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學習那份睿智,那份高瞻遠矚,只是為了每一個人以合適的方式在一生中贏得真正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充分實現自我的價值,這是現代人要成功所必需的。思路決定出路。本書介紹了博弈術、韜晦術、立威術、鑒人術、統戰術、全身術、突圍術、平衡術等中國歷史上的謀略。
本書是作者繼《局道——中國歷史上的博弈術》之後的又一本精心之作。千古之謎,燭影斧聲。這部著作使你深諳為人處事的技巧和領導者的謀略。人生在世,每時每刻都離不開與人打交道,待人處世與每個人的關係,猶如魚得水一樣,須臾不可分離。然而,世事如井水,如何探得其中深淺,最終達到如魚得水的境地,卻需要下一番工夫。俗話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亦文章。就是其中一個深知的處世哲理。本書介紹了博弈術、韜晦術、立威術、鑒人術、統戰術、全身術、突圍術、平衡術等中國歷史上的謀略。
作者簡介
時光,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博士,供職於新聞行業。擅長公司管理層培訓及法務財務諮詢。著有《吃定基金》、《帝國的背影》等。任浩之,作家,生於七十年代,擅長歷史題材寫作,著有《局道:中國歷史上的博弈術》(與時光合著)、《王道:中國歷史上的帝王術》及《讀史學做人》等。
目錄
序言第一章 博弈術——愉悅的冒險遊戲
第一節 強弱,不是宿命是選擇
第二節 搞好你的根據地建設
第三節 人為上,人心為上上
第四節 古典智慧解碼
第二章 韜晦術——把握進退的智慧
第一節 低調就是愛自己
第二節 想成功就要能屈能伸
第三節 退一步,是為了亮劍
第四節 切忌把精明寫在臉上
第五節 請別人來約束自己
附錄
第三章 立威術——很好很強大
第一節 一切從行銷自己開始
第二節 滄海橫流方顯你的本色
第三節 神秘感也是種威懾力
第四節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第五節 氣勢決定格局
第四章 鑒人術——看清你身邊的人
第一節 向上發展,在於老闆的挑選
第二節 不經意間最露本質
第三節 基因斷人法,八九不離十
第四節 第一印象不可忽視
第五節 識人要術概觀
第五章 統戰術——鑄造你的“狼群”
第一節 團隊!團隊!
第二節 培養你的結交能力
第三節 有容乃大——包容的智慧
第四節 你不可不對付的小人
第五節 投資人情,一本萬利
第六章 全身術——每個人的無間道
第一節 求人不如求己
第二節 雜食動物更容易生存
第三節 心有多大,作為就有多大
第四節 謀,要謀得長遠
第五節 別去動太危險的乳酪
第七章 突圍術——出來混,也可以不還
第一節 關鍵時刻要有決鬥的勇氣
第二節 該捨棄的時候就捨棄
第三節 爆發你的小宇宙
第四節 突圍的技巧
第八章 平衡術——在A與-A之間
第一節 一個太子是幸福,兩個太子是災難
第二節 無處不在的制衡困境
第三節 圓潤變通才能事事完滿
第四節 在旋渦中做永遠的贏家
第五節 從均衡走向新均衡
前言
人生在世,每時每刻都離不開與人打交道,待人處世與每個人的關係,猶如魚得水一樣,須臾不可分離。然而,世事如井水,如何探得其中深淺,最終達到如魚得水的境地,卻需要下一番工夫。俗話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亦文章。就是其中一個深知的處世哲理。學習那份睿智,那份高瞻遠矚,只是為了每一個人以合適的方式在一生中贏得真正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充分實現自我的價值,這是現代人要成功所必需的。思路決定出路。
