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 馮德全 主編
出 版 社: 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1-1
字數: 200000
版次: 1
頁數: 302
印刷時間: 2008-1-1
開本: 16開
印次: 1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806669877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孕產婦/育兒 >> 早教指南
內容簡介
在全面收集典型、生動、有效的嬰幼兒早期教育小故事的基礎上,圍繞對孩子良好習慣、優良性格、廣泛興趣、視覺語言和智商情商等基本素質的培養,編輯了要讓孩子“快樂成才”而“贏在早教”的經驗、占評和建議,編進了《0歲方案》學員使用的輔助教材,有利於大眾開拓科學早教的思路和方法。對早期教育的一般知識和成就,也做了全面的通俗易懂的介紹。
作者簡介
馮德全,1935年1月出生於浙江紹興。中共黨員。從教53年,由國小教到大學,曾任職於武漢市教育局、教科所。近30年專攻科學早教,創建我國第一個早教研究所,是“0歲方案”和“早教革命”創始人,曾榮獲全國10大獎項,被公眾譽為中國當代“早教之父”。
編輯推薦
《0歲方案》學員輔助教材公開亮相!展示早教經典思路,傳授早教系統方法!讓普通家庭享受科學早教的樂趣、體驗寶寶成長的喜悅!
媒體推薦
嬰兒降生的第三天開始教育,就遲了兩天。
——巴甫洛夫
人出生後頭三年的發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過人整個一生中的任何階段……從這一點上來講,我們可以把這三年看作是人的一生。兒童是人生的另一極。
——蒙台梭利
這個方案我贊成,關鍵是要堅持實施下去,讓它走進千家萬戶。
——程思遠
如果你們這項試驗可以取得好的成果,我認為它的意義決不比某一項大工程的意義小。
——于光遠
讀者評論
★本書羅列了許多育兒方面的心得,大部分都是普通老百姓的故事,所以顯得比較真實。另外本書語言很通俗,可以作為參考手冊,在遇到一些問題時可以參考參考。
當然如果要全方面的育兒,這本書肯定是不夠了,可以多多讀讀其他的育兒專著,特別是與小孩溝通方面的書,更需要閱讀,與孩子溝通是最重要的,往往無心的一句話會傷害孩子脆弱的心。
★內容不錯,但是要案教育好比孩子關鍵還是要靠父母嚴格要求自己,給孩子做好比榜樣。
★這本書對寶寶不同時期的語言或動作的特點介紹的比較詳細,應該還是實用的。
書摘
第一章 早教的曙光
一、我為什麼迷戀早期教育事業
(一)觸動心弦
廣大讀者在來信中向我提出了數以千計的問題,鞭策我深入早期教育的研究和思考。在眾多的問題中,有一個問題最觸動我的心弦:“你為什麼迷戀早教事業?0歲開始的教育果真這樣值得你沉醉嗎?”
這一質疑太好了,它使我再冷靜地思考我多年來如醉如痴、為之傾倒的事業,反覆想想為之耗盡心血的胎嬰幼兒教育到底有多大的意義。這裡,我不想重複《0歲方案》主教材中闡述過的理論,只從這一問題出發,向讀者、向我們的函授和面授學員袒露我的心意,以期相互啟示和共勉。
我還以為,真想讓寶寶一生幸福、快樂成才的父母,也要從迷戀早期教育開始,那么具體的教育問題也就比較容易解決了,因為早期教育主要是一個認識問題,這是養育好孩子最重要、最根本的問題。
我從事兒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實踐、理論研究已滿54年了,年輕時對優生優育、胎教早教毫無認識,根本不知“0歲開始教育”為何物,還以為那不就是婆婆媽媽的事嗎?
30年前,我才對0歲開始的早期教育有所接觸而發生興趣,那並非因為偶得“天書”所為,而是從對人生的深深遺憾和惋惜開始的。那時我正從事兒童心理和教育科學的研究,接觸大量的中、小學生和幼兒,我的觀察中許多現象常常令我深思:
為什麼有的孩子聰明伶俐、品學兼優,而有的同齡兒卻愚笨懶惰、自暴自棄?
為什麼國小前的孩童讓其無所事事、閒散無聊,而一上國小卻背上了沉重的學習包袱,有做不完的作業?
為什麼有的孩子不用管束而主動進取,還孝敬長輩,而有的孩子在父母催、逼、哄、騙,乃至喋喋不休的“教育”下仍無長進?
