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在英國文學史上,十九世紀是群星燦爛的小說鼎盛時代。而在這些 偉大的小說家中,狄更斯則是一顆最為光彩照人的明星。從小飽嘗人間艱辛的狄更斯最同情勞苦人民和孤苦無依的孩子。狄更斯是高產作家,他憑藉勤奮和天賦創作出一大批經典著作。他又是一位幽默大師,常常用妙趣橫生的語言在浪漫和現產中講述人間真相,以至於馬克思也不得不讚嘆地稱他為“傑出的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於一八一二年二月七日出生於英國朴資茅斯的波特西地區。他父親約翰·狄更斯是海軍會計處的一個小職員。狄更斯幼時就常常溜到家裡的閣樓上,津津有味地閱讀一本又一本的小說。《 魯濱遜漂流記》、斐爾丁的作品、《 天方夜譚》、《 堂·吉訶德》,都是他喜愛的作品。他的幼小的心靈早就同文藝結上了不解之緣。以後他的家境日漸窮困,債台高築,一家人不得不離鄉背井,遷居到倫敦。但移居未久,家裡舊債未清,新債又來,他父親終於被投入債務監獄。這時狄更斯才十歲。但是作為一群弟妹的大哥,而父親又是一個毫無辦法的人,狄更斯就不得不擔起家長的責任來。十一歲,他就到一家皮鞋油廠當學徒。為了節省開支,他母親帶著弟妹們到監獄裡和父親住在一起,狄更斯單獨留在外面,每星期領到薪水之後,就帶著錢或食物去探監,和父母弟妹團聚。這些艱苦的日子在幼小的狄更斯的心靈中遺留下永不消失的印象,使他對貧苦無告的兒童、對窮人、對被迫害者充滿同情,對英國當時的統治階級和資本主義社會產生了莫大的仇恨。以後他父親獲得一筆小小的遺產,出了 監獄,把查爾斯·狄更斯送到威林頓高等學校(相當於高小)去讀書。校長瓊斯先生是一個又愚昧又野蠻的人,對學生任意鞭打。辱罵。這個人物在狄更斯的作品中曾經出現過很多次。家中僅有的一點錢財不久又用盡了,查爾斯·狄更斯不得不停學就業,為餬口而奔忙。他時而作律師的書記,時而為事務所送信,時而到法院當速記員,時而為報紙作採訪。艱難的生活使狄更斯獲得了非常豐富的生活知識,為他以後的寫作積累了寶貴的素材。
二十二歲時,狄更斯試寫了一篇短篇小說,畏怯地投入一家雜誌社的信箱中。一個星期以後這篇小說刊出了,狄更斯就這樣開始了業餘寫作活動。他最初為《記事晨報》寫一些特寫,署名“鮑斯”。一八三七年他寫成了第一部長篇小說《匹克威克外傳》。這部作品發表以後,風行一時,暢銷全國,頓時成為街談巷議的資料,並使得他得以靠寫作維持生活,開始了著作生涯。以後他又寫了許多作品,主要是長篇小說,獲得極大的成功(狄更斯著作年表附後),終於成為英國文學史上偉大的作家之一。
狄更斯曾長期居住在法國、義大利,並曾到美國遊歷。他對美國的觀察極其深刻;美國的虛偽的民主政治、殘酷的監獄、特別是暗無天日的蓄奴制,引起狄更斯極大的憤慨。他說:“我已經失望了,這不是我要來看的共和國,這不是我想像中的共和國。”他的遊記體小說《美國札記》和長篇小說《馬丁·朱什爾維特》都對美國社會的黑暗和醜惡作了有力的揭發。 狄更斯是歐洲十九世紀少數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大師之一。他的偉大不僅在於他深刻地暴露了英國各個社會階層的生活實況,而且也在於他掀起了真正的文學革命。在他以前的英國文學中,普通人民是沒有地位的;狄更斯雖不是第一個改變這種現象,卻是最有效地改變了這種現象的人。他用生動而熱情的筆觸描繪了下層階級的人們和他們的悲慘生活。他把貧民窟、小客棧、貧民收容所、債務監獄等等悲慘的生活景象寫入了文學作品,而且對那些窮人,那些正直的勞動者,給予最大的同情。另外一方面,他以諷刺的筆法,對新興的工廠主、銀行家等資產階級以及資產階級社會,資產階級虛偽的“民主政治”和“黨派活動”,資本主義制度下的不平等和不合理現象,資產階級法律的非人道本質,都作了無情的揭露和抨擊。