本書介紹了博弈術、韜晦術、立威術、鑒人術、統戰術、全身術、突圍術、平衡術等中國歷史上的謀略。
本書是作者繼《局道-中國歷史上的博弈術》之後的又一本精心之作。千古之謎,燭影斧聲。這部著作使你深諳為人處事的技巧和領導者的謀略。人生在世,每時每刻都離不開與人打交道,待人處世與每個人的關係,猶如魚得水一樣,須臾不可分離。然而,世事如井水,如何探得其中深淺,最終達到如魚得水的境地,卻需要下一番工夫。俗話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亦文章。就是其中一個深知的處世哲理。本書介紹了博弈術、韜晦術、立威術、鑒人術、統戰術、全身術、突圍術、平衡術等中國歷史上的謀略。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博弈術——愉悅的冒險遊戲博弈在西方辭彙中譯作Game,即遊戲的意思。博弈所研究的是多個聰明人如何在一起玩“遊戲”的。簡單地說,博弈就是研究如何用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收益的一種策略。翻開史書,你會發現裡面充滿了博弈;而我們的人生其實正是一場接著一場的博弈。通曉了博弈論,我們就獲得了又一把解讀歷史的鑰匙;通曉了博弈論,可以使我們變得更聰明,有助於理性決策,有助於我們的成功。
第一節 強弱,不是宿命是選擇
殺母立子,說起來這是~種極為殘酷的博弈,最直接地體現出利益的巨大驅動與博弈的冷酷無情。最先想出這種辦法的人是漢武帝。這位既雄才大略又殘忍暴虐的皇帝很容易讓人聯想起之前的秦始皇,而他們也確實常常作為“秦皇漢武”而相提並論。這兩個人同樣是少年即位,同樣從父輩手中接過王位或者皇位,然後又興致勃勃地把接到手的江山重新打理一遍,開疆拓土,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嶄新帝國。在對臣子的處理方式上,前者進行了著名的焚書坑儒,後者的文臣武將們則經常碰到宮刑或者滅門的遭遇。在家庭關係上,前者身邊沒有留下任何關於婚姻和個人感情的記錄;而後者身邊雖然有陳阿嬌、衛子夫、李夫人和趙鉤弋這些皇后妃嬪,也曾有金屋藏嬌的榮耀和懷夢草的傳奇故事,最終卻大多難逃深鎖長門的冷遇,甚至像趙鉤弋那樣,作為兒子登基前最重要的祭品。
漢武帝劉徹的內心深處可能總潛藏著嚴重的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遇到他的帝王身份和暴虐性格,產生的就是一場場血雨腥風。在別人的離間之下,太子劉據和衛子夫被迫自殺,事後追悔莫及的劉徹只能立趙鉤弋所生的幼子為太子。但由於害怕出現母后臨朝控制大權的局面,他決定賜死鉤弋夫人,為兒子未來的即位之路掃清障礙。於是趙鉤弋就成了這種對策下的第一個被害者,而她幼年失母的兒子當然也是受害者之一。有著同樣遭遇的是北魏王朝的皇帝們,這個由鮮卑人建立的王朝在漢化的道路上學來了許多先進的經驗,同時也學來了這個殘酷的對策。其實在漢武帝之後直到鮮卑政權建立之間的幾百年間,殺母立子並沒有被當做某一個王朝的固定政策延續下來,從古至今,只有拓跋鮮卑將它當做一項國策。
當然,拓跋鮮卑實行這樣的國策,在當時也確有其理由。在他們的早期部落時期,經常採用政治聯姻的形式,把兩個部族聯繫在一起。可想而知,這樣的結果就是首領及其妻子各自擁有一方強大的勢力,分庭抗禮,理所當然會限制首領的權力。於是為了獲得獨一無二的大權,不至於處處有人掣肘,首領就會在培植起自己的勢力之後殺死妻子以及妻族中有實權的人物,將大權全部操縱在自己手中。
