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赫什·舍夫林是聖克拉拉大學利維商學院金融系教授,行為金融學界領頭人。他在該學術領域出版了大量的學術著人,包括《資產定價的行為學方法》。目錄
第1童 行為學基礎知識1.1 傳統的公司金融決策方法
1.2 從行為學角度看公司金融決策方法
1.3 直觀的範例
1.4 偏差
1.5 直接推斷
1.6 框架效應
1.7 除偏
第2童 價值評估
2.1 傳統的價值評估方法
2.2 估值推斷法
2.3 一位執行長對估值推斷方法的使用
2.5 偏差
2.6 偏差的其他來源
2.7 委託代理衝突
第3章 資本預算
3.1 傳統的資本預算方法
3.2 調查得出的事實
3.3 情感性推斷
3.4 過度自信
3.5 資本預算中的過分樂觀
3.6 對終止損失項目的猶豫
3.7 證實性偏差:生動的例子
第4章 風險與收益
4.1 對風險和收益的傳統處理方法
4.2 單只股票的風險和收益
4.3 金融管理人員和市場風險溢價
4.4 投資者在估計市場風險溢價中的偏差
4.5 管理人員、內部交易和賭徒謬誤
4.6 對項目折現率的調查結果
第5章 低效市場與公司決策
5.1 對市場效率的傳統看法
5.2 市場效率之爭:反常
5.3 對套利活動的限制
5.4 市場效率,收益指引,以及淨現值
5.5 股票分割
5.6 是否進行首次公開發行
第6章 資本結構
第7章 股利政策
第8章 委託代理衝突和公司治理
第9章 群組進程
第10章 兼併和收購
第11章 實值期權技術在資本預算和資本結構中的套用
辭彙表
譯後記
·查看全部>>
前言
本書目標與結構《行為公司金融——創造價值的決策》一書對影響價值最大化活動的主要心理因素進行了闡述,並為經理人提供了能夠用來消除或減輕這些影響因素的方法步驟。從這方面考慮,教師們可以將本書看做是傳統公司金融教材的補充和輔助材料,而不是對傳統公司金融教材的替代。本書的主要目標是幫助學生了解如何將傳統的公司金融工具更好地為自己所用,並告訴學生如何才能消除那些有損價值的心理阻礙因素的影響。
閱讀本書的讀者不需要有心理學的背景知識便能理解這些主要的心理學概念。所有的核心概念都具有很強的直觀性,能夠很容易地與理財決策聯繫在一起。
本書的組織框架設計
本書闡明了與公司金融領域各個主要話題相關聯的行為學概念:資本預算、資本結構、價值評估、股利政策、公司治理和兼併收購。
我撰寫本書的最初想法是,教師們會先採用傳統的方法來教授學生關於公司金融的知識,然後引入行為學層面的討論。部分教師可能會選擇使用幻燈片講授行為學的材料。其他人也許只是簡單地將這些材料作為學生的課外閱讀。不論採用哪種教學方式,這門學科的主要目的都是能讓學生掌握影響傳統理財手段的因素是什麼。相關練習題和小案例安排在章節末尾,這些習題和案例是用來幫助學生認識行為學現象在公司金融決策制定過程中的力度、深度和持久性。
除了第1章以外,本書中每一個章節都專門討論一個話題。第1章對本書中用到的主要心理學概念進行了預先介紹。第1章中的知識是完成後面各章學習所必需的。其餘每一個章節都解釋了第1章中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套用於傳統的公司金融話題。
舉例來說,第1章向學生們介紹了過分樂觀的概念。第2章描述了過分樂觀如何影響價值評估。第3章描述了過分樂觀對資本預算的影響。第6章提到了過分樂觀如何影響公司的資本結構。關鍵在於,本書並不是向讀者重複說明公司經理人會過分樂觀這一事實,而是向讀者們解釋過分樂觀是如何影響經理人將要做出的各種不同的決策。
第9章的標題為群組進程,這是唯一在傳統公司金融教材中沒有明確對應話題的一個章節。不過,這一章的大部分都與公司董事會的群組事項有關,因此可以將這一章看做是第8章的外延,涉及公司治理方面的問題。
各個章節按照固定的模式安排。在各個章節的引言部分都有相應的學習目標。多數章節中都包括了對傳統方法的簡要概括。每一章的提示部分旨在發展行為學概念以及概念的套用。
為了幫助學生將注意力放在本書所要闡述的心理學事項上,可以使用書中的“概念回顧”來檢驗。這些問題用來幫助學生們檢驗自己對信息和決策的看法。與論題相關的文章在課文中標示為“行為缺陷”,這些文章向讀者提供了包含課文所討論的心理現象的商業案例。對如何消除或減輕偏差和錯誤的提示在標有“除偏,以便更好地決策”的欄目中出現。
