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本片根據勞倫·查普蒂爾的作品改編,講述了一位喜歡冒險的年輕女人——喬治的一生,她曾在上世紀的60年代深入到巴黎的紅燈區,並且成為了一名專為女人跳舞的舞女。
法國女星艾莎·阿基多(AsiaArgento)將出任本片的女主角,此外菲利普·托雷頓(PhilippeTorreton)、瑪麗莎·佩雷德斯(MarisaParedes)、鄔蒂·蘭普(UteLemper)、馬里莎·貝倫森(MarisaBerenson)和安德魯·多索麗爾(AndreDussollier)也將在片中出演相應角色。
施隆多夫最近一段時間一直在撰寫自傳,這本書將在今年秋天出版,他向記者表示:“這個故事讀起來就像是一本年代久遠的小說,但是當我見到作者本人之後,我發現這部作品或多或少是一個自傳體作品,我在60年代的時候就在拉丁區讀書,後來我就和梅爾維爾在紅燈區工作。”
“我對這位‘女武士’越來越感興趣,當阿基多加入進來之後,我對她說,讓我們跟著這些假小子闖進這個禁區吧。”
在德國巴貝爾斯伯格製片廠的工作完成之後,劇組將在11月轉戰巴黎拍攝外景,製片人丹尼斯·佩蒂特迪蒂爾(DenisePetitdidier)表示,他希望這部電影在09年的坎城電影節上公映。
導演介紹
沃克·施隆多夫,德國電影導演。和法斯賓德一樣,他出生在醫生家庭。1939年施隆多夫在威斯巴登呱呱落地。和法斯賓德不同的是,施隆多夫的家庭是屬於上層階級,他們家經常接待一些貴族和大人物。施隆多夫從小就開始受高等教育,早年赴法國巴黎攻讀政治學和國民經濟學。由於二戰後歐洲的國家比較混亂,他又改換專業,在高等電影學院學習了一年。從這時他開始初涉電影工作,而且碰上了法國新浪潮導演路易·馬勒、阿侖·雷乃和梅爾維爾,他們給他的一生創作都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從小就福緣深厚的施隆多夫在電影創作上也是一帆風順所以他的電影沒有對個人生活的極度關注,而是關注於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失落、社會的變革、人類精神的異化這些宏大敘事。往往能夠表達出時代的情緒,反映出世界史重要的精神症狀,及時地、形象地傳達了當時人類的心路歷程。
1966年,施隆多夫回到德國,他開始獨立執導第一部影片《青年特爾勒斯》,影片雖是根據20世紀初期羅伯特·穆西爾的小說改編,但施隆多夫卻表現了自己的政治見解,在影片中輸入自己對現實和歷史的看法,揭露了軍事學院的腐敗和嚴酷,控訴了法西斯主義殘酷迫害猶太人的罪行,是對早期法西斯精神的聲討。影片編劇是他後來的妻子和主要合伙人特洛塔。
1967年施隆多夫的第二部影片《劇烈的爭吵》獲得巨大成功,這部片子和上部《青年特爾勒斯》被列為“德國青年電影”的第一批代表作。從這以後,施隆多夫和美國哥倫比亞公司簽訂了長達6年的契約,開始轉向拍攝歷史題材的影片。1969年的《太陽神》、1971年的《科姆巴赫窮人的暴發》和1972年的《路特·哈爾布法斯的道德》就是這一時期拍攝的作品,不管這些影片表現的是當代題材,還是下層人民的社會生活又或是上層社會的婚姻道德,都體現了施隆多夫的社會批判觀點,影評家們指出他“對具有新特徵的鄉土電影的發展是個貢獻”,但作品中也帶有作者電影的特徵。
1972年後,他的作品題材從歷史轉向當代,拍攝對德國社會現狀進行精闢分析的系列影片,也從1960年“作者電影”較窄的觀念轉到較大的社會大眾層面。
1975年他拍攝了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影片《喪失名譽的卡塔琳娜·布魯姆》,這是根據聯邦德國著名作家海因里希?伯爾的小說改編的。在當時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施隆多夫沿用了小說的紀實手法,通過事件的全過程展現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真實揭露了聯邦德國政府的殘忍和剛愎自用,以及新聞媒體的無中生有、誹謗造謠的內幕。這部影片的出現一舉打破了西德電影中的政治禁區,展示了西德社會的現實,以內容的真實性、手法的紀實性,以及通俗性三者結合,而贏得了聯邦德國觀眾的讚美。同年,本片首先在西班牙獲得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天主教評審會獎,直到1976年聯邦德國政府才在輿論的壓力下給了本片最佳女主角、最佳攝影獎,但對影片卻絲毫未提。
