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木圖》序

《萬木圖》序,為明代楊士奇的作品。這篇文章選自《東里文集》卷四。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萬木圖》序
創作年代:明代
作者:楊士奇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萬木圖》者,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侍講建安楊榮勉仁(1),昭其大父達卿先生之德(2),示其後之人也。
先生有孝行,於為善施義汲汲焉(3)。然不喜以施名,以為受人之施者,恆有愧恥為辱之心,而不自謙也(4)。夫施於人,而使其心愧恥為辱而不自謙,猶不施也。必使受吾之鏇者,如其所當得,如無與於吾,而即乎其心之安,庶幾何也。
元之季世(5)。兵戈饑饉,民困窮凍餒無食,至相食以苟活,雖父子夫婦,相視不能相保恤,所在皆然。時先生藏谷甚富,將發廩賑之,指某山號於眾曰(6):“有能相吾力樹木者乎?樹一木,予谷若干。顧相吾力者先予谷。”於是爭願出力,來請谷。既悉飯之,乃如所言。願樹木從寡,予之谷,不藉識其姓名(8),卒亦不視其功,而所活不可勝計矣。先生之樂鏇,何其忠厚委曲而周備歟!
居數歲,木郁然崇茂,悉中於材。先生指以戒其子若孫曰(9):“不自意今之盛如此也!其毋苟自為利,將有為學宮(10)。為釋老之宮(11),為橋樑及津渡之舟而需材者,給之;有貧欲為居室,沒欲為棺而不得材者(12),給之。毋苟自利也!”於是所施利益多矣。
時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聞而高之,命工作萬木圖表之。搢紳君子,多為文若詩,紀之詠之。既皆失於兵。而其子若孫,佩服訓戒(13),至於今不違。然欲其後世皆制服不違,此圖所以繼作也。
嗚呼!始先生知施谷而已,知求受賜者即乎其心之安而已,豈計樹之木後當何如哉!而受施者必盡力焉,不可以苟,蓋天理之在人心,有不能已也。先生所存如此,惜乎其僅施於衰亂艱虞之際,畎畝之間(14),而徒布衣以終其身也(15)。不然,使遇治平之時得一命,為所欲為,所施利不其博哉!如其後之人能世承其訓,推廣是心,而行之不已焉,其於施利固又博也。是用告諸其來者。

作品注釋

(1)楊榮: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建文年間(1399—1402)進士,授編修。成祖即位,入文淵閣。由於多謀善斷,最受知遇。每次北征,常為扈從。後來提拔為文淵閣大學士。仁宗即位,進謹身殿大學士、工部尚書。前後歷事四朝,與楊士奇、楊溥並為輔臣,時稱“三楊”。文中稱“右春坊右庶子”是楊榮當時的官名。明代太子宮設左、右春坊,設有庶子、諭德等官,與翰林官進講經史以輔導太子。
(2)太父:祖父。
(3)汲汲:急切的樣子。
(4)慊:滿足。
(5)季世:末代。
(6)號:令。
(7)相:助。
(8)不藉識其姓名:不在簿冊上記下姓名。藉,同“籍”。
(9)若:和,及。
(10)學宮:學校。
(11)釋老之宮:指佛寺、道觀。
(12)沒:同“歿”,死亡。
(13)佩服:感念不忘。
(14)畎(quǎn)畝:田間。
(15)布衣:謂平民。?

