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對此超然台名十分讚賞,親自寫了一篇散文《超然台記》。何謂"超然"?就是超出塵世之意。樂天知命,與世無爭,是蘇武一生的精神支柱,故而蘇軾深受此台,更愛其名"超然"。
原文
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瑋麗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

余自錢塘移守膠西,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去雕牆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觀,而適桑麻之野。始至之日,歳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樂也。處之期年,而貌加豐,發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於是治其園圃,潔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為苟完之計。而園之北,因城以為台者舊矣,稍葺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南望馬耳,常山,出沒隱見,若近若遠,庶幾有隱君子乎!而其東則廬山,秦人廬敖之所從遁也。西望穆陵,隱然如城郭,師尚父,齊桓公之遺烈,猶有存者。北俯濰水,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而吊其不終。台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雨雪之朝,風月之夕,余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擷園蔬,取池魚,釀秫酒,瀹脫粟而食之,曰:樂哉游乎!
方是時,予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見余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游於物之外也。
譯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觀賞的地方。如有可觀賞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樂,不必一定要是怪異、新奇、雄偉、瑰麗的景觀。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飢。依此類推,我到哪兒會不快樂呢?人們之所

這個時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濟南做官,聽說了這件事,寫了一篇賦,並且給這個台子取名“超然”,以說明我之所以到哪兒都快樂的原因,大概就是在於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評析
蘇軾調任密州知州第二年,修復了一座殘破的樓台,其弟蘇轍為之起名“超然”。蘇軾便寫了這篇《超然台記》,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寫作背景
超然台,是諸城著名古蹟。它座落在縣城西北城牆上,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任密州(治諸城)知州時,於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所修。該台原是城牆上的土台,蘇軾復加棟宇。作為登眺之所。他愛弟蘇轍(當時為齊州[今濟南]通判)命名為超然台。蘇轍深知兄長的性格和情感,還特地寫了一篇《超然台賦》,夸其"高台凌空"。他在諸城寫下的一些名篇中,每每提及超然台並津津樂道。他在《超然台記》中讚美說:"台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雨雪之朝。風月之夕,余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他在政務之餘,邀同僚,會朋友,歡聚台上,或遠眺諸城名勝古蹟,"南望馬耳常山……北俯濰水",憑個弔古;或席地而坐,引吭高歌,抒發個人的情感;或詩或詞或歌或賦,寫出了很多富有諸城特色的佳作,聞名於世。萬人傳誦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就是蘇軾在熙寧九年中秋節登超然台賞月,歡飲達旦,大醉後一氣呵成的。還有他在台上眺望密州城裡,一覽無餘,盡收眼底,寫下了《望江南》詞:"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用他那生花妙筆,把諸城描繪得春光明媚,景色宜人。再如,在深冬登台觀望雪景所寫的《雪夜書北台壁》一詩:"試掃北台看馬耳,未隨埋沒有雙尖"。這些動人詩篇,都是在台上所作,都是以台為依託的,由此可見蘇軾愛台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