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看看這段片尾導演對“黑人阿哥”的採訪你就會知道為何這個原名叫LuisAlfonsoLondoño的傢伙是史上最牛非職業演員之一了。
CarlosMayolo:Whatwouldyousaytothosewhomakefilms?
LuisAlfonsoLondoño:AroundheretheysaythecowsthatshitthebestfilmsareAmericans,right?Andthey'vebeenshittingforawhilenow,butnotanymore.Thereareotherswhoshithigherandbetter.WeColobiansalsohaveatalentformovingaroundinfrontofamoviecamera.evenifwelackculture.Whynot?
獲獎情況
1979年FrenchSyndicateofCinemaCritics(法國影評人協會)最佳短片
影評
《悲慘不是拿來做交易的》
作者cinéfilo
兩青年受僱於一家德國電視台拍攝一部反映哥倫比亞社會貧困階層的紀錄片。他們拿起攝像機走上街頭,狂熱地搜尋著城市中每一個破落的街區。可事實上哪有那么多貧窮讓他們拍呢?而且就算有很多人也不願意將自己的生活暴露在鏡頭面前。於是我們就看到了倆人如下種種“劣行”:
1.拍攝一個坐在街角的乞丐,導演示意讓他搖晃手中的碗並裝作很可憐的樣子,老人無奈笑了笑如實照做,導演立刻掏出枚硬幣扔進碗裡。
2.跟拍一位始終不願上鏡的老婦,直到她不勝憤怒轉身將拐杖扔向他們這才作罷。
3.記錄一個街頭藝人吞火、睡玻璃屑和鑽刀圈的表演,拍到想要的素材後立馬閃人連錢都省了。
4.孩子是最好對付的,於是他們用零錢為誘餌讓一群小孩挨個往水池裡跳,製造流浪街童的“生活場景”。
5.花500比索找來一普通四口之家扮演貧困釘子戶,精心挑選全市一座最破爛的小屋讓他們在裡面接受“記者”的採訪以揭露貧困問題的“真相”。
一切進行得仿佛都很順利,可最後卻有人攪了這場好戲。
上世紀70年代的哥倫比亞影壇,有許多導演受僱於歐洲的主流媒體,在作品中著力表現本國的貧窮和落後,並在一些歐洲電影節上得到過好評。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法哥合拍由CiroDuran執導反映街童苦難生活的紀錄片《流浪兒》(1978)曾拿到聖塞巴斯蒂安影展的最佳導演獎。難而事實真如他們影片中所描述的那樣嗎?當時哥國的電影評論界給這樣的影片起了個很形象的名稱-“Pornomiseria”,翻譯過來就是“廉價的悲慘”的意思。以“卡利小組”為首的一批新浪潮電影人認為Pornomiseria拍攝者們為追求金錢和名譽而故意放大事實甚至不惜採取捏造場景,誘使被拍攝者等不正當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像此類用非常手段製作的“紀錄片”刻意誇大社會的醜陋面,卻沒有深入剖析其成因,有些甚至僅僅是為滿足外國人獵奇的心理而拍的。
“卡利小組”所要強調的是哥倫比亞並不像外界以為的那樣骯髒陰暗,儘管貧困的確是一個主要問題,但他們也有美好和發展的一面,更重要的是每一個生活在這裡的哥倫比亞人,無論貧富貴賤,都是有尊嚴的,並不需要歐洲人憐憫的目光。用自身的不幸去博取他人的眼淚只是一種廉價的悲慘。而那些拋棄了紀錄片工作者最基本的兩點要求“實事求是”和“感同身受”的人至今依然還有,他們在拍攝過程中漠視被拍攝者的感受並把不實的想法強加於他們身上,就像吸血鬼一樣在榨取著貧苦大眾最後的一點利用價值。
於是“卡利小組”的兩名重要成員CarlosMayolo和LuisOspina用這么一部絕妙的短片諷刺了當年流行一時的Pornomiseria文化。片中兩人親自上陣扮演導演和攝影,重現了Pornomiseria的拍攝過程,看後絕對會讓你覺得那兩個傢伙實在太搞了,全程造假還造得這么理直氣壯的紀錄片以前真沒見過,為了出名啥事都敢做,電影人的職業道德和操守早被他們扔到雲外去了!最後的結局也忒滑稽,牛逼人物-黑人阿哥的出場對Pornomiseria者們來說是場災難,在一個更有大無畏氣概決不妥協直至光腚的革命同志面前,所有虛偽的小丑們終於發現這個無法喬得動的傢伙正抄起一砍刀朝自己走來。。。金錢還是生命更重要?他們的選擇還算明智。
看過此片後我立刻將費勁巴拉弄到的《流浪兒》給扔進了垃圾桶,儘管我曾經認為它是哥倫比亞最好的紀錄片之一,曾經以為70年代末的波哥大是一個充滿著暴力和痛苦的地方,但現在我覺得它就是垃圾!而且我也懂了為何張陳馮一夥這幾年弄出來的東西國內罵聲一片而國外卻頗受青睞的真正原因,除東西方人思想上的差異之外,主要還是創作者本身的目的不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