而制定這項政策的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之母來自賀蘭部,這也是一個強大的部族,當時拓跋珪只有6歲,還是代國的王子時,強大的前秦擊敗了代國的軍隊。在一片混亂中,拓跋珪的父親、代國國王拓跋什翼犍、拓跋畦的母親賀氏和拓跋珪等王族紛紛逃離家園。但在逃亡的路上,拓跋什翼犍的另一個兒子定君突然發難,他殺死了自己的許多兄弟,又打算向其他人動手。在這個危急時刻,賀氏在賀蘭部臣屬們的支持下決定先發制人,她把拓跋什翼犍抓了起來,以拓跋珪縛父請降的名義向追來的前秦軍隊申請投降,希望獲得他們的保護。這件事情給童年的拓跋珪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成年之後,他所娶的妻子又來自強大的獨孤部,這讓他逐漸感到母親和妻子背後的勢力是對自己權力的最大威脅。由於本來就有清除妻族勢力的傳統,再加上拓跋珪童年的心理陰影,在藉助她們的力量登上皇位後,拓跋畦卻決定防患於未然,先殺死長子拓跋嗣的母親、來自獨孤部的劉貴人,徹底消除母后勢力可能帶來的影響。
從此之後,殺母立子成為北魏的一項傳統,當皇子被立為太子之時,也就是其母親的死亡之日。這項殘忍的對策在最初時或許起到了穩定政權、增強皇帝權力的作用,但當這項政策固定下來之後,特別是在北魏政權逐漸漢化、原有的部族勢力被分割弱化之後,根本就沒有那么多妻族和母族的勢力會對皇帝的權力形成干擾,這項對策逐漸演化成一項既慘無人道又毫無意義的弊政。而且這種規定也並不能防止太后臨朝,因為皇帝的生母雖然死了,但還有其他皇太后和先皇帝的妃子可以控制政權。在後來的北魏宮廷中,許多后妃仍然堅持借用這種子貴母死的制度,將殺死皇帝的生母作為後宮鬥爭和打擊政敵的第一步,隨後再以太后兼皇帝養母的身份控制朝政。比如著名的文明馮太后就用這種方法把獻文帝和孝文帝先後控制在自己手中,操縱朝政20餘年,皇帝也只能聽她的指揮。孝文帝曾經極力想要保全自己的妻子,但是由於馮太后的干擾,卻也未能如願。這項制度一直到了宣武帝拓跋恪的時候才被廢除,生下了太子的胡氏在一群大臣的幫助下保全了性命,並以太后身份臨朝。
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恰恰就是這位胡太后在執政之後大興土木、胡作非為,出現了母后亂政的現象,北魏政權也終於在她的執政時期崩潰。但這並不能說明殺母立子就是一項正確的制度,因為只要有人隨意控制朝政,不論這個人是不是皇帝的親生母親,或者是其他的大臣權貴,都會造成這樣的結果。想要保證正常的權力與秩序,還是需要用完善的制度和有效的執行才能達到目的,如果認為殺掉某個人就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不管形勢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只是把它當成一項政策幾十年上百年地執行下來,簡直就和刻舟求劍一樣,完全不可能解決層出不窮的各種問題。
孤家寡人的悲哀:權力就這樣淹沒了親情
許多人羨慕皇帝的寶座,也知道皇帝們的日子並不一定好過。如果每天都擔心會有人從自己的手中奪去權力,以至於猜疑到每一個親朋好友頭上,將會是什麼樣的後果?拓跋珪最後的命運就和這種頭狼類似,在最後的日子裡,他幾乎失去了所有的親人。由於顧忌自己的弟弟們會對皇位形成威脅,當他的弟弟秦王拓跋觚出使後燕被扣留時,他卻坐視不救,直至拓跋觚在幾,牛後被後燕殺害。而在多年的戰爭中,原本強大的賀蘭、獨孤等部落逐漸被削弱,拓跋珪採取了許多措施,或是把他們的部眾從原來的土地上遷走,或是命令部落首領與他們統領的氏族成員脫離關係,想方設法讓他們不能再對拓跋氏的統治構成威脅。但是拓跋畦的母親賀氏看到自己的部落分崩離析卻很傷心,再加上兒子拓跋觚的遭遇,曾經一手把兒子扶上王位的賀氏終於傷,心而死。
