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第1版(2011年9月1日)外文書名:LivingWithArt
叢書名:大學堂
平裝:591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7510035910,9787510035913
條形碼:9787510035913
商品尺寸:25.8x18.8x3.2cm
商品重量:1.1Kg
ASIN:B005CF5KZI
內容簡介
《與藝術相伴(插圖第8版)》為美國最暢銷的藝術基礎概論教材,自1985年第一版以來,不斷再版,贏得過包括紐約圖書展最佳設計和製作獎項在內的多項大獎,深受藝術院校師生的歡迎。全書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討論了藝術的主題和目的,介紹了構成藝術品的藝術元素,進而分門別類地講解了二維藝術形式(素描、繪畫、版畫、攝影機和計算機藝術、平面設計)和三維藝術形式(雕塑和裝置、手工藝品、建築);第二部分則按照年代順序,簡要生動地描述了世界藝術歷史的發展,有力地表明了人類在走過的漫長歲月中藝術進取精神的連續性。這種史論結合的寫法,綜合了藝術理論與藝術史兩種教材的優點,使讀者在學習藝術理論時有豐富的例證具化抽象概念,反過來又能站在理論高度俯察藝術的歷史進程,加深對人類藝術行為本身的理解。全書配有從世界各個文化和歷史時期精心挑選的藝術品圖片近700幅,有助於讀者直觀的理解藝術。其中,理論部分提及的大部分圖片,將以縮圖的形式在藝術史部分中重現,這種“相關作品”專欄的設定,把全書的兩大部分有機結合起來,方便讀者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
編輯推薦
《與藝術相伴(插圖第8版)》:輕鬆踏上藝術之旅系統揭示藝術精髓基礎全面《與藝術相伴(插圖第8版)》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討論了藝術的主題和目的,介紹了構成藝術品的藝術元素,分門別類地講解了二維藝術形式和二維藝術形式,第二部分按照年代順序描述了世界藝術歷史的發展。對藝術的剖析從面轉向縱深,使讀者獲得全方位的立體認識。史論結合《與藝術相伴(插圖第8版)》綜合了藝術理論與藝術史兩種教材的優點。作者為每一個概念、每一個結論配以最為恰適的作為例證的藝術品,以最有感染力的方式為讀者講解每件藝術品的妙處,使讀者在欣賞的過程中理解抽象概念;這些藝術品義將在藝術史部分中獲得歷史坐標,使掌握了概念的讀者能夠在歷史語境中領略藝術品的精神內涵。圖文並茂書中配有插圖近700幅,都是從世界各個文化和歷史時期精心挑選的藝術品圖片。這些圖片不僅有助於讀者直觀的理解藝術,而且有機的將藝術理論與藝術史結合了起來。視野開闊《與藝術相伴(插圖第8版)》不只限於對西方藝術的介紹,而且設有專章講解非洲、東方、大洋洲、美洲的藝術傳統。作者始終保持著對當代藝術發展趨勢敏銳的嗅覺,在每一版的更新中,作者都會更替更具說服力的圖例,並且報道與藝術有關的歷史遺留問題的最新進展狀況,引領讀者融入最鮮活的藝術生活。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馬克·蓋特雷恩(MarkGetlein)譯者:王瀅馬克·蓋特雷恩(MarkGetlein),原本在紐約朱莉亞音樂學院學習音樂,但他很快就被紐約的藝術活動和豐富的博物館收藏深深地迷住了。他既是鋼琴家,也是畫家。作為作家和策劃編輯,他參與開發了一系列開創性的大學文學與藝術課本,包括《藝術史》、《非洲藝術史》、《哈珀柯林斯世界文學》、《朗曼英國文學選》和《朗曼世界文學選》等,本書是作者獨立編寫的最有名的藝術基礎概論課本。
王瀅,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藝術學專業研究生。曾為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編輯,現為自由職業者。曾參與翻譯H.w.Janson《藝術史》和約翰·奧尼恩斯《世界藝術地圖》。
目錄
目錄前言
第一部分導論
第1章與藝術相伴
第2章藝術是什麼?
