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名著文庫066:動物農場》

《譯文名著文庫066:動物農場》

一八五○年問世。它是狄更斯的半自傳體小說,也是作者本人最為偏愛的作品。這部長篇巨著以思想開明的知識分子大衛為中心,通過書中各色人等的日常起居、求學謀生、交友戀愛、遊歷著述、極力表現了作者倡導的人道主義觀點。 《大衛·考坡菲》涵蓋了最為廣泛的社會生活內容,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該書籍是由上海譯文出版社於2007年印刷出版發行的,該書採用的裝幀方式為平裝。

基本信息

圖書簡介

參考價格:¥7.4
分類:圖書,小說(舊類),世界名著,歐洲,英國,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頁碼:119頁
出版日期:2007年
ISBN:7532741850
條形碼:9787532741854
包裝版本:1
裝幀:平裝
開本:32
正文語種:中文
 

內容簡介

《動物農場》中的一群動物成功地進行了一場“革命”,將壓榨他們的人類東家趕出農場,建立起一個平等的動物社會。然而,動物領袖,那些聰明的豬們最終卻篡奪了革命的果實,成為比人類東家更加獨裁和極權的統治者。“多一個人看奧威爾,就多了一分自由的保障,”有論家如是說。
喬治·奧威爾是英國人道主義、新聞記者和社會評論家,著名的英語文體作家。《動物農場》是奧威爾的傳世之作,堪稱世界文壇上最著名的政治諷喻小說。他在小說中他創造的一些新辭彙都已收入權威的英語詞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了一個形容詞“奧威爾式”不斷出現在報導國際新聞的記者筆下,足見其作品在英語國家影響之深遠。

