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洲壩集團科技》

《葛洲壩集團科技》

《葛洲壩集團科技》是由中國葛洲壩集團公司主辦,於1977年創刊。

基本信息

在三峽工程的混凝土施工中,根據工程需要採取引進、吸收再創新和自主創新的方法實施了許多新的技術,如混凝土建築原材料、水平及垂直輸送技術、模板技術、鋼筋連線技術
《葛洲壩集團科技》《葛洲壩集團科技》

相關介紹

國內外截流水平與長江上的三次截流
周厚貴馬德晰李友華
1截流的發展概況
1.1發展過程
雖然人類不斷地從已有截流工程中總結經驗和教訓,但在理論與實踐上真正取得進展是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的。
1930年,C·B·伊茲巴斯第一次為戈爾瓦河做了截流模型試驗,接著在菲克河、杜羅門河第一次成功地進行了人工拋石截流築壩。在此基礎上,1932年伊茲巴斯第一次出版了《流水中拋石築壩》一書,1936年第二次國際大壩會議上,他又系統地發表了截流拋石粒徑的計算論文,受到國際水利界的重視。
1931~1939年,前蘇聯的大型截流工程約10項,採用的都是平堵法。這期間,美國也主要採用平堵法截流,著名的有1936年的哥倫比亞河的邦納維爾電站及1937年的密蘇里河的費爾特一派克工程截流,採用塊石最大重量達30t的平堵法截流。法國在這段時間也以平堵截流法為主,如著名的1939年熱尼西亞工程截流,還在拋石戧堤下游設定了11行、每個高2.3m、總高9.0m的角鐵四面體,以攔阻小石塊流失,效果較好。這裡還值得一提的是,從1932年開始,荷蘭採用沉箱法截流,龍口水深達45.0m,這在當時也是罕見的。不過大規模地採用這種方法截流還是20世紀40年代以後的事情。
總之,20世紀40年代以前,國外幾乎都是採用平堵法截流,棧橋大多採用橋墩式。在此期間,開始進行了截流模型試驗,截流流量最大的達到2200m3/s,截流最大落差達到3.0m左右,拋石強度達到2000m3/d。並且首次在截流中套用了鐵框四面體、石籠、混凝土六面體及沉箱法施工。
1940年10月,前蘇聯首次在舍克納斯河的耳濱斯克5號壩址處採用立堵法截流,採用5條皮帶機運料拋投,最大拋投強度達到12000m3/d,小時平均強度也達到500m。,截流流量為400m3/s,截流最大落差為1.8m。這期間,美國開始採用自卸汽車立堵法截流,如1948年6月,戴維斯電站採用26t自卸車拋投巨型塊石立堵法截流。1945年,荷蘭搶堵沿海堤壩瓦爾赫林3.0km長的4個缺口時,先用立堵法進占拋砂石,同時底部用柴排褥墊護底,最後用沉箱法完成截流堵口任務。這期間其他國家也開始採用立堵法截流。
因此,自20世紀40年代以後,國外開始採用大型自卸汽車運料立堵法截流,拋石強度達到12000m3/d,截流流量接近3000m3/s,最大落差仍與20世紀30年代的相近,即3.0m左右。這期間,還有目的地設定攔石柵,攔阻流失石料,並在截流材料上首次選用人工異形體,且一般都在截流實施前進行模型試驗及現場觀測工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世界上第一本《施工水力學》在前蘇聯出版,作者是施工水力學奠基人伊茲巴斯教授。
20世紀50年代以來,截流理論與實踐水平都有了較大提高,立堵法截流發展很快。例如,1950~1956年,前蘇聯大型截流工程共有11項,其中採用平堵法的有8項,立堵法僅2項,另一項為水力沖填法截流;而1957~1969年,大型截流工程共36項,其中採用平堵法的只有7項,採用立堵法的則達到28項,沖填法截流的有1項。1954年以來,美國廣泛採用了立堵法截流,並成功地採用了雙戧堤法截流。例如,美國在龐德雷河上進行阿爾本尼工程截流時,採用雙戧堤立堵法截流,在最大落差為2.0m的情況下,最大截流塊石僅重4t。其他國家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特別在20世紀50年代最後幾年中,進行截流的基本方法就是立堵法。同時值得一提的是綜合法截流。例如,羅馬尼亞與南斯拉夫合作進行的多瑙河鐵門水電工程截流時,截流流量達3320~3390m3/s,最大截流落差達3.72m,最大龍口流速達7.15m/s,歷時288h,採用先立堵後棧橋平堵的方法,拋投的最大四腳體重25t。20世紀50年代末期,截流理論方面的進展也很大,集中體現在伊茲巴斯教授出版的《截流水力學》專著上。此書已譯成多種文字在全世界發行。但遺憾的是,此書主要研討了平堵法截流的理論與計算,而對廣泛採用的立堵法截流尚未來得及研究。
進入20世紀60年代,截流方法的發展很快,雙戧堤截流、三戧堤截流、寬戧堤截流等的成功套用,已將截流最大落差提高到8.0m以上。這是20世紀60年代截流工程創造的最大奇蹟。
20世紀70年代截流的最顯著特點,就是截流流量突破了8000m3/s,塊石串截流、混凝土塊體串截流,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戰勝大流量、高落差、高流速等截流工程的法寶。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截流流量又有提高,達到8400m3/s,將習慣上安排枯水期截流的做法,更新為大汛後即可考慮安排實施截流。這對截流後搶修圍堰極為有利,甚至對提前發揮水電工程效益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江大河截流的理論與實踐水平躍上了一個新的高度,並集中體現在中國長江三峽工程大江截流勝利的光輝業績中。三峽工程大江截流打破了三項截流世界紀錄,即截流流量突破10000m3/s、龍口水深突破60m、拋石強度突破194000m3/d,在世界截流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同時,我國出版了全新的《施工水力學》,這部專著把導流、截流、圍堰及施工水力學數值模擬等的基本理論及計算方法,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期刊信息