他以高度的藝術概括和生動的細節描寫,反映了英國十九世紀初葉的社會真實面貌。他的作品裡充滿了光輝四射、妙趣橫生的幽默和細緻入微的心理分析。他的人物形象有許多能使人一讀之後就長久地活在讀者的心目中。 查爾斯·狄更斯生活的時代,正是英國資本主義日益發展、資產階級已經取得勝利的時代。但也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隨著資產階級的興起,也就興起了它的對立面即工人階級,而且兩個階級之間的階級鬥爭也就日益尖銳起來。狄更斯開始寫作的時期正是著名的“憲章運動”蓬勃發展的時期。列寧說過:“當英國發生世界上第一次廣泛的、真正民眾性的、政治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即憲章運動的時候,歐洲大陸發生的革命大都是軟弱的資產階級革命,而在法國卻爆發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第一次偉大的國內戰爭。”(《列寧選集》第三卷第811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這就是狄更斯生活時代的基本情況。雖然在客觀上偉大的“憲章運動”給了極深刻的影響,推動了他的作品的批判性質的發展,而且在當時也恰恰是“憲章運動”者對狄更斯的價值有正確的認識和高度的評價,認為他反映了人民的要求,但狄更斯主觀上對工人階級的革命運動不僅不能理解,而且是反對的。他同情工人,卻不同情工人的革命。他是一個階級調和論者。他幻想可以用道德和教育把那些殘酷的剝削者改造過來,幻想可以依靠好心腸的人的施捨,來消除世界上的貧富懸殊。他揭發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卻不想推翻資本主義制度本身。他憎恨金錢對人類靈魂的統治,但是找不到為什麼金錢會變成全能上帝的原因。雖然馬克思就是狄更斯的同時代人,而且馬克思在倫敦住過多年,還領導過英國的工人運動;雖然偉大的《共產黨宣言》在一八四八年已經發表,而且在一八五○年已經出版了英文版,但是狄更斯對這些都一無所知。他始終只是一個小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者。也可以說,他不是一個革命者,只是一個改良主義者。所以他的作品,一方面具有深切而有力的批判、揭發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含有不少的消極因素。 雖然如此,由於狄更斯真實地、生動地描繪了十九世紀初葉的英國社會生活,由於他對人民懷著無限的深厚同情,儘管他對資產階級還存在著幻想,致使他的思想和藝術都受了很大限制,但他還是屬於進步傳統的。貫穿在他的一切作品中的基調,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統治者代表人物、即他心目中的“惡人”的憎恨,和那些處於資本主義壓迫下的普通人和窮苦的勞動者、即他心目中的“善良的人”的同情。他的作品不僅在當時發生了巨大的進步作用,直到現在還為人民所喜愛和珍視。 狄更斯死於一八七○年六月九日,享年五十八歲。
狄更斯主要作品列表
《博茲札記》( Sketches by Boz ) —— 1836年
《匹克威克外傳》( The Pickwick Papers ) —— 1836年
《霧都孤兒》( Oliver Twist ) —— 1837年-1839年
《尼古拉斯·尼克貝》( Nicholas Nickleby )—— 1838年-1839年
《老古玩店》( The Old Curiocity Shop )—— 1840年-1841年
《巴納比·拉奇》( Barnaby Rudge )—— 1841年
《美國紀行》( American Notes )—— 1842年
《聖誕頌歌》( A Christmas Carol )—— 1843年
《馬丁·翟述偉》( Martin Chuzzlewit )—— 1843年-1844年
