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居野行》

唐朝姚合的一首五言古詩。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莊居野行
【創作年代】中唐
【作者姓名】姚合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莊居野行
客行野田間,比屋皆閉戶。
借問屋中人,盡去作商賈。
官家不稅商,稅農服作苦。
居人盡東西,道路侵壟畝。
采玉上山顛,探珠入水府。
邊兵索衣食,此物同泥土。
古來一人耕,三人食猶飢;
如今千萬家,無一把鋤犁。
我倉常空虛,我田生蒺藜。
上天不雨粟,何由活蒸黎

作品注釋

⑴比屋:一作“比鄰”,相連線的許多人家。
⑵借問:請問。
⑶稅商:徵稅於商人。“稅”用作動詞。
⑷侵壠畝:一作“侵壟畝”,侵占了莊稼地。
⑸山顛:一作“山巔”。
⑹水府:神話傳說中龍王的住處,這裡指水的深處。
⑺此物:指上文的珠寶玉器。
⑻把:持,拿。
⑼蒺藜:長有細刺的野生草本植物。
⑽雨粟:落下粟米。“雨”用作動詞,落下。
⑾烝黎:百姓。

作品譯文

在田間行走,無意中發現村莊中的很多人家空無一人。向路過的村人打聽才知道,這些屋子裡的人都外出做生意去了。官家不向商人徵稅,偏偏徵稅於勞役辛苦的農民。在這裡居住的人,紛紛做生意謀出路去了,以致這裡的土地無人耕種,任由行人往來,變成了道路。這些經商的人冒著生命危險上山采玉,下水求珠。可邊疆士卒要吃要穿,這些珠寶如同泥土,無法充飢禦寒。古來一人耕種,三個人還吃不飽。現在成千上萬的人家,竟沒有一個人拿著犁鋤耕田。我們的糧倉已經空虛了好長一段時間,我們的田園已經完全荒蕪。上天不落下糧食,有什麼辦法去養活眾多的老百姓呢?

作品鑑賞

姚合在任武功縣主簿後曾在農莊閒居一段時期,寫了一些反映農村情況的詩,較有社會意義。這首《莊居野行》就是其中比較典型的一首。
《莊居野行》詩歌對當時社會上存在的重商輕農的風氣進行了正本清源,對受侮辱受損害的農民表示了深厚的同情。由於唐朝政府重商輕農,導致農民都棄農經商,造成“如今千萬家,無一把鋤犁”的嚴重局面,因此作者大力呼籲,希望引起政府的重視。此詩和劉駕的《反賈客樂》有異曲同工之妙,拓寬了唐詩創作的題材。
這首詩在賦的藝術表現手法的運用上頗具特色。
詩人落筆便直敷詩人“野行”之其事,突現了農村“比屋皆閉戶”的蕭條荒涼的現實。接著,詩人便挖掘、剖析了農民“閉戶”從商的社會原因,說明農民被迫流離失所、漂泊四方的根本癥結,在於“官家不稅商,稅農服作苦”。接下去,詩人又展示了農民被迫采玉擷珠的苦辛和邊兵敲詐勒索農民的生活畫面,並從古今遙迢遼闊的時間領域上對“官家”逼農經商的昏庸舉動進行了鞭笞,從而表達了詩人對社會形勢動盪的憂恨。結尾“上天不雨粟,何由活蒸黎”二句的憤怒質問,更寄寓了詩人對廣大農民的深切關懷之情。
賦的表現手法在於體物寫志,在記敘性詩歌中用得較多。這首詩幾乎通篇用賦,詩人從開頭“比屋皆閉戶”的社會現狀入手,層層展開場景,拓展畫面,從“田間”至“比屋”,從“屋中”至“壟畝”,從“山顛”至“水府”,從“古來”到“如今”,從“倉”廩到“田”疇..都達到“隨物賦形”的地步,而環境的每一推移,又總帶情韻以行,讓讀者透過“皆”、“盡”、“猶”、“常”等充滿感情色彩的時間、程度副詞而看到唐末重商輕農的政策給社會帶來的不幸後果,雖屬平鋪直敘,卻頗具感人的藝術魅力。
此外,這首詩語言通俗,對仗工整。如“采玉上山顛,探珠入水府”等句是。“古來一人耕,三人食猶飢;如今千萬家,無一把鋤犁”等句,則對比鮮明,諷指深入。

作者簡介

姚合
(775-854後)唐代詩人。陝州硤石(今河南陝縣南)人。宰相姚崇曾孫。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登進士第,授武功縣主簿,又為富平、萬年二縣尉。寶曆中任監察御史,遷戶部員外郎,出任荊州、杭州二州刺史。後入朝為刑、戶二部郎中,遷諫議大夫、給事中,出任陝虢觀察使。官終秘書少監。與賈島友好,且詩風頗近,時稱“姚賈”。所作詩篇多寫個人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較社會內容。擅長五律,刻意求工。代表作為《武功縣中作》三十首,故世稱姚武功,其詩派亦稱“武功體”。其詩為南宋“江湖派”及明末“竟陵派”所師法。有《姚少監詩集》十卷,編有《極玄集》,《全唐詩》編其詩為十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