刊名:葛洲壩集團科技GezhoubaGroupScience&Technology
主辦:中國葛洲壩集團公司
周期:季刊
出版地:湖北省宜昌市
語種:
中文開本:大16開
曾用刊名:技術情報;葛洲壩水電;葛洲壩建設
創刊年:1977
中國期刊網來源刊

刑選

2007年04期

三峽工程施工電網現狀及規劃管理
姚衛星;秦力
三峽工程施工供電系統是國內水電工程最大的施工供電系統,三峽二期工程施工高峰最高負荷達70MW。三峽工程施工供電系統有四個電壓等級:主供電源額定電壓220kV,備用電源額定電壓110kV,供電網路最低一級額定電壓35kV,配電網路額定電壓6kV。整個壩區供電系統以滿足施工用電為主、遠景利用為輔的原則進行建設,目前該系統由1座220kV變電所、9座35kV變電所、36km220kV輸電線路、15km110kV輸電線路、60多km35kV輸電線路、100多km6kV配電線路組成。
【作者單位】:葛洲壩集團電力工程有限公司;葛洲壩集團電力工程有限公司
【關鍵字】:三峽工程;施工供電系統;電壓等級;供電可靠;無功補償
【分類號】:TV512
【DOI】:CNKI:SUN:GZBJ.0.2007-04-022
【正文快照】:
1供電工程的建設目的、性質及原則1.1建設目的根據三峽工程的有關規劃,三峽工程施工用電負荷近70MW,相當於一座中等城市的用電負荷,其規模是水電建設史上絕無僅有的,為此,必須取得可靠的電源。根據施工用電負荷的分布情況,建成一個深入負荷中心的、完整的、合理的供電網路,用來滿足工程建設過程中各個階段和各個施工部位的施工用電要求,保證施工用電的可靠供應,促進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是十分重要的。三峽工程建成後,施工供電系統大部分可保留下來作為施工區興起的小城鎮的供電設施,並為三峽電廠的廠用電提供一個比較可靠的備用電源。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