“本章概要”對每一章中講到的與行為學目標相關的主要內容進行回顧。每一章的習題用來幫助學生檢驗對各章內容掌握的程度。每一章後面都包括一個小案例,讓學生能夠運用真實世界中的事件來提高自己對行為學現象的認識。
書中所有的行為學目標、概念回顧、論題文章和章節概要都包含了本書的要點。直觀事例、名人軼事和案例是作者與讀者交流觀點的最有效途徑。大多數學生都很容易接受和理解故事。但是,這些故事僅僅用於交流主要觀點。一般的事實都是建立在本書提到的學術研究之上。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第1章是後面所有章節學習的前提。不過,所有的章節都可以單獨成文,因此教師可以靈活地選擇他們認為更適用的章節和更合理的順序來進行教學。
預期的市場:公司金融課程
我曾經為MBA的各年級學生編寫過行為公司金融教材來向他們講述公司金融。對於傳統的公司金融課程,我將這本書視作對傳統初級教材的補充。這種傳統初級公司金融教材和行為公司金融教材的結合為傳統的公司金融教學提供了新的教學方式,通過理解影響傳統公司金融工具實際套用的心理學因素來學習公司金融。從這方面來看,《行為公司金融——創造價值的決策》一書包含了許多現實世界的事例和案例研究,目的是將行為學的概念引入現實生活。
行為學陷阱代表著阻礙傳統公司金融課程中所教授的方法技巧的重要因素之一。當問題涉及提高金融決策進程的時候,對這些陷阱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對於教師來說,一個關鍵的挑戰便是教會學生如何避免陷入行為學的陷阱中,以及如何處理別人陷入行為學陷阱中的情況。
近年來,傳統教材的作者們已經開始在教材再版的時候加入行為金融的話題,這是一個令人欣慰的進步。與此同時,傳統教材對行為學事件的涉及還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只能讓學生簡單了解行為學的思想,無法向學生提供理解、明辨和處理行為現象的深層次技巧。
精彩書摘
本章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能夠明確識別和分辨影響企業經理人決策的10種心理現象,這些心理現象會導致經理人作出錯誤的決策,由此產生昂貴的決策成本。我們可以將它們分成兩組。第一組稱為直接推斷與偏差,第二組稱為框架效應。在完成本章的學習後,學生們應該能夠:
1.明確當經理人面對風險進行抉擇時,導致他們作出錯誤金融決策的主要心理偏差因素。
2.解釋為什麼對直接推斷(Heuristics)的依賴性和對框架效應(framingeffects)的敏感性會使得經理人容易作出降低企業價值的錯誤決策。
3.認識到投資者與經理人會對同一種偏差產生敏感性,那些源於投資者判斷謬誤的錯誤定價可以導致經理人作出降低企業價值的錯誤決策。1.1傳統的公司金融決策方法
企業通過按照銀行信貸額度借款、發行商業票據、出售公司債券、發行新股和產生營運現金流等方式籌集資金。當企業需要從事項目開發、購置固定資產、囤積存貨、支付股東紅利、參與併購等活動,以及處理法律法規方面的相關事宜時,會相應的產生資金需求。
傳統的企業價值最大化方法建立在折現現金流(discottntedcashflow,DCF)分析方法的基礎之上。從本質上來說,上面提及的所有企業決策活動都包含風險因素,因為現金流具有不確定性,對企業價值的評估也往往是採用期望值或平均值進行估計。在折現現金流分析法中,風險因素通過被用來估計預期現金流量的折現率來體現。根據折現現金流分析法,只有當一個項目所產生的預期未來現金流的現值超過了對項目的初始投資時,該項目才值得去做。按照同樣的思路,在折現現金流分析法的指導下,對融資決策的選擇必須以企業價值的最大化為目標。舉例來說,負債能規避部分稅收,而這些規避掉的稅收需要經理層通過潛在的破產成本予以抵消,才能達到平衡。
從理論上來說,經理層為投資者,也就是企業的所有者的利益服務。但是在實踐活動中,經理層與投資者的利益也許無法完全一致。這種利益的衝突被稱作委託代理衝突(agencyconflicts),在這樣的衝突關係中,投資者作為委託方(principals),其利益交由作為代理方(agents)的經理層來運作。一般而言,委託代理衝突可能會妨礙企業管理層的決策,從而影響企業總體價值最大化的目標。在這樣的情況下所產生的服務成本就是我們熟悉的委託代理成本(agencyc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