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人的孤寂》
本書的成書經過可說頗為曲折。
早於一九八三年一月,筆者即與《九十年代》編輯馮可強先生取得協定,由筆者以大半年的時間寫成一本科幻專論;若編輯著後感到滿意,便由天地圖書公司出版。結果呢?十萬字可不是個小數目。即使寫完,出版社認為是否值得出版仍是未知之數,故筆者只寫了二萬字便擱了下來。令這本書重獲新生的,是三聯書店的杜漸兄。杜漸是我尋找了十多年才第一次找著的另一個科幻同好。一九八六午,在他的極力慫恿下,筆者在《讀者良友》開始了「SF閱讀與欣賞」專欄,分題材介紹西方的科幻佳作。如今你手上的這本書,實由這些專欄文章經過大事增補而成,涉及的題材約為八三年藍本中的四分之一。關於其餘題材的評賞,希望能在未來陸續出版。這本書得以面性,除了多謝杜漸兄的鼓勵和新雅袁妙霞姐的細心編輯工作外,還要多謝我的兩位好友潘昭強和甄榮磊,他們分別借給我'The Visual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和'The Ency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這兩本書達五六年之久,在我的資料蒐集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最後,更要多謝的是麥藹儀,多謝她容忍一個常常躲在書房中的丈夫,它的諒解與支持是這本書成功的重要因素。筆者對這本書的最大期望當然是:科幻迷再不孤寂。
內容簡介
近年來,科幻小說似乎已漸為大眾所接受,甚至已成為一種頗流行的小說類型。可惜的是,市面上絕大部分的所謂科幻小說。其實都是冒牌的貨色,或至多是三四流的作品。真正優秀的科幻究竟是怎樣的一回事,大部分人仍然不大了了。筆者是個不折不扣的「科幻發燒友」,自小六的一本《海底兩萬里》開始,「熱度」至今末稍減。發燒友固然有發燒友的極大樂趣,但整整二十年來。最先是只有自己發燒而旁人毫無「熱度」,繼而則目睹人們誤把膺品當作真的科幻,而真正優秀的科幻卻仍無人問津,心中的那一份「科幻迷的孤寂」是不言而喻的。優秀科幻之末能普及實在是很可惜的一回事。不少人以為科幻小說只不過像武俠小說、偵探小說、間諜小說或恐怖小說等,是各種「類型小說」中的一種,除了滿足讀者某方面的愛好外,並沒有特殊的價值。筆者卻認為,對科幻的這種評價是大錯特錯的。著名劍橋天文學家霍耳(Fred Hoyle)曾這樣說:「人說最低級均寫作可於科幻小說中求之……我在此卻要提出一種相反的意見:將來最高級的寫作亦須在科幻小說中發掘。」要明了霍耳何出此言。讓我們再看看一位諾貝爾得獎者穆勒(Hermann Muller)怎樣形容科幻小說:「透過了科學的眼睛。我們愈來愈略到:真實的世界並非有如人類童年所見的秩序井然的小小園圃,而是一個雄偉奧妙得使人驚訝的宇宙……如果我們的藝術不去探討人類朝向這一宇宙進發時所引致的各種嶄新的處境與反思,也不去反映這些反思帶來的希望與恐懼,那末,這種藝術只是一種虛假的風花雪月,是一種死的藝術……但人類不能沒有藝術。因此,在一個科學的時代,他創造了科學幻想小說。」的確,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在於他對知識和藝術的追求。他對知識的追求已大大地改變了社會和文明的進程,從我們的日常生活到整個大自然的面貌,無一不受影響。而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科幻小說正是反映這些轉變與影響的一種嘗試。透過了小說形式的探討,科幻創作可以加深我們對人、科