為什麼許多家庭中,孩子小時尚能享受天倫之樂,可是一旦孩子長成少年,兩代人迅速築起“壁壘”,幾乎沒有了共同語言?一個鍋里吃飯10餘年之久競不能成為知心朋友,是不是人生的最大悲哀?
一方面,頭腦中縈繞著那么多個“為什麼”,一方面又看到許多年輕人一不小心生孩子,糊裡糊塗做父母的現實,看到有的託兒所和幼稚園只照看照看孩子,滿足於小孩不摔跤、不害病、不出事就萬事大吉,甚至每天要幼兒午睡三四個小時,睡不著也得躺著(躺在床上最“安全”)……我常常為之遺憾、心疼、焦慮和嘆息!
(二)追根究底
1977年,江西贛州出了一顆“星”——一位“神童”,轟動了當時正恢復高考、渴求人才的中國社會,我也被深深地打動了。由於這孩子的祖母對孫兒進行了自發的早教,孩子說話前就有豐富的精神生活,老人同他“對牛彈琴”地交流,講故事,使他認識世界、接受薰陶,因而他來到人間不久就愛說愛笑,活潑上進。他3歲能數100個物,4歲會認400個字,5歲上了國小,以後對天文、地理、詩歌、自然、數學、歷史、棋類等無不感興趣,甚至還看醫書,學著給人“治病”……13歲時竟通過考試,被破格錄取為我國第一個少年大學生。
當時我真的欣喜若狂,但決不相信“神童”是天賜的,人哪有老天規定的命運?於是我調查、研究古今中外的“神童”,無論如何要找出“神童”們早慧之謎底。我閱讀、調研,寫下數百萬字的筆記和講義,不久便出版了我的處女作《神童之謎》和《天才搖籃》。
我認定天下事總有個來龍去脈,絕沒有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什麼是科學?科學就是要在看不見、摸不著、猜不透,似覺神秘的事物中尋找出規律來。人們對不現形的、緩慢變化的事物,感覺往往是遲鈍的,我,一個專門研究教育的人,對神秘的育兒現象可不能遲鈍,我警告自己定要追根究底,非找出個規律和理論依據來不可!
少年大學生出現後,有的人奔走相告,備感驚奇;也有人不以為然,漠不關心;又有人擺出老資格面孔說:早慧兒並不稀奇,總是少數,僅占千分之三;還有人反對研究“神童”,振振有詞地說:教育要面向大多數,我們應“雪中送炭”,而不要“錦上添花”;更有人擔心“早慧早天”“聰明短命”,認為“神童”是強迫教育的結果,違背規律……但我決心探索,我堅信尋找科學育兒的新路,對人才成長有普遍意義,構想“神童”是大面積提高人口素質中培養出來的,沒有哪個上帝規定一個百分比。我也深信一個社會,既需要普遍提高人口素質,又亟需出類拔萃人才的成長,高層次傑出人才對社會發展有無可估量的價值。中國急需高素質勞動大軍,也要各個領域中眾多傑出的偉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還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李政道博士訪華時曾對國家領導人說過:“在國際上,理科方面的人才一般都是20多歲時出成果,幾乎沒有例外。”我想20多歲出成果,18歲左右不就應當進入研究生行列了嗎?為振興中華,還有什麼比既大面積提高人口素質,又培養出類拔萃人才幼苗更有意義、更值得獻身的呢?當時,中國科學院院長方毅同志針對早慧少年大學生的出現說:“人們對人類自己的研究,對於大腦功能還很不熟悉,怎樣培養人,也還不甚了解。”于光遠同志給我來信則說:“早期教育是一件意義非常大的事情……因為這是我們人類自身進步的大事。”我被深深地感動了,我感謝他們對我的巨大鼓舞。於是我訪問家長,觀察嬰兒,請教兒科大夫和幼教老師。遍尋古今中外的早教著作和資料進行學習鑽研,一個時期還每天抱著鄰居的娃娃做實驗……開始了我“0歲方案”的設計和研究。
早慧兒天生“神”嗎?10年以後成長起來的1000多名少年大學生及他們之中已經出現的數百個博士生都天生“神”嗎?不!首先一個事實是,他們的嬰幼兒時代精神生活都比較豐富,在無意的玩玩學學中吸收了人類文明的美餐,在優良的環境中受到了薰陶。而一般的同齡孩子,不僅受著傳統教育觀念的約束,而且是在“文化大革命”史無前例的文化沙漠中走過來的,怎能與早慧少年的兒時生活相比呢?