《教堂鐘聲》 (The Chimes) ——— 1844年
《灶上蟋蟀》 (The Cricket on the Hearth)—— 1855年
《董貝父子》( Dombey and Son )—— 1846年-1848年
《大衛·科波菲爾》( David Copperfield )—— 1849年-1850年
《寫給孩子看的英國歷史》( A Child's History of England )——1851年-1853年
《荒涼山莊》( Bleak House )—— 1852年-1853年
《艱難時世》( Hard Times )—— 1854年
《小杜麗》( Little Dorrit )—— 1855年-1857年
《雙城記》( A Tale of Two Cities )—— 1859年
《遠大前程》( Great Expectations )—— 1860年-1861年
《我們共同的朋友》( Our Mutual Friend )—— 1864年-1865年
《艾德溫·德魯德之謎》( 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 )—— 未完成,1870年
《文學大師的傳奇人生——狄更斯》
內容提要
《聖誕歡歌》中的斯柯魯奇是一家商號的老闆,貪婪冷酷而自私,是個十足的吝嗇鬼。他認為,窮人想過聖誕節是胡鬧,窮人們死了最好,可以減少“過剩的人口”。後來,三個幽靈在平安夜領著他跑遍全城,讓他感受到了窮人的善良,目睹了冷酷自私者的下場。他終於醒悟了,在聖誕節這天,給辦事人員加薪,祝願他們快樂,乞求上帝祝福每一個人。
目錄
主要人物介紹
聖誕歡歌
第一節歌馬利的鬼魂
第二節歌三幽靈中的第一個
第三節歌三幽靈中的第二個
第四節歌最後一個幽靈
第五節歌結局
古教堂的鐘聲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
編輯推薦
《聖誕歡歌》:21世紀少年文學必讀經典。
文摘
一 馬利的鬼魂
馬利去了天堂還是地獄,我們不得而知,但他已經不在人世卻是個不爭的事實。在他下葬的時候,牧師、職業送葬人、神職人員、喪事承辦人都在相關的檔案上籤了字。斯克魯奇也簽上了自己的大名。在這一帶的交易所里,無論想做什麼事情,只要斯克魯奇一出面,所有問題通常都能夠迎刃而解。
老馬利就像那牆上釘著的大頭釘一樣死得實實的。請注意,我如此形容並不是為了強調這樣的死法有什麼特別之處。就我個人而言,在五金行業中,用棺材釘來形容某一個人的死法是最貼切不過了。不過我們的祖先用這個大頭釘的比喻應該自有其道理,我在這裡妄加評論,未免有失恭敬。因此,請諸位容許我再強調一遍,馬利就像牆上釘著的大頭釘那樣死得實實的。
那斯克魯奇究竟知不知道馬利已經去世的訊息呢?他當然知道。他怎么會不知道呢?他倆一起合夥做生意不知道有多少個年頭了。斯克魯奇是馬利指定的唯一的遺囑執行人、唯一的遺產管理者、唯一的遺產承受人、唯一的遺產受讓人。也就是說,他是他唯一的朋友,是唯一送他下葬的人。可就算是這樣,斯克魯奇也沒有為老朋友的去世而悲傷得失去了理智,在馬利下葬的那天,他還是不改精明商人的做派,每一項費用都斤斤計較,為葬禮節省下了很大的一筆開銷。
提到馬利的葬禮,我不得不再次強調本書開頭時的那兩句話:馬利已經死了。毫無疑問,他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這個前提非常重要,我必須交代清楚,要不然我接下來要講的故事也就沒什麼過人之處了。假如我們對哈姆雷特的父親在全劇開始之前就不在人世這一點還心存疑惑,那么他夜裡在自己的城堡上信步溜達、吹吹風散散心也就不足為奇了——這就如同某箇中年紳士突然心血來潮,半夜跑到聖保羅大教堂的墓地只是為了嚇唬嚇唬他那膽小的兒子一樣,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這么多年過去了,斯克魯奇一直沒有把老馬利的名字抹掉。倉庫的房門上仍然就是那么幾個字:斯克魯奇和馬利。他們當年合夥開辦的商行的名字也是斯克魯奇和馬利。這一行的新人們有時叫他斯克魯奇,有時叫他馬利,對這兩個名字,他都答應得很乾脆。因為在斯克魯奇心裡,這根本就是一回事兒。
