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第西還別魏四懍》

這是他第一首表現隱士情調的詩,後來他的許多作品都表現了這一情調。 在建安及魏代詩歌中,蓬草是流行的隱喻,被用來指離家漂泊的人。 陳子昂樸素的詩獲得了這一隱喻的某些力量。

作者

陳子昂

詩詞正文

轉蓬方不定。
落羽自驚弦。
山水一為別。
歡娛復幾年。
離亭暗風雨。
征路入雲煙。
還因北山逕
歸守東陂田。

作品評析

公元682年,陳子昂落第後離開了洛陽,這時他寫下了這首《落第西還別魏四懍》。這是他第一首表現隱士情調的詩,後來他的許多作品都表現了這一情調。此詩開頭以蓬草為喻。在建安及魏代詩歌中,蓬草是流行的隱喻,被用來指離家漂泊的人。這一古老的隱喻出現在駱賓王《晚泊江鎮》詩中,但它所包含的深情卻被複雜的修辭淹沒了。陳子昂樸素的詩獲得了這一隱喻的某些力量。落第者經常被說成受到箭或彈丸的射擊。北山可能指著名的《北山移文》,這是一篇諷刺假隱士的文章,收於《文選》。陳子昂的早期詩作雖然具有很多優秀的特性,但缺乏宮廷詩的特性,因此也就不夠典雅,無法使他考中進士。如果這首詩與他在進士考試中所作的詩相似,那么他的落第並不奇怪。此詩明顯地運用律詩的音調對仗格式,但五、七、八句嚴重失調,即使在不太嚴格的初唐律詩中,也是不允許的。三部式在詩中只略露痕跡:第三聯是可接受的描寫對句,位置正確,但從屬的第二聯卻不正確。第一聯的隱喻是出格的,而最後一聯的反應則是一個全新主題的開始。這種形式十分接近初唐的原始律詩,有意識地違犯了格律,形式上的違犯格律與隱士的反對求仕相應。陳子昂在落第後的另一些詩,表明他不是不能夠寫出樸素平板而結構音律完美的律詩。

作者簡介

陳子昂(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縣)人。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為陳拾遺。青少年時家庭較富裕,慷慨任俠。成年後始發憤攻讀,關心國事。24歲時舉進士,官麟台正字,後升右拾遺,直言敢諫,但建議常不被採納,並一度因“逆黨”反對武則天的株連而下獄。兩次從軍,對邊塞形勢和當地人民生活有較深的認識。公元698年(聖曆元年),因父老解官回鄉。父死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加以迫害,使之冤死獄中。他是初唐詩文革新的主要人物之一。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有《陳伯玉集》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