(三)痛心反思
想到這裡,我不覺黯然。因為我的兩個愛子也是陳舊教育觀念和“十年災禍”的受害者,兒子的童年也不知流失了多少寶貴的時光!儘管我們夫婦在兒子中國小時期進行了一些“搶救”,他們也上學深造,成家立業,成為大學教授,但做父親的心中最清楚:他們早期生活的“荒蕪”,蹉跎歲月所造成的“先天不足”永遠也無法彌補。
在我逐步理解早期教育的意義以後,我常常難過地回憶:兒子的嬰幼兒那完全依附於我的年代,我們做父母的競連一個智力玩具也沒贈予,一個漢字也沒教認;甚至沒有與他們同畫一幅想像畫,同做一隻風箏;也沒讓他們背一首古詩,認一些花草樹木……雖然他們的童年尚處溫馨之家,也還算品學兼優,但今日想來,他們距離通過早教本來能達到的發展水平,相差何止十萬八千里!每當我想起他們的幼年生活較多的單調貧乏,我就會感到無限的遺感和內疚!
然而,在我更深入地研究人的早期教育與全面發展、充分發展的關係以後,痛惜的何止兩個兒子流失的嬰幼兒年華!回憶我自己的幼年,那就更遺憾了,我甚至常常可憐起我自己的童年生活來!
我小時生活在浙江農村一個貧窮的家庭里,今日想來,兒時精神生活的貧困比物質生活的貧困尤甚。小時候雖然也有一些生活中的美麗火花,例如母親的善良與愛撫,父親的期待與希望;我到十里路外的外婆家去“旅遊”,還聽過父親講的一兩個故事,姐姐們唱的一兩支歌;此外還有上山砍柴,清明上墳,池塘釣魚,小河戲水,採桑葚、拾田螺、拔野筍、挖紅薯……這些都是精神上的佳肴,但總的說來,在那個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其效果“一天等於二十年”的孩童時代,我有趣、有益的生活經歷和快樂的學習活動實在少得可憐!
與今天父母們認真實施《0歲方案》的孩子相比,我對自己的童年怎不追悔莫及呢?看,《0歲方案》教材中《雛鷹早飛篇》的作者們,他們的孩子多么好!這些孩子沐浴在早期教育的霞光中,那樣健康活潑,那樣多彩多姿,我無限羨慕他們的童年,羨慕他們人生的起步!
本來人生之初的嬰幼兒時代,其巨大潛能可在良好環境中能動地釋放,可不知不覺解決人生七大主要難題,毫無負擔地學得一生所獲知識的90%以上。可我的童年直到5歲,除偶爾看到過一本連環畫外,未見過第二本畫書,沒有買過一個玩具,雖然也有星星點點對我有積極影響的回憶,但記得更多的是金子般的光陰常在無聊的遊蕩中消磨,或在過多的睡眠中打發(冬天冷怕起床,起來也沒事幹)。至於我回憶不起來的嬰兒期的枯燥生活,那當然只有“天知道”了。人生只有一次,童年也只有一次,密切影響後續發展的孩提時代的失落,這不是人生成長中最大的悲涼嗎?我相信假如我的幼年那無聊苦度的時日,如能有豐富的精神生活,趣味的學習遊戲,廣泛的閱讀和絢麗多姿的社會見聞來填補,加之後續發展和機遇好,或許我也是榮獲諾貝爾獎項的“天才”!當然我無意埋怨我的雙親,在那個年代和那個家庭環境中,他們能把幾個兒女拉扯大,已使我感激不盡和永久懷念他們了。
但是最可遺憾的還是今日仍有千萬嬰幼兒失去優生優育和科學早教的機會。本來早期教育是投資最小、收效最大、最易於辦到的事,而陳舊的教育觀卻偏把希望只寄托在上國小以後,等孩子大腦成熟了再去刺激它發展,這豈不糟踐了智慧的嫩芽、人才的幼苗,豈不太令人心疼了嗎?隨著現代化生產的到來,家禽、家畜已引入了許多科學飼養的新方法,而多數家庭養兒育女仍與數千年前哺育孩子毫無二致,這就更令人痛心了。魯迅先生說過:什麼是悲劇,眼看著把美好的事物毀掉就是悲劇。現在眼看著大批嬰幼兒的巨大潛能被埋沒,是不是人類最大的悲劇?本來你的孩子經過科學早教,能成為健美、聰慧、性格優秀的早慧兒的!