啊!說到斯克魯奇,他可真是個一毛不拔的傢伙啊!這個老惡棍,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如何壓榨別人、攫取錢財、積累財富。他就像一塊又堅硬又銳利的打火石,任何一把鋼刀都無法在上面擦出慷慨的火花;他就像牡蠣一樣沉默寡言、行事詭秘、獨來獨往。因為內心的極度冷酷,斯克魯奇的面容看上去也是冰冷冰冷的:他的鼻尖耷拉著,兩頰皺成一團,雙眼泛紅,兩唇發青,走起路來又僵又直,說起話來又尖銳又刺耳。他的頭髮、眉毛和堅硬的下巴上總是籠罩著一層白霜;他無論走到哪裡,身上總帶著一股寒氣,這寒氣在大熱天不會消散,在聖誕節就更是讓人冷入骨髓了。
外部世界的冷和熱對斯克魯奇的影響微乎其微。再熱的天氣他也不會覺得熱,同樣的,寒冷的冬天也不會給他帶來任何的不適感。沒有哪陣風能比他更加猛烈,沒有哪場雪能比他更加固執,沒有哪場暴雨能比他更不近人情。惡劣的天氣真是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暴風雨雪只能在一個方而比他勝一籌,那就是它們常常是痛痛快快地想來就來,毫無保留,傾其所有,而斯克魯奇卻從來不會這樣做。
媒體推薦
書評
★不用翻字典,輕鬆讀名著!
★一套絕對可以激發學習興趣,建立學習信心,十分耐看的英語學習讀物!
★在閒暇時閱讀本套圖書,使英語學習生活化,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高英語水平,常用字詞,詞組,句型印刻在腦海中!
序言
中國人學英語現狀分析
◆英語是語言的帝國
全球60億人中,有3.8億人的母語是英語;2.5億人的第二母語是英語。12.3億人學習英語,33.6億人和英語有關。全世界電視節目的75%、E-mail的80%、網路的85%、軟體原始碼的100%使用英語。40~50年後,全球50%的人精通英語。全球約6000種語言,本世紀末其中的90%將消亡。屆時英語作為主導語言的地位將進一步得到提升。
目前中國大約有3億人在學英語,超過英國和美國的人口總和,這是中國努力與時代接軌、與國際接軌的一個重要標誌。大量中國人熟練掌握國際通用語言是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富強的必要保障。
◆英語學習的遠期目標
在中國,英語已經遠遠超出一個學科的範疇,一個人英語水平的高低總是和事業、前途、地位,甚至命運聯繫在一起。對於個人來講,英語在人生旅途中具有戰略意義,不失時機地在英語上投入時間、投入精力、投入金錢符合與時俱進的潮流,是明智之舉。
◆目前存在的問題
儘管在中國學習英語的人很多,但收效卻令人擔憂,學了這么多年英語,能夠運用自如的人實在是鳳毛麟角。由於運用能力差,無法品嘗到英語學習成功的快樂,很多人不得不承認學英語的目的只是為了考試。
◆來自西方的教育理念
中國人讀英語有個缺點,學習缺乏漸進性。他們習慣於讀滿篇都是生詞的文章,以為這樣"收穫"才最大。結果他們的閱讀不斷地被查詞典打斷,一小時只能看兩三頁,讀起來自然索然無味,最後只能作罷。這是中國人學英語的通病!讀的文章幾乎全部達到了語言學家所說的"frustration level"(使學生感到沮喪的程度)。
我當年的英語老師是美國一位非常優秀的教育家,叫Steven,他在第一次給我們上課時就說:想要學好英語,最重要的就是使自己成為"a big reader"(大量閱讀的人,博覽群書者)。Read, read, read. 但保證閱讀能夠順利進行的關鍵是閱讀材料的難度。生詞、難點不能過多,總體水平要低於自己的水平。這樣讀起來才能津津有味,愛不釋手。