但這還只是一個開端,由於拓跋珪一生都生活在刀光劍影中,緊張危險的生活環境讓他養成了多疑暴虐的性格,也給他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壓力。他不再相信任何人,覺得所有人都想要謀害自己,看到別人的一個表情變化、一個腳步速度的改變,乃至於一句平平常常的話,都覺得他們的心裡正在策劃什麼陰謀。有時大臣們來到他面前,他突然想起往日裡不愉快的事情,就立即動手將人殺死,還把屍體擺在天安殿的前面。他認為這樣就能起到警示他人、杜絕他們的造反意圖的作用。看到他這種詭異暴躁的性情,拓跋珪的另一個弟弟拓跋儀不禁憂心起自己的命運,於是打算逃出北魏。但是沒有成功,拓跋珪因此更加認定了他要謀反,於是也把他賜死。此時的北魏朝廷和民間都籠罩著一種混亂與恐怖的氣氛,無論官員還是百姓,所有人都擔心殺戮會隨時降臨到自己頭上。
與他們相比起來,最為惶惶不可終日的人還是拓跋珪自己。想到憂憤而死的母親,還有直接或者間接被自己害死的兩個弟弟,他的心情總是難以平復。但這還遠遠不夠,為了防止未來可能出現的母族和後族亂政現象,他還要向自己的妻子們下手。首先被殺的是長子拓跋嗣的母親劉貴人,看到母親死去,一向孝順的拓跋嗣日夜痛哭不止。拓跋珪殺死妻子,本來就覺得心有餘悸,現在又看到兒子的反應,不禁更加憤怒,嚇得拓跋嗣連忙逃走。
看到太子出走,也不知道他還會不會再回來,拓跋珪只能另立一個太子。這次他選定了清河王拓跋紹,其母正是拓跋珪一向寵愛的賀夫人。現在拓跋珪確實覺得很難抉擇,只能先把賀夫人關起來,準備過一段時間再處死她。在這段時間裡,拓跋珪看著親人們一個個死去,在巨大的精神壓力和良心譴責之下,心理極度扭曲,終於神經錯亂,每天都對著身邊的空氣喃喃自語,似乎親人們的冤魂都飄蕩在他左右,他必須向他們解釋不停。而被囚禁起來的賀夫人也不甘心坐著等死,情急之下托人帶信給兒子拓跋紹,讓他來救自己。於是16歲的拓跋紹帶著人連夜翻牆進宮,衝進拓跋珪居住的天安殿。拓跋珪從夢中醒來,還沒有來得及找到武器就已經被殺死,年僅39歲。在此之前,他幾乎已經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當皇帝對於他來說不是一種光榮與幸福,倒像是他和家人的一場災難。
家族之爭:兩位皇長孫的不同命運
作為皇帝的兒子,距離寶座只有一步之遙,許多人都很難抵禦這樣的誘惑。自古以來,各朝各代的皇帝經常會為了皇位繼承人的事情發愁,一般也都會採用嫡長子繼承的方法來解決。讓嫡子繼承,當然是按照皇子母親的出身,做到尊卑有序,而且皇后的出身一般都比較顯赫,讓她的兒子繼承皇位,就可以籠絡皇后一族的龐大勢力。除了嫡出之外,還要做到長幼有序,這不但是因為年長者比較富於閱歷和威信,也是為了避免其他兒子不服氣的心理。總之皇位是要按照順序來繼承,先出生者先得,下面的人只能埋怨自己命運不好,沒有早幾年降生到這個世界上。這也就和現在的人按照姓氏筆畫排座次,或者按照抓鬮兒來解決一些麻煩事情一樣,失利的人只能把原因歸結到自己的運氣上,許多很難解決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長子做了皇帝,其他的兒子總是費盡心思想要取而代之,這就是許多皇位繼承問題的根源所在。不單前面說的隋唐兩朝是這樣,早在秦始皇的時代,太子扶蘇也就是這樣被心懷叵測的胡亥和趙高陷害,秦朝也因此陷入了動亂,直至滅亡。為了避免這種現象,許多皇帝都努力維護長子的地位,輕易不願更換太子。即使他自己想要更換,朝廷里親近太子的一方勢力,以及不願看到政局動盪的人就會千方百計阻撓。比如漢高祖劉邦晚年的時候寵愛戚夫人,總想要廢掉呂后生的太子,改立戚夫人生的兒子趙王如意。但張良卻請來了被稱做“蒼山四皓”的四位著名隱士來輔佐太子,劉邦一看這幾位賢人素來德高望重,連自己都無法請他們出山,但現在他們卻願意來輔佐太子,就明白事情已經無法更改。雖然知道自己去世之後,戚夫人母子必然會遭到呂后的毒手,卻也全無辦法。
再比如後來的明太祖朱元璋,他自己的性情比較多疑暴虐,而皇太子朱際的性格比較寬仁敦厚,他曾經要求太子更加嚴厲苛刻一些,但始終未能如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