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朱山人》

《與朱山人》是唐代詩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里刻畫了一位安貧樂道,喜交朋友的和善老人形象,作品裡寫的朱山人其實是他的鄰居,因此這首詩還有一個詩題《南鄰》。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與朱山人
年代:唐朝
作者:杜甫
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與朱山人
錦里先生烏角巾,園收芋栗未全貧。
慣看賓客兒童喜,得食階除鳥雀馴。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門月色新。

作品譯文

錦里先生朱山人常戴著黑色的方巾,他的園內種著芋頭和栗子,家境勉強不算赤貧。可是來他家作客的友人很多,家裡的小孩子見慣了生人,於是賓客來到他們臉上就會露出天真的笑容,鳥雀中也有常到他的屋前台階上啄食穀子的,從來不怕他家裡的人。山人門外有小河,即使到了秋天河水漲起來的時候小河也不過四五尺深的樣子,用小渡船渡人,兩三個人就恰好能坐滿。江村的暮色里還能看到潔白的沙灘和翠綠的竹林,還有熱情送別客人的立在柴門外的朱山人。他會對著乘坐小船離開的朋友揮動手臂,目送客人直到看不見為止。

作品鑑賞

杜甫這首作品裡寫的朱山人其實是他的鄰居,因此這首詩還有一個詩題《南鄰》。錦里一詞就有誇讚的意思,而山人戴的方巾更是隱士們尋常的打扮。詩里刻畫了一位安貧樂道,喜交朋友的和善老人形象。詩人通過對他的家庭環境,他家裡天真的孩子,以及朱山人對客人的態度的描寫,描摹了一位頗有風骨的隱士。
詩的開頭先交待了朱山人的家境並不富裕,可是朋友卻很多。他家的孩子都已看慣了賓來客往,往往會笑臉相迎,使人稱奇的還有鳥雀會在他家的台階上自由得啄食,朱山人不讓家裡人去趕走它們。與人為善也就罷了,和鳥雀也能共處相安,平時修養不好,心裡沒有平和的一面這是做不到的。
接著天色漸漸晚起來,河水漲起,小渡船可以渡人了,新月也慢慢升起,這時朱山人家的客人才會一一告辭,而山人則會親自送別,往往目送小船劃遠。他立在柴門外的時候被詩人看到了,也許心裡佩服山人待人接物的品格,所以將這個形象直接寫到了詩里。
不管是迎客,還是送客,朱山人都是以禮相待,雖沒有奢侈的酒宴,豪華的排場,但朋友還是喜歡來朱家作客。因為朱山人為人很好,他自己的人品是值得敬重的。江村里樸素的人和生活方式讓人對這位隱士肅然起敬。“門可羅雀”一般是破廢或者偏僻地方才能見到的事情,可是山人家裡竟也有鳥雀自由來去,可見山人是非常和善的一個人。而詩里的江村風景也是別具一格,白沙灘的柔軟加上翠竹的堅硬,暮色里這座村子也還有它的生氣,朱山人和他的賓客,他們之間一定也有惜別的嚶嚶話語。這村子依山傍水,地方好,人也好。有如此環境,又有如此鄰居,這樣的地方確是安然歸隱的好所在。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中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