西方的語言學家和心理學家對英語學習者的閱讀狀況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結論令人非常吃驚:最適宜閱讀的難度比我們長期所處的、我們所習慣的、我們頭腦中定位的難度要低得多!只有文中生詞量小到足以保證閱讀的持續性時,語言吸收的效果才最好,語言水平的提高也最快。舉個形象的例子:上山是從峭壁直接艱難攀登還是走平緩的盤山路好?顯然,能夠從峭壁登頂者寥寥無幾!即使其能勉強成功,也遠遠落後於沿坦途行進者。
◆不可缺少的環節
沒有幾百萬字的輸入無法學好英語。語言的習得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大量的"輸入"。一個由漢語武裝起來的頭腦,沒有幾百萬字英文的輸入,即使要達到一般水平也難。絕大多數的英語學習者正是由於缺少了這一環節,所以停留在一個無奈的水平上。
◆"聖人"學英語的做法
在學英語的長遠目標和考試的壓力共同作用下,自然會產生學好英語的強烈願望,但這一願望的實現需要有很強的"韌勁(自我約束力)"。春來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蟲冬又冷,收起書包待明年。隨著物質文明的繁榮,總有一些理由使人不能安心學習。這樣下去,我們的英語之樹永遠長不高。古人云:人靜而後安,安而能後定,定而能後慧,慧而能後悟,悟而能後得。很有道理。在四川大足佛教石刻藝術中,有一組大型佛雕《牧牛圖》,描繪了一個牧童和牛由鬥爭、對抗到逐漸協調、融合,最後合而為一的故事。佛祖說:"人的心魔難伏,就像牛一樣,私心雜念太多太多;修行者就要像牧童訓練他們,馴服他們,以完美自己的人生。"那些具有很強心力的人,我們姑且稱其為"聖人",他們能夠馴服那些影響我們學習的大牛、小牛,抵制各種誘惑,集中精力,專心學習,到達成功的彼岸。
◆凡人的困惑
在目前的教育體系中,學好英語是需要堅韌不拔的毅力的。但問題是我們大多數平凡的人無法和聖人相比,所以在學英語的征途上,失敗者多,成功者少。客觀地講,即使採用不太高的標準來衡量在中國英語學習的失敗率應該在99%以上,有的人說:"難道我們不能把大多數的人都變成聖人嗎?"這樣大多數人就可以學好英語了。我們不得不承認大多數凡夫俗子是不能夠成為聖人的。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目前的英語學習體系沒有給大多數人提供一條平坦的道路。
◆興趣--英語學習成功的真正源泉
我和大家一樣都是凡人,我也曾經遇到過學英語的困惑,乾巴巴的課文無論怎樣都激不起我的興趣。幸運的是我有一個在國外生活多年的姐姐,有一次她回國,給我帶來很多淺顯有趣的讀物。我拿起一本一讀,覺得很簡單,一個星期就讀完了。就英語學習而言,一部英文小說其實就是用英語建構的一個"虛擬世界"。那裡有人,有人的心靈和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揭示,有人與自然、與社會的衝突和調和。走進一部英文小說,你實際上就已經"生活"在一個"英語世界"里了,不愁沒有東西可學。經典作品要讀,寫得好的當代通俗小說也要讀。我一共讀了50本,從此對英語產生了興趣,英語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還是愛因斯坦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本套讀物的特色:
●情節曲折:本書選材的時候非常注意作品的吸引力。比方說: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我當年讀大學的時候,班上每個同學都買一本看。有的同學甚至熄燈後,打著手電筒躲在被窩裡看。
《吸血鬼》(Dracula):這個故事真嚇人,我看完以後好幾天沒睡好覺。後來我的一個學生說他對英語從來不感興趣,我就把這本小說推薦給他。後來他對我說:"這是我一口氣讀完的第一本英語書,就是太嚇人了。老師,能不能再給我來一本?"
