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唐末五代,蜀地尚存較濃的重玄之風,但重玄派整體上已趨衰微。南宋時邵若愚、董思靖等解老,都明重玄之義,宋代道教一些《老子集注》中大量引重玄學說,此其遺風。概述
普遍認為《老子》是一部晦澀的書。理解這部困難的書的最好就是“逐字逐句”地去讀它。也就是說,從基礎的基礎作起。人們指責,這種或許是愚蠢的方法在某種程度上簡直就是在開玩笑。因為年代久遠,令你百思不得其解的某個字、某個詞或某句話可能根本就是後來的訛傳而已!
但即使這樣,也不能放棄這種方法。因為這是根據原著本身理解原著的必經之路。即使後來被證明這裡言之鑿鑿的某個觀點其實本來不是《老子》的原文,那也只好如此——人們不能因噎廢食!雖然我認為,理解老子的精神遠比就某個字的含義的理解更加重要;但前者只有建立在後者的基礎上才是可靠的!
《老子》在理解上存在如下特別的困難:
斷句
已經“死”的字或詞,如“象帝”。當然,也許這不是什麼詞,但無論如何,這的確使準確的理解更加困難了。
歧義
即在這篇近乎是“解釋”性質的文章中,作者提出一些自己的觀點,可能會和一些似乎已經普遍承認的觀念產生衝突,在這種情況下,作者有理由堅持自己的看法,但並不一定就否定了其他不同的觀點,總之,如果結合《老子》的全文來看,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同見解是正常的;而相反的情況則不正常了。
不同的版本的字、句不同。我在這裡參照了幾個版本,選擇了其中比較廣泛流傳的作為“正文”。如果讀者對於某些字、句有不同的意見,完全可以一起討論。至於什麼是最終的結論,與理解《老子》一書精神相比倒是次要的事情。
儘管存在這些困難,但認為《老子》是絕對不可能被理解的觀點也是過於偏激了。恰恰相反,《〈老子〉集注》這部書就致力於這樣的努力,即通過概念的分析,比較滿意地理解《老子》並不是如想像的那么難於達到。當然,這同樣需要讀者本身的思考才能作到。
《〈老子〉集注》對於理解《老子》,進而理解中國古典哲學能夠有所裨益。
民國以來老子研究著作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