
3.2.7分散經營風險理論
3.2.8資產利用理論
3.3中國企業跨國併購動因的案例研究——基於擴展的折衷理論解釋
3.3.1併購雙方的情況簡介
3.3.2聯想集團收購IBM的PC業務的動因分析
3.4本章小結
4跨國併購的效應分析
4.1橫向跨國併購中的正向效應:規模經濟效應
4.1.1規模經濟的定義
4.1.2規模經濟效應來源之一:成本下降
4.1.3規模經濟效應來源之二:市場支配力增強
4.2跨國併購效應的綜合分析:福利權衡模型
4.2.1威廉姆森的基本模型
4.2.2福利權衡模型的含義與拓展
4.3中國企業跨國併購效應的案例分析——以TCL併購施耐德為例
4.3.1併購前雙方公司概況
4.3.2併購的戰略考慮與進程
4.3.3併購結果及存在問題
4.3.4TCL併購施耐德效應的實證分析
4.4本章小結
5跨國併購的風險研究
5.1跨國併購風險的概念和分類
5.2跨國併購風險的識別和管理
5.2.1企業跨國併購風險的識別
5.2.2企業併購風險的管理
5.3中國企業跨國併購風險的測評
5.3.1跨國併購風險的模糊測評法
5.3.2模糊測評法的案例運用
5.4本章小結
6中國企業跨國併購的戰略選擇
6.1人民幣升值與中國企業跨國併購的時機選擇
6.1.1匯率變化影響FDI的“兩國兩公司”模型
6.1.2匯率波動對FDI的傳導效應
6.1.3匯率波動影響FDI的實證研究
6.1.4研究小結
6.2中國企業跨國併購的區位選擇
6.2.1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區位分布的現狀
6.2.2中國企業跨國併購目標市場的具體選擇
6.3中國企業跨國併購的行業選擇
6.3.1行業差異影響併購效應的一般分析
6.3.2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行業分布現狀
6.3.3中國企業跨國併購行業選擇的決定因素
6.3.4中國具有比較優勢行業的界定
6.3.5中國企業跨國併購行業的具體選擇
6.4本章小結
7研究總結與展望
7.1研究總結
7.2研究展望
主要參考文獻
前言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加劇的新形勢下,外國直接投資(FDI)作為世界經濟發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其對投資國和東道國乃至整個世界都會產生全面、複雜、深刻的影響。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實現途徑有兩條:一是新建投資(綠地投資),即跨國公司以“一攬子”生產要素投入的方式在東道國建立全新的企業,形成新的生產能力;二是跨國併購,指跨國公司通過一定的程式和渠道,依照東道國的法律取得東道國現有企業的全部或者部分資產所有權的行為。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喬治·斯蒂格勒指出:在美國,沒有一家大公司不是通過某種程度、某種方式的併購而主要靠內部擴張成長起來的,一家企業通過兼併競爭對手發展成為巨型跨國公司是現代經濟史上的一個突出現象。同時,企業併購是一個複雜的經濟、金融、法律、商業、管理和資源整合過程,也是一個複雜的專業化過程,甚至是一個複雜的政治過程,涉及眾多的利益相關者和行為主體,涉及眾多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各種形式的併購,既改變了企業的所有權與控制權結構,也改變了市場結構、產業組織、經濟績效和競爭格局,改變了單個企業乃至國家的經濟實力。活躍、健全的併購市場,使市場競爭由產品與服務競爭,拓展到經理市場和公司控制權市場的競爭,使市場機制和社會資源配置機制更加完整和完善。
精彩書摘
因為跨國併購從理論上而言是一種對外直接投資方式,並且跨國併購已經成為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形式,因此對外直接投資理論一般也可以用來解釋跨國併購的動機和行為。(1)壟斷優勢理論
20世紀60年代,該理論由美國經濟學家史蒂芬·海默(StephenHymer)在其論文《一國企業的國際經營活動:對外直接投資研究》中首次提出。海默在通過對美國近四十年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的大量實證分析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產業組織理論,提出了壟斷優勢理論。他指出,現實市場是不完全競爭市場,跨國公司實際上就是壟斷者或寡占者,具有壟斷優勢。市場的不完全競爭性是跨國公司進行FDI的根本原因,而其擁有的壟斷或寡占優勢是其實現FDI利益的條件。
(2)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1966年,哈佛大學的弗農教授在壟斷優勢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產品生命周期理論。1979年,弗農在對其原有對外直接投資理論重大修改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根據上述理論,弗農認為國際直接投資的產生是產品四個生命周期更迭的必然結果。弗農假設世界上有三種類型的國家,分別為新產品的創新國、較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新產品依次進入導人期、增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個階段,其生產將依次在上述的三類國家之間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