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投資者(第4版)》

《聰明的投資者》這本書是面向普通大眾的,但同樣也受到了證券、金融專業人士的青睞與讚賞。正是在閱讀了該書之後,年輕的巴菲特才毅然決定選擇哥倫比亞大學就讀,並終生追隨格雷厄姆。成名之後,巴菲特在大學講授“投資學原理”時,也曾以此書作為教材。《聰明的投資者》不僅為讀者提供了一系列的實際操作原則,而且更重要的一點在於,它是一部開啟人們智慧的投資哲學。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聰明的投資者(第4版)聰明的投資者(第4版)

本書首先明確了“投資”與“投機”的區別,指出聰明的投資者當如何確定預期收益。本書著重介紹防禦型投資者與積極型投資者的投資組合策略,論述了投資者如何應對市場波動。本書還對基金投資、投資者與投資顧問的關係、普通投資者證券分析的一般方法、防禦型投資者與積極型投資者的證券選擇、可轉換證券及認股權證等問題進行了詳細闡述。在本書後面,作者列舉分析了幾組案例,論述了股息政策,最後著重分析了作為投資中心思想的“安全性”問題。

作者簡介

班傑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1894~1976年),美國經濟學家和投資思想家,投資大師,“現代證券分析之父”, 價值投資理論奠基人。格雷厄姆生於倫敦,成長於紐約,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著有《證券分析》(1934年)和《聰明的投資者》(1949年),這兩本書被公認為“劃時代的、里程碑式的投資聖經”,至今仍極為暢銷。格雷厄姆不僅是沃倫•巴菲特就讀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院的研究生導師,而且被巴菲特膜拜為其一生的“精神導師”,“血管里流淌的血液80%來自於格雷厄姆”。格雷厄姆在投資界的地位,相當於物理學界的愛因斯坦,生物學界的達爾文。作為一代宗師,他的證券分析學說和思想在投資領域產生了極為巨大的震動,影響了幾乎三代重要的投資者。如今活躍在華爾街的數十位上億的投資管理人都自稱為格雷厄姆的信徒,因此,享有“華爾街教父”的美譽。

賈森·茲威格(Jason Zweig),《華爾街日報》投資與個人理財高級專欄作家。早先,他曾是《貨幣》雜誌和《時代周刊》的資深專欄記者,《福布斯》共同基金專欄主編。從1987年他開始撰寫投資方面的文章,是華爾街有影響力的資深財經傳媒記者。

編輯推薦

“有史以來,關於投資的最佳著作。” ——沃倫·巴菲特
“完整地傳達了格雷厄姆的巨大成功和廣受歡迎的投資方法所包含的基本原則。” ——《貨幣》雜誌
“格雷厄姆對於投資的意義就像歐幾里得對於幾何學、達爾文對於生物進化論一樣重要。”——紐約證券分析協會
“格雷厄姆的思想,從現在起直到100年後,將會永遠成為理性投資的基石。” ——沃倫·巴菲特
假如你一生唯讀一本關於投資的論著,無疑就是這本《聰明的投資者》。 ——著名財經雜誌《財富》的評論

創作背景

《財富》推薦的75本必讀書之一。
投資實務領域的世界級和世紀級的經典著作,股市上的《聖經》
巴菲特說:“在我的血管里,百分之八十流淌的是格雷厄姆的血液。”
華爾街所有標榜價值投資法的經理人,都稱自己是格雷厄姆的信徒。
投資環境雖已改變,但格雷厄姆所建立的智慧型投資原則,至今依然無懈可擊。
結合當今股市的實際情況,這部由賈森•茲威格和沃倫•巴菲特註疏的《聰明的投資者》(第4版),對格雷厄姆的投資理念作出了最新的詮釋。
格雷厄姆不僅是他生活的那個時代最佳投資人之一,而且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實踐投資思想家。
這部《聰明的投資者》,是有史以來第一本面向個人投資者並為其提供投資成功所需的情緒框架和分析工具的專業書籍。至今,它仍然是面向投資大眾最好的一本書。《聰明的投資者》是經過修訂後的第4版,旨在將格雷厄姆的理念運用於當代金融市場的同時,保留其原文的完整性。為了便於理解,在格雷厄姆的原文頁下增加了一些注釋,而格雷厄姆的原文注釋則移至書後的“章節附注”中。
在格雷厄姆原著的每一章之後,你都會看到一篇新增的評論。在這些引導讀者的內容中,將添加一些新的例證,以此來說明,對今天的投資者來說,格雷厄姆的原則仍然是多么貼切(以及多么使人思路開闊)。
像所有的經典著作一樣,本書會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而且,通過教育我們,這本書也能夠獲得新生。你讀得越多,就理解得越深刻。以格雷厄姆為嚮導,你必定會成為一個非常聰明的投資者。
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投資顧問,班傑明•格雷厄姆帶給了世界各地的人們教育和啟發。格雷厄姆的“價值投資”理念使得《聰明的投資者》自1949年首次出版以來,一直被公認為股市投資《聖經》。
多年以來,市場的變化已經證明了格雷厄姆策略的正確性。在完整保留格雷厄姆原著的同時,這次修訂版還包含了著名的財經記者茲威格所作的最新點評。茲威格介紹了當今的市場現實,指出了格雷厄姆書中的案例與當今頭條金融新聞之間的相似性,從而使得讀者能更透徹地理解如何去利用格雷厄姆所提出的原則。
這本《聰明的投資者》,將是你有史以來在如何實現理財目標方面閱讀到的一本最好的著作。

書籍摘要

投資與投機
何謂“投資者”?在本書中,這一說法始終是與“投機者”相對應的。早在1934年我們撰寫的那部《證券分析》教科書中,就試圖準確地定義兩者之間的差別:“投資業務是以深入分析為基礎,確保本金的安全,並獲得適當的回報;不滿足這些要求的業務就是投機。”
儘管在隨後的38年中,我們一直堅守這一定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時期使用“投資者”這一術語時,情況發生了重大改變。在1929~1932年的市場大崩潰之後,所有的普通股都被看成是投機性的。(一位知名的權威人士直言不諱地宣稱,只有購買債券才能稱之為投資。)因此,那時我們不得不為自己的定義進行辯護,因為人們認為,我們的投資定義過於寬泛。
現在,我們卻不得不做相反的事情。我們必須告誡讀者不要受流行語的影響,把股票市場上的每一個人都視為“投資者”。在本書的上一版,我們曾引用過一家著名的財經報刊在1962年6月一篇頭條文章中的標題:
小投資者看空後市,他們正在進行小額股票的賣空交易
1970年10月,該報刊發表了一篇關於 “魯莽投資者”的編輯部評論文章,這一次他們是競相搶購股票。
以上引文很好地說明了投資與投機這一組術語多年來在使用中的混亂情形。看看我們在前文給出的投資定義,再將其與某些缺乏經驗的公眾投資者賣空股票的行為進行一下對比,這些人甚至會賣出自己並不擁有的股票,而大多在心裡認為可以在低得多的價位上再將其買回來。(應當指出的是,就在1962年的那篇文章發表之時,市場已經經歷了一次大跌,正在醞釀一次更大幅度的上升,在此時做空,可以說是最壞的時機。)從更廣的意義上講,刊物中後來使用的“魯莽投資者”這一術語,可以看成是一個可笑的矛盾,有些類似於“揮金如土的守財奴”,只要這種語言錯誤不是十分有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