第3章藝術的主題
第二部分藝術語彙
第4章視覺元素
第5章設計原則
第三部分二維媒介
第6章素描
第7章繪畫
第8章版畫
第9章攝影機藝術與計算機藝術
第10章平面設計
第四部分三維媒介
第11章雕塑和裝置
第12章手工藝
第13章建築
第五部分藝術史
第14章古代地中海世界
第15章基督教與歐洲的形成
第16章文藝復興
第17章17世紀和18世紀
第18章伊斯蘭藝術和非洲藝術
第19章東亞藝術:印度、中國和日本
第20章太平洋和美洲藝術
第21章現代世界:1800-1945年
第22章1945年以來的藝術
延伸閱讀
重要辭彙
譯後記
出版後記
文摘
對於馬蒂斯畫作的形式,我們還可以多說一些。比方說,我們能指出它們是用畫筆把油畫顏料塗到繃在木框上的帆布上製成的。但這些形式因素似乎對事情沒有任何改變。油畫顏料、畫筆和帆布是多個世紀以來歐洲油畫的標準材料,馬蒂斯把它們視為理所當然——它們並不是他所做的重要選擇。類似地,羅丹(Rodin)在創作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吻》(Kiss,2.26)時,可能也把白色大理石和雕刻技法視作當然。白色大理石長久以來一直是歐洲雕塑的基本用料,雕刻則是把大理石加工成形的規範方法。相反,在看到雅尼娜·安東尼(JanineAntoni)的《啃》(Gnaw,2.27)時,它所用的材料、製作的方式是首先吸引我們注意的問題。藝術家遠遠地越出了傳統藝術材料和技法的範圍,而她的選擇對於作品的內容有根本性的意義。《啃》由一個重600英磅的朱古力方塊和一個相似的豬油方塊組成,每一個都被藝術家本人啃咬過。從豬油塊上咬下來的部分被做成口紅,而從朱古力塊上咬下來的部分則被做成心形格子盒,作為別出心裁的朱古力禮品。這些東西被擺放在附近的一個玻璃陳列櫃裡,仿佛是在一個高檔商店中。朱古力能讓人產生強烈的愛情聯想,它既是愛的象徵,也是愛的替代品。豬油使人想到的是對脂肪和自我形象的迷戀,而這反過來又與文化所強加給人的女性美的理想產生了關聯,就像口紅一樣。《啃》表現的是被美化的、商業化的愛情世界與個人對愛更加強烈的渴望之間的隔閡:前者從後者那裡得到滋養,又是後者產生的原因。被咬的朱古力塊和豬油塊很像羅丹雕塑中除去那對戀人後剩下的底座,或許這也是其寓意的一部分。《吻》希望使我們相信,愛情是美麗的,戀愛中的人們也是美麗的。但《啃》卻反駁說,不一定,像《吻》這樣的作品所引起的浪漫幻想是問題的一部分。圖像志
在討論馬蒂斯的《鋼琴課》的形式和內容時,我們依賴的是一個基本到幾乎不為人注意的因素。事實上,它是我們的第一步:辨識題材。我們知道鋼琴是什麼樣的,上課是怎么回事。我們預料到會看見一架鋼琴、一個學生、一個老師。畫中描繪的其他物品則需要作些研究才能辨認出來。第一個注意到背景里的老師實際上是馬蒂斯的另一幅畫的觀者是誰?今天,這一信息已是常識,幾乎所有對《鋼琴課》的說明都會提到它。但在某種程度上,它是被重新發現的。《鋼琴課》中描繪的一個物品甚至本身就帶有傳統的寓意:快要燒完的蠟燭在西方藝術中有一段很長的歷史,象徵著時間的流逝。
這種與題材有關的背景資料是圖像志的領域。圖像志(iconography)從字面上解釋是“描述圖像”的意思,它涉及對藝術題材的識別、說明和解釋。圖像志是研究藝術的學者一個重要的活動,他們的工作能幫助我們理解我們自己看不懂的內在含義。比方說,除非接受過日本佛教方面的教育,否則我們看不出《阿彌陀如來》(AmidaNyorai,2.28)的題材是什麼。這尊雕像是日本藝術的一件重要作品,它是11世紀的時候雕塑家定朝(Jocho)為一座名叫平等院的寺廟造的,如今它依舊保存於此。它的目標觀眾,即進廟拜佛的佛教徒們很容易看懂這尊雕像。其他人則需要一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