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謁真諦寺禪師
蘭若山高處,煙霞嶂幾重。
凍泉依細石,晴雪落長松。
問法看詩忘,觀身向酒慵①。
未能割妻子②,卜宅近前峰③。
詞語注釋
①觀身:佛教四種觀行之一,即觀因緣、觀果報、觀自身、觀如來身中之觀自身。此觀行乃觀自身之正因,雖有靈覺之性,而為煩惱黑暗所覆蔽,無了解諸法之力,故不得顯也。
②割:此處為“離斷”之意。
③卜宅:選擇住宅。
作品譯文
眺望蘭若山高處,煙霞山嶂幾多重。
霜凍泉流依細石,晴日雪飄落長松。
問法方知詩是妄,觀身始覺酒病容。
惜我未能離妻子,擇地造屋依前峰。
作品鑑賞
這首詩大約作於767年(大曆二年),當時杜甫寓居夔州。仇兆鰲《杜詩詳註》卷二十引黃生語:“三四,景中見時,與王右丞‘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同一句法,然彼工在‘咽’字、‘冷’字,此工在‘凍’字、‘晴’字。”這一體認非常正確。杜甫與王維同時稍後,他在廣泛學習前人,“轉益多師”時,對王維顯然也有所師法,但也融進了自己個人的創造。像這一聯煉“凍”、“咽”二字,就與王詩區別了開來。
又是一次尋寺訪僧,又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像往常一樣,受儒學薰陶極深的杜甫,要進入到一個禪境,頗費功夫。他穿雲破霧、翻山越嶺,終於來到了山高處的蘭若。此處景象果然別樣:冰霜已結凍,然而清泉仍然在細石上靜靜地流淌;白日高升,然而飛飛揚揚的雪花仍飄落在青松上。杜甫的這兩句詩特別為人所稱道。它是高山之上的自然景觀,它是真實的叉是反常的。在這反常的真實之中,似乎蘊含著某種奧義。為什麼清泉不怕霜凍,為什麼白雪不怕晴日,這高山之上究竟有一股怎樣的力量。在這樣一個超常之境,杜甫向真諦寺的禪師問法,而他獲得了超常的心得。禪師對他怎樣說法世人不知曉,但杜甫自身觀念的變化卻記載了下來。杜甫本是一個以為“詩乃吾家事”,對詩歌創作很看重且又有著“語不驚人誓不休”的創作精神的詩人,但在問法之後,他再看詩,卻將詩看作了虛妄。佛教本空,禪又不立文字,既如此,詩自然為妄。酒亦是杜甫的喜愛之物,但當他聽禪師講觀身的修行之後,知道自身本有靈覺之性,而酒亦為亂性之物,於是便不再想喝酒。飲酒賦詩是文士必不可少的生活內容,在禪師說法之後,杜甫對他一生中最為倚重的生活方式有了迥然有別的看法,可見禪法影響之深。不過,杜甫仍有不可割捨的妻室兒女之親情。禪法吸引著他,親情也難捨棄,他便在靠近真諦寺的山峰前選了一處屋址,居住下來。這樣,既可參禪問法,又可不離妻小。有許多中國文士都是這樣滿足自己出世不離世的雙層心理需求的。[3-4]
作者簡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初文人杜審言之孫,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由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早年遍讀群書並漫遊吳越、齊趙。747年(天寶五載)到長安,困頓近十年才被任為河西尉,旋改授右衛率府兵曹參軍。安史之亂爆發,杜甫流亡北地、漂泊江南。任左拾遺時,因上疏救房琯事而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最後客死潭州孤舟之中。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現在存其詩歌約1500首,詩藝精湛,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世尊稱為“詩聖”,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