作者簡介

喬治·奧威爾(GeorgeOrwell)是英國人,本名埃里克·亞瑟·布萊爾(EricArthurBlair)。1903年生於印度,當時,他的父親在當地的殖民地政府供職,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家屬於“中產階級的下層,或沒有錢財的中產家庭”。
1904年,由母親帶他先回到了英國。他自幼天資聰穎,11歲時就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篇詩作《醒來吧,英格蘭的小伙子們》。14歲又考入著名的伊頓(ETON)公學,並獲取了獎學金。但早在國小時期,他就飽嘗了被富家子弟歧視的苦澀,從他後來的回顧中可以看出,憑他那天生就很敏感的心靈,這時已經對不平等有了初步的體驗。
1921年,布萊爾從伊頓畢業後考取了公職,到緬甸當了一名帝國警察,在那裡,被奴役的殖民地人民的悲慘生活無時不在刺激著他的良知。看著他們在饑寒交迫中、在任人宰割的被奴役中掙扎,他深深感到“帝國主義是一種暴虐”。身為一名帝國警察,他為此在良心上備受煎熬,遂於1927年辭了職,並在後來寫下了《絞刑》(AHanging,1931年,此為正式出版年代,下同),《緬甸歲月》(BurmeseDays,1934年)和《獵象記》(ShootinganElephant,1936年),這些紀實性作品,對帝國主義的罪惡作了無情的揭露。
但是,這一段生活經歷仍使布萊爾內疚不已。為了用行動來表示懺悔,也為了自我教育,他從1928年1月回國時起,就深入到社會最底層,四處漂泊流落。儘管他自幼就體弱多病,但在巴黎、倫敦兩地,他當過洗盤子的雜工,住過貧民窟,並常常混跡在流浪漢和乞丐之中。次年,布萊爾寫下了關於這段經歷的紀實性作品《巴黎倫敦落魄記》(DownandOutinParisandLondon,1933年),真切地描述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民的苦難。正是在為這部作品署名時,布萊爾用了“喬治·奧威爾”這一筆名。某種程度上說,“奧威爾”的出現,開始了布萊爾的新生活。
這時的奧威爾已經把自己深切的情感繫於無產階級的命運上,在思想上也開始傾向社會主義。他不能容忍勞苦大眾在英國處於一種“被忽視的”地位,他曾這樣深情地寫道:“他們才是真正的英國人。”趕巧,在1936年,有一位進步出版商聘請一位屬於“不是受害者自己,而是見證人”的作家,去北部工業區(蘭開郡,約克郡)對工人的窮困狀況作實地調查。被認為是最合適的人選的奧威爾欣然應聘,歷時數月,通過自己的親眼所見,並參考了包括恩格斯《通往威根碼頭之路》(TheRoadtoWiganPier,1937年)--其中記述了大量的事實,深切地反映出工業區人民生活的悲慘和世道的黑暗。奧威爾不但據此憤怒地譴責資本主義工業化對人性的摧殘,還主張用社會主義來拯治社會的弊端。
1936年7月,西班牙內戰爆發。同年年底,奧威爾與新婚的妻子一同奔赴西班牙,投身於保衛共和政府的光榮戰鬥。奧威爾在前線擔任少尉,喉部曾經受過重傷。他為記述西班牙內戰而寫的《向卡特洛尼亞致敬》(HomagetoCatalonia,1938年)一書,後來成為關於這場內戰的一個權威性文獻。
但是,這場正義的戰爭,由於左翼共和政府內部分裂,最後竟失敗了。沒有死於法西斯槍彈下的奧威爾,竟差一點喪身在共和政府內部黨派之爭的傾軋中。這個慘痛的經驗對奧威爾影響巨大。他曾說自己“從1930年起就是一個社會主義者了”,而這時候,他又開始考慮“捍衛民主社會主義”的問題了。這個思想出發點,一直影響到他後期的兩部名作《動物莊園》和《1984》(Nineteeneighty-Four,1949)創作。
他為後人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僅以《動物莊園》和《1984》而言,他的影響已經不可估量。以至於為了指代某些奧威爾所描述過的社會現象,現代英語中還專門有一個詞叫“奧威爾現象(Orwellian)”。如果說,貫穿奧威爾一生的作品主要是反映“貧困”和“政治”這兩個主題,那么激發他這樣寫作的主要動力就是良知和真誠。1950年1月,奧威爾病逝,享年46歲。
推薦喬治·奧威爾在《動物農場》中他創造的一些新辭彙都已收入權威的英語詞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了一個形容詞“奧威爾式”不斷出現在報導國際新聞的記者筆下,足見其作品在英語國家影響之深遠。
序言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1903—1950)於1944年初完成《動物農場》。這本有著童話的外表,卻與現實世界密切相關的薄薄小書出版以後,令奧威爾聲譽鵲起,它和作者另一部反烏托邦名作《一九八四》一起,奠定了奧威爾成為20世紀最傑出作家之一的基石。
因為《動物農場》,讓不少評論者把奧威爾跟英國諷刺文學大師喬納森·斯威夫特相提並論,後者的《格列佛遊記》也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著,同樣是貌似童話,同樣對當時的政治進行了辛辣的諷刺。我們可以看到,奧威爾的一生及寫作都與政治緊密相聯,在後來總結自己的寫作時,他坦然承認“過去的全部十年中,我最想做的,就是把政治性寫作變成一種藝術”(《我為何寫作》)。奧威爾時常流露出一種政治上的幼稚特點,經常憑衝動行事,他的一生在政治上也有過曲折的發展道路,會根據自己的認識修正自己政治觀,所依據的是自己的良知。出生在殖民地小官員家庭的他從小可以說是個帝國主義者,國小時,他寫過充滿帝國主義色彩的詩歌,從著名的伊頓中學畢業後,更是當上了維護大英帝國利益的殖民地警察,但是短暫的警察生涯把他變成了一個帝國主義的反對者,讓他毅然辭去這份薪水不薄的工作。在社會底層和接近底層的狀況下生活了幾年後,最終他變成了一個社會主義者,卻仍對當時流行的社會主義運動保留自己的看法,並不憚於表達自己的意見。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從良知出發,對社會公正有著執著追求的人,用他的傳記作者傑弗里·邁耶斯的話來總結就是:“奧威爾在一個人心浮動、信仰不再的時代寫作,為社會正義鬥爭過,並且相信最根本的,是要擁有個人及政治上的正直品質。”
奧威爾寫作《動物農場》以及後來的《一九八四》並非偶然,1937年,他從西班牙內戰戰場歸來,讓他的寫作有了新目標。(“西班牙內戰和1936年至1937年間所發生的事改變了態勢,此後我就知道我的立場如何。1936年以來,我所寫的每一行嚴肅作品都是直接或者間接反對極權主義,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會主義。”)奧威爾1936年底去西班牙參戰,本來是為了保衛共和政府所代表的民主政體,卻目睹了左派內部的生死鬥爭。奧威爾死裡逃生從西班牙回來,對蘇聯所控制的西班牙共和派表面上代表進步、民主,卻進行政治及人身迫害、思想控制的種種做法感到憤慨,後來也寫了不少文章來揭露。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當西方許多左翼知識分子對蘇聯抱以希望時,奧威爾通過自身經歷以及對蘇聯的大清洗等一系列事件的了解,對史達林治下的蘇聯之本質有了自己的判斷。以童話形式寫成的《動物農場》便是這種思想推動下的產物。
談完了《動物農場》的政治意義,也應該肯定這本書的文學價值。完成《動物農場》之前,奧威爾早就形成了自己的寫作風格,即棄用花哨的詞藻,文風平實有力,時時體現出作者的價值觀及真誠。《動物農場》也是如此,它篇幅雖然不長,卻作為童話、作為諷刺作品都堪稱完美,並且經常被認為是英語的典範文本,成為學習的對象。
奧威爾在完成寫作時正處於二戰中的英國與蘇聯尚是盟國,《動物農場》的諷刺主題讓它顯得有些不合時宜,出版也頗費周折,最終面世前,被5家出版社拒過稿。而到1945年8月出版後,在冷戰初露端倪的背景下,《動物農場》很快成為暢銷書。後來隨著全面冷戰的開始,這本書更是和《一九八四》等書一起,被用作冷戰的宣傳工具,結果在不少人眼裡,讓無論是奧威爾,還是他的作品,都和“宣傳”牢牢掛上了鉤。但是冷戰已結束久矣,就連《動物農場》直接諷刺的對象蘇聯也早已灰飛煙滅,而奧威爾的這兩本書至今流行不衰。上世紀末即將結束時,在藍登書屋的《當代文庫》評選的20世紀百大英語小說中,奧威爾的這兩本書全都入選,而且排名非常靠前。《動物農場》已被譯成60多種文字,在中國也知音不少,在內地首次出版後的近二十年來,至今已經有了七八個譯本,其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這本書的出版之初,奧威爾在倫敦忙著去了一間又一間書店,將其從兒童讀物搬到成年人讀物那邊,如今我們知道,奧威爾是多慮了,我們讀這本書,應該不會忽略奧威爾在講述一個動物童話的同時,向我們發出的鄭重警告或者預言。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可以毫無保留地說,《動物農場》具有永恆的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