《呼嘯山莊》(Wuthering Heights):講述的是一個駭人聽聞的復仇故事,當初沒有想到這本書的作者竟然是一個生活在幾乎與世隔絕環境中的女孩。
《飄》(Gone with the Wind):幾乎所有的美國女孩都讀過這本書,主人公斯佳麗是美國女孩的偶像,可以說我見過的每個美國女孩都是一個Scarlett。
……
本套叢書收入的都是你在一生中值得去讀的作品,讀這些作品不但可以提高你的英語水平,而且能夠提高你的個人修養。
英語界名人、名家論閱讀。
光學幾句乾巴巴的英文不行,……不要總是把閱讀的目的放在提高英文上,閱讀首先是吸收知識,吸收知識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吸收了語言。
——許國璋
用英文思維是許多英語學習者都希望達到的一種境界,因為這是用英語流暢地表達思想的基礎。對於一個生活在非英語環境中的中國學生來說,要做到部分或全部用英文來思考確有很大難度,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從自己學習英語的經歷中,我體會到堅持大量閱讀是實現這一目標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何其莘(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校長 博士生導師)
對於初、中級英語學習者我特別推薦英語簡易讀物,讀的材料要淺易,故事性要強,讀的速度儘可能快一些,讀得越多越好。這是學英語屢試不爽的好方法。
——胡文仲(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序言
查爾斯•狄更斯(1812-1870),是英國19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他的小說在英國和英語國家廣泛流傳。狄更斯的父親是海軍部小職員,薪水微薄而子女眾多。因無力償還債務曾被關進債務監獄。狄更斯很小就開始當童工,飽受痛苦和屈辱,但他勤奮好學,學會了速記,成為新聞記者,後來在文學創作中獲得了巨大成功。他一生筆耕不輟,佳作迭出,持續三十餘年,後因積勞成疾,於1870年6月9日突發腦溢血去世。
狄更斯一生創作有長篇小說十餘部,中、短篇小說百餘篇,還有大量的散文、特寫和劇本,但其中影響最大的還是長篇小說。
狄更斯在1843年至1848年間,除了1847年外,每年聖誕節發表一篇中篇小說。共五篇,即:《聖誕歡歌》(1843)、《古教堂的鐘聲》(1844)、《爐邊蟋蟀家的童話》(1845)、《人生的戰鬥》(1846)和《著魔的人》(1848)。這五篇聖誕故事在19世紀40年代中期的英國已經家喻戶曉,尤其是《聖誕歡歌》,更是作家最深入人心的一部作品。
《聖誕歡歌》中的斯柯魯奇是一家商號的老闆,貪婪冷酷而自私,是個十足的吝嗇鬼。他認為,窮人想過聖誕節是胡鬧,窮人們死了最好,可以減少“過剩的人13”。後來,三個幽靈在平安夜領著他跑遍全城,讓他感受到了窮人的善良,目睹了冷酷自私者的下場。他終於醒悟了,在聖誕節這天,給辦事人員加薪,祝願他們快樂,乞求上帝祝福每一個人。
《古教堂的鐘聲》被評論家們稱為狄更斯的一篇公開的“政治宣言”。小說主人公托比是一個善良勤勞的腳夫,在聖誕節的前夜看報紙時因一句無心的誹謗而做了一個惡夢,夢中他見識到了更多的活生生的社會現實,對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作家通過托比的夢揭露了更多的社會罪惡,認為社會的一切罪惡都是富人的壓迫和剝削造成的。
《爐邊蟋蟀家的童話》是寫蟋蟀這個“小小的家神——人們受苦、悲愁時它一聲不鳴,人們高興、萬事如意時它又高聲歌唱”,是一篇關於“家的童話”。
《人生的戰鬥》是個動人的愛情故事。
《著魔的人》中幽靈給化學家萊德洛施了魔法,讓他忘記了過去的苦惱,可是與此同時也讓他忘記了善行,凡是他接觸過的人都變惡了,他十分傷心,後來,在幽靈的指點下,他失去了魔法,恢復了本性,最後明白:在人們的記憶中,惡與善、悲與喜都是相關的,寬恕才能使人快樂。
愛與寬容是聖誕故事的主題,狄更斯選擇在同一個時刻(聖誕節)喚醒人性中的愛與美也是本書的一大特色。在狄更斯的時代,一代英國孩子習慣了每年聖誕節聽著狄更斯的聖誕故事度過。狄更斯去世的時候,有孩子問自己的父母:“查理死了,以後還會有聖誕節嗎?”這令人心酸的問題說明了一個真正的作家可以如何影響孩子們的心靈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