全文翻譯

《萬木圖》這幅畫,是翰林侍講建安人楊榮勉仁先生,為了彰顯(/顯揚)其祖父楊達卿的美德,(將萬木)畫出來留給後代看而創作。
元末,戰亂饑荒,老百姓饑寒交迫衣食無著,到了人吃人勉強活下去的地步,即使是父子夫妻,彼此相望卻難以互相保全,這種慘狀到處都是。當時,楊達卿先生家儲藏了很多稻穀,打算開倉救濟饑民,(他)指著某座山對饑民大聲地喊話:“有願出力幫我種樹的人嗎?種一棵樹,我給他一些糧食。”由此(飢餓的)的人爭相出力,來換取糧食。(楊先生)讓他們都吃上飯,就像他所說的那樣。願意種樹的不登記他的姓名,最終也不看他的功勞大小,給了他穀子,因此活下去的人數不勝數了。施恩於人,卻讓受施者常常感到慚愧和羞辱,還不如不施恩。楊先生的樂於施捨,多么地忠善、委婉又考慮周全啊!
過了幾年,樹木長得蔥鬱茂盛,都符合用材(的標準)。楊先生指著樹木告誡子孫們說:“沒料到樹木長得如此繁茂!希望你們不要只用它們為自己謀利,將來有建學校、造橋樑和擺渡小船需要木材的人,給他們;有家貧要造房、死後做棺材卻買不起木材的人,送給他們。(千萬)不要只想到為自己謀利!”因此(這些樹林)給許多人帶來好處。
唉!開始時楊先生只是送出穀子,懂得讓被救濟的人(因出力獲救濟)內心安寧而已,哪想到樹木長大後會這樣呢!那些被救濟的人一定盡力種樹,不隨便應付了事,大概是天理在人心,(善心好事)會傳續下去吧。楊先生留下了這么好的善行,可惜的是他的善行僅僅施展於戰亂艱難時期,僅限於方圓幾里之內,並且僅以平民身份過完一輩子。否則的話,假如楊先生在太平盛世獲得重任,做他想做的善事,他的善心善舉一定會讓更多的人受益。如果他的後人能夠世代承續他的訓誡,推廣他的善心,並且堅持做下去不停止的話,那這種善心善行帶來的好處將會久遠而寬廣。(我)寫下這篇序以告訴後人。
這篇文章選自《東里文集》卷四。楊榮為了表彰其祖父楊達卿的義舉,並用來告知後代要遵從祖先遺訓,就作了一幅《萬木圖》,楊士奇為此圖作了這篇序記。楊達卿在元代末年為賑濟災民,又為了不使災民受施而自愧,就採用種樹救災的辦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使某山成了一片萬木林,這是造福後代子孫的辦法。又遺命其子孫“毋苟自利”,要用來作公益事業及救助貧窮的人。這種行為,在封建社會十分罕見。作者由此而聯想到,楊達卿若生於承平之世,發揮其才能,人們將會得到更大的利益。作者也深為楊達卿的義舉所感動,文字寫得樸實無華,充滿了崇敬之情,而不是一般的泛泛應酬之作。

作者簡介

楊士奇(1365—1444),名寓,以字行,號東里,泰和(今屬江西)人,早年家境貧寒,靠授徒教書為生。建文帝在位時,參與編修《明太祖實錄》。後來被舉薦,召入翰林院,擔任編纂官。成祖即位,入內閣典機務,進侍讀。1417年(永樂十五年),任翰林學士。仁宗即位,提拔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不久兼任兵部尚書,為《明太宗實錄》總裁官之一。宣宗在位時,任《明仁宗實錄》總裁。他與楊榮、楊溥都是當時台閣重臣,號稱“三楊”,形成了明代永樂年間(1402—1424)至成化年間(1447—1487)的一個文學流派,被稱為“台閣體”。著有《東里文集》等。

作品賞析

這篇文章選自《東里文集》卷四。楊榮為了表彰其祖父楊達卿的義舉,並用來告知後代要遵從祖先遺訓,就作了一幅《萬木圖》,楊士奇為此圖作了這篇序記。楊達卿在元代末年為賑濟災民,又為了不使災民受施而自愧,就採用種樹救災的辦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使某山成了一片萬木林,這是造福後代子孫的辦法。又遺命其子孫“毋苟自利”,要用來作公益事業及救助貧窮的人。這種行為,在封建社會十分罕見。作者由此而聯想到,楊達卿若生於承平之世,發揮其才能,人們將會得到更大的利益。作者也深為楊達卿的義舉所感動,文字寫得樸實無華,充滿了崇敬之情,而不是一般的泛泛應酬之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