1976年他又拍攝了根據尤斯奈爾原著改編的《死刑》,這時他的電影製作技巧已經相對成熟,在1978年《秋天的德國》中,他的“技藝更加顯得精湛了”。施隆多夫的藝術才華正在聚集。
果然,1979年他的才華爆發了,根據君特·格拉斯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鐵皮鼓》誕生了。這部影片的出現震動了世界,他的影響甚至超過了小說,據說由於影片的放映,而帶動了《鐵皮鼓》原版小說的再次翻版印刷。《鐵皮鼓》以十分獨特的方式描繪了法西斯統治下的德國小資產階級的精神空虛和道德墮落,是以一個孩子的視角來觀察社會的醜陋,充滿了諷刺意味。施隆多夫更加入了誇張的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效果,以求為電影增加荒誕、怪異的力度和深度。在細節方面,施隆多夫也不忘展示蘊藏於人性中不為察覺的惡。
其實施隆多夫通過影片表達了對第三帝國、下一代知識分子的思考,自省的也是自諷的。知識分子的侏儒化不僅僅是二戰中德國的問題,匈牙利導演薩博的名片《摩菲斯特》講述的也是異曲同工的故事。1979年,《鐵皮鼓》理所當然地在坎城電影節上奪魁,獲得金棕櫚大獎,同年他還獲得了聯邦德國的金碗獎。1980年,《鐵皮鼓》又被作為德國影片首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1980年以後施隆多夫的作品仍然豐厚,1981年他拍攝了《偽造》,1983年拍攝了《斯萬的愛情》,1989年拍攝了《一個保姆的故事》。後來又攝製了《玻璃玫瑰》和《莉塔的傳奇》等。可以說施隆多夫是在新德國電影導演中最具現代電影語言表現手段的人,也是一個注重市場和同觀眾交流的人。施隆多夫具有濃厚的文學功底。他強調基本電影技法、明星電影演員和觀眾的結合在新德國電影中獨樹一幟,同時他又不主張推行某種特定的電影模式,他對電影的唯一要求就是自由。
然而,目前在美國拍片的施隆多夫好像被所謂的超級製作抑制,這種製作極大地削減了他的藝術才華。現在幾乎已看不到施隆多夫的新作品,只是在《十分鐘,年華老去》中有一部他的短片,這也不能和他往日的作品同日而語。
不管是世界的電影人還是專業的學習者甚或是影迷們,他們所期待的是一部再次震動世界的電影。
主演介紹
艾莎·阿基多, 出生於義大利羅馬的艾莎·阿基多出身演藝世家,九歲時就出演了銀幕處女作。其父DarioArgento是義大利的恐怖片大師,以製造希區柯克式的懸念和拉斯馮特里爾般的黑暗視覺聞名,1993年他執導的影片《創傷》(Trauma)是其與女兒合作的開始。
1992年,從與導演MichelePlacido執導的“Amichedelcuore,le”開始,艾莎擺脫了小女孩的形象,向更成熟的女性角色轉變,其銀幕生涯逐漸步入正軌。
1994年,她憑藉《我們分手》一片獲得義大利的最高電影獎DaviddiDonatelllo最佳女主角的肯定,兩年後的《旅伴》再次為她贏得了這一獎項。
表演還不能完全讓Asia展示她橫溢的才華,從1994年的兩部短片開始,她逐漸著手導演工作。2000年,她自編自導自演的影片《大衛的情人》獲得了威廉斯堡布魯克林影展的大獎。同時,艾莎還是很多著名雜誌的撰稿人。
1999年10月,她個人的第一部小說《我愛你柯克》(IloveyouKirk)在義大利出版。
2002年,當好萊塢通過《極限特工》認識了這位義大利女星時,她已閱歷豐富,早就不是一個爭名逐利的小演員了,因而她拒絕了很多對她骨子裡的野性和火爆身材心懷不軌的好萊塢大片。2005年,當她以導演格斯范桑特《最後的日子》和殭屍大師喬治洛梅羅《死亡之地》的女主角的身份出現時,好萊塢只能再次感嘆:相見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