應當承認,當今社會在兒童的生理保健上確實已有長足的進步。但人嬰不是動物,他還有心理的、精神的生命需要催發,需要保健。心理、智力、精神品質是一個人的第二生命,第二生命的價值絲毫不亞於第一生命的價值,它是人成為萬物之靈、地球主宰的人腦原動力!
所以當我走在馬路上或乘車乘船,看到年輕的媽媽懷抱她可愛的小寶貝時,常常忍不住多事地問一聲:“孩子多大了,你對他進行早期教育了嗎?這可是教育的最佳期啊!”往往問得年輕的媽媽和周圍的人們莫名其妙地笑。有的還用審視的目光看我,懷疑我是不是精神不正常了!
(四)奮發之淚
20餘年來,我對0歲開始的人類早教確實著迷了,我沒有一天不思考如何揭開兒童發展之謎。我努力去推廣在“0歲方案”父母大學中不斷取得的好經驗;在艱難困苦中,憑著一支筆桿一張嘴、一張月票兩條腿,四處奔波,八方求援,創建了我國第一個早期教育研究所——兒童潛能開發研究所。我所受到的冷遇和白眼不計其數,有時想起來就要哭,但細細一品味,眼淚卻是甜的!我甘願做一個武訓,只要不下跪我什麼都乾,有時一天寫出數十封求援的信。
現在,我們的早教園地里,早慧兒童和卓越青少年如雨後春筍般地催生出來,小畫家、小詩人、小音樂家、小發明家、小運動員、自學天才、少年大學生、全國十佳少年,十九二十歲的大學教師等等不斷湧現,更有無數個三四歲脫盲、五六歲博覽群書,已經在人類知識大海的港灣中嬉戲的孩子。早教對於人的發展能創造出這樣的奇蹟來,真令人興奮不已!
(五)尋尋覓覓
當然,在早期教育的處女地上,事業還僅僅是開始。不過它出人意料的可喜成果更催促我深入到胎、嬰、幼兒的精神世界中去,在眼花繚亂的可喜現象中我常廢寢忘食地尋尋覓覓。
我尋覓什麼呢?
第一,我尋覓中國人口難題的出路。我國人口膨脹已成最大國情,在嚴格控制數量激增的情況下,到21世紀中葉,人口也將接近16億。對這一情況,除不放鬆控制人口數量外,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是根本的出路。所以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對早期教育則希望“變沉重的人口負擔為無窮的人才資源”。如果整箇中華民族的素質提高了,國家就能更多地向自然、向管理、向境外,甚至向太空索取財富,那么人口密度高一點也不足為懼。我們要遵照胡錦濤主席提出的“人才是關鍵”,“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要培養世界一流的科學尖子,要培養世界一流的科學大師,要培養世界一流的科技領軍人物,要培養一大批中青年專家”的理想去做,而這許多“世界一流”是在普遍提高人口素質的廣闊基礎上才會有的出類拔萃。
第二,我在尋覓教育的改革。小平同志早已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給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但是我們執行起來為什麼不站高一點,乾快一點呢?我常常想,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常有劃時代的全新的變革,如大機器工業代替了手工業,槍炮取代了長矛、弓箭,現代交通把馬車送進了博物館,手機潮淘汰了紅極一時的電報通訊……然而教育為什麼命中注定只能緩慢地爬行呢?教法上反對填鴨式、提倡啟發式,否定滿堂灌、主張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不是已喊了幾十年了嗎?為什麼直到21世紀的今日,仍爬不出“一講到底”的泥潭呢?不僅幼兒靠課堂聽講,中、小學生靠課堂聽講,甚至連大學生還在“滿堂灌”,這是不是教育的悲哀?
至於“因材施教”,從孔夫子提倡至今已有2000多年,而今日的學校教育還不是一刀切嗎?有的教育者甚至提出“門門功課90分才算及格”的土標準,把全面發展視為學科成績的平均得分,用高分數充當高素質,抹殺人的個性,忽視人的特長,束縛人的創造性,壓抑人的潛力,硬要活生生的人去服從進度、升級。甚至幼兒不許發展“視覺語言”,幾歲只能認4種顏色就不得認5種,不然就“超綱”,大逆不道,培養人才成了機器裝配線上的流水作業……多么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