技、社會、自然等相互關係的了解。在科技正在衝擊著人類每一活動領域的今天,這種了解無疑是急切和必需的。此外,科幻小說亦大大地提高了人們的「未來重識」,使人們認識到,明本的世界將不會是今天世界的簡單延期;要保證明天不會步向災難,必須今天便作出努力。從上述的分析可見,科幻小說的意義實遠在一般「類型小說」之上。多年來,筆者不斷向身邊的朋友推介真正的科幻,以圖擺脫「科幻迷的孤寂」。但在這過程中,發覺有一項很大的障礙,就是大部分優秀的科幻都以英文寫成,以趾箢不少人望而卻步;而即使有閱讀英文小說習慣的人,面對多如汗牛充棟的西方科幻作品,也往往有望洋興嘆、無從入手之感。筆者有監及此,多年前使立意寫一本全面介紹西方科幻著作的書籍,為有志於進入現代科幻世界的讀者提供一條捷徑。如今的這本《超人的孤寂》,正是這一心愿的部分成果(這一成果的誕生經過載於「後記」)。本書的特色。是以最為人所樂道的科幻意念為題,全面地介紹和分析基於這些意念寫成的優秀科幻作品。透過這些介紹,我們可以看到他人的成就。也可以看到自己--即中文科幻--的不足。這樣做當然不是為了「長他人的意氣以滅自己的威風」。而是為了提供刺激與鞭策:一方面刺激讀者,提高他們欣賞的品味;一方面鞭策作家(包括現在的和還未出現的),使他們寫出更好的作品。然而,筆者對本書也有一點憂慮,就是讀者習慣了「走捷徑」,反而不會去找原著來閱讀。但是,原著的精采絕非筆者三言兩語所能盡述。這就有如曬太陽一樣:曬太陽是一件樂事,但總得由自己去曬,旁人是無法效勞的呀!
後記
本書的成書經過可說頗為曲折。早於一九八三年一月,筆者即與《九十年代》編輯馮可強先生取得協定,由筆者以大半年的時間寫成一本科幻專論;若編輯著後感到滿意,便由天地圖書公司出版。結果呢?十萬字可不是個小數目。即使寫完,出版社認為是否值得出版仍是未知之數,故筆者只寫了二萬字便擱了下來。令這本書重獲新生的,是三聯書店的杜漸兄。杜漸是我尋找了十多年才第一次找著的另一個科幻同好。一九八六午,在他的極力慫恿下,筆者在《讀者良友》開始了「SF閱讀與欣賞」專欄,分題材介紹西方的科幻佳作。如今你手上的這本書,實由這些專欄文章經過大事增補而成,涉及的題材約為八三年藍本中的四分之一。關於其餘題材的評賞,希望能在未來陸續出版。這本書得以面性,除了多謝杜漸兄的鼓勵和新雅袁妙霞姐的細心編輯工作外,還要多謝我的兩位好友潘昭強和甄榮磊,他們分別借給我'The Visual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和'The Ency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這兩本書達五六年之久,在我的資料蒐集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最後,更要多謝的是麥藹儀,多謝她容忍一個常常躲在書房中的丈夫,它的諒解與支持是這本書成功的重要因素。筆者對這本書的最大期望當然是:科幻迷再不孤寂。
作者簡介
作者李偉才,香港大學物理系畢業,曾任職理科教師及太空館助理館長,現從事氣象工作。作者自幼熱愛科學,多年來在推廣自然科學方面不遺餘力。因科學普及作出了卓越貢獻,於1985年被選為全港十大傑出青年之一;
1987年起,更出任香港傑出青年協會幹事。除了自然科學外,作者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科幻「發燒友」。他
對中西科幻作品素有研究,並不斷透過多種傳播媒介推廣科幻,致力提高大眾欣賞和寫作科幻小說的水平。已出版的作品包括科幻譯著《最後的問題》散文集《賣隕石的人》和《星戰迷宮》等。《超人的孤寂》是一木評賞科幻作品的普及讀物。本書的特點,是以最為人樂道的科幻意念為主題,全面剖析植根於這些意念寫成的科幻佳作。評賞之餘,更不乏對人類未來發展的探討,加強了本書的可讀性。作者透過本身豐富的科學知識,配以精闢均見解,細緻的分析,引領讀者進入奇妙的科幻世界中遊歷馳騁。身為讀者的你,或許會樂而忘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