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劇情簡介
“我希望我從來也不曾認識你……”卡蜜兒對羅丹說。她生命的最後三十年在精神病院的漫長監禁中度過,也許只是因為她遭遇了毀滅性的愛情?伊莎貝拉•阿佳妮扮演的卡蜜兒和她扮演的阿黛爾•H一樣為愛情瘋狂,她們的天賦給她們帶來的只有痛苦。那個站在海邊,用可以讓鏡頭都為之心碎的眼睛看著我們的身影,這次幻化成在滿身泥土,手上流出鮮血的女子,卡蜜兒•克勞黛。
看天才女子和大師的愛情故事總讓人唏噓,許是因為他們比平常人多了幾分敏感、灼熱,所以感情的撞擊似乎更痛楚,更致命。卡蜜兒的天才則幾乎已經到了讓人震懾的地步,羅丹說:“於是你成了我最強的敵人。”在我看來,她甚至比羅丹的雄性荷爾蒙要多。一個剛毅敏感天才的女子,面對猶疑的男人,還要面對男人背後的女人,還要身處這個天才男人巨大的陰影中,瘋狂似乎是唯一的結局。不是所有的女人都可以象漢娜•阿倫特那樣從致命的與海德格爾的愛情之中完善自己,一直愛這個世界,愛她一生所愛的男人。影片從她對泥土的痴迷開始,到她為和泥土石頭有關的感情瘋狂結束。我不能無動於衷的看一個如此美麗,如此執著的女子怎樣為了一次致命的愛情,被自己的天才折磨。卡蜜兒曾經擁有讓人震驚的天才,是羅丹唯一的靈感源泉。她感受力超絕,但是在與羅丹的合作和感情里她迷失了自己,也失去了自己的孩子。為了擺脫羅丹的陰影,她用了整整一生來掙扎。在她的最後一次個展上,她華服盛裝,卻已經失去了往日的清麗,厚厚的脂粉掩蓋不住她臉上歲月留下的成行成市的皺紋。那些支持她的男人:父親,弟弟,羅丹,基岡迪,經紀人……紛紛離開她的生命,對她失望,甚至為她感到羞辱。而她只是在掙扎,旁人和她自己都無能為力的掙扎。
在這樣沒有什麼花哨,按時間順序敘事,古典乾淨的影片裡,演員的演技就至關重要。伊莎貝拉•阿佳妮和傑拉爾•德帕迪約的合作可圈可點。但是阿佳妮的演出!簡直美麗的攝人心魄。她好像天生和那些美麗脆弱敏感有天賦的女子有冥冥中我們看不見的聯繫,每次看她表演這樣的角色,都忍不住震驚,不管是看她在阿爾及利亞滿是灰塵的陽光下躑躅,還是看她在大雨中象幽靈一樣看住自己情人的腳步,直到看見他被妻子接走。泥土和敲鑿大理石帶來的灰塵也不能掩蓋她湖藍色眼睛的靈光,就算是運河水漲,她醉倒在閣樓上,宛如灰姑娘,她也一樣美麗驚人。沒有什麼可以掩藏天才和美,阿佳妮總是可以完美的把靈魂帶給這些角色,她們滿身傷痕,為愛掙扎。在所謂正常人看來,她們瘋狂偏執,好像男人的天才和愛情給他們帶來成功,而女人的天才和愛情只會毫不留情的毀滅她們。只讓我們這些不相關的人悚然心悸。我見猶憐又如何?卡蜜兒被歲月和愛情摧殘的身體微微發胖,蒼白的手和臉出現在一輛寫著××精神病醫院的車窗上。影片結尾她安靜的近乎絕望的坐在椅子上,依然神經質,可是她,已經老了。
嘉布里埃爾•雅爾德(Gabirel Yared),這個名字越來越成為一部電影有完美配樂的保證:《巴黎野玫瑰》,《英國病人》……在這部影片裡他用了德彪西的音樂,如果沒記錯,似乎德彪西也是那個時代的人。印象派的音樂不循常規,激情四溢。雅爾德的音樂則有一種難以馴順的柔情,暗暗流淌,直到恣肆橫流。在巴黎昏暗的街道上,卡蜜兒踏過泥水去見自己的情人,音樂響起,那音樂和夜色一樣溫柔而危險。
卡蜜兒終生沒有結婚,保留了自己的姓氏。她曾經有過一個未出世的孩子,難怪她雕塑的小女孩溫情脈脈已極,而她不會有自己的孩子。突然想起了麗芙•烏曼,她說要擺脫一個偉大男人的陰影,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她是幸運的,她終於可以在伯格曼之外有自己了不起的成就。而卡蜜兒,她最後只變成了黑白照片上的一個身影,一個老婦人,象她年輕時在舞廳里看見的那個那樣坐著。她是少女,也是老婦人,也是男人,空虛的三位一體。就象DVD封面上的卡蜜兒,眼神悵惘迷茫,風吹起來的頭髮也擋不住她望向遠方的藍色眼睛。她不屬於任何人,包括她自己。
關於《羅丹的情人》
曾經有人說過:才華對於女人而言是一把刀,在她的生命中一直往下割……。接著,舉出了張愛玲式才女們的悲慘下場作為例證。當時讓我覺得頗為唏噓。今天,看了法國電影《羅丹的情人》之後,又想起了這句殘酷的話。才華對於這個女人而言的確是一把刀,她用這把刀雕鑿石頭,雕刻時光,把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割得體無完膚。起初,我並沒有想到這部電影會帶給我如此大的震撼,沒有想到這個女人會有一種近乎偏執的痴迷。她的故事讓我想起了張愛玲和杜拉絲們。
《羅丹的情人》,一部1988年的法國電影,這是我第一次看伊莎貝拉?阿佳妮演戲。
故事從19世紀開始。一個瘋狂熱愛黏土和雕塑的女孩卡蜜(CAMILLE)遇上了雕塑家羅丹,並不顧一切地成為了他的助手和情人。她把青春和才華放在愛情上孤注一擲,羅丹從她的身上重新找到了創作的靈感。然而,父親告訴她不應成為別人的附庸而放棄了自己的藝術事業。後來,她發現自己有了孩子,但羅丹不願放棄他的妻子。他們之間終於決裂。之後,那些糾纏的愛恨折磨了她一生,就象羅丹無處不在的陰影。在流言蜚語中,在羅丹和當局的排擠下,在與世隔絕的幽閉生活里,在她無法被理解的橫溢才華衝擊下,她終於被淹沒,在精神病院里度過了剩下的30年光陰。卡蜜爾的弟弟──她與世界聯繫的唯一橋樑,目送著姐姐遠去的背影說:“她一事無成,天賦的才華並沒有帶給她什麼,她一直都那么不愉快。”
在法國文化史上,羅丹是一位自然主義的雕刻大師。他的作品“巴爾扎克”、“雨果頭像”、“地獄之門”、“吻”、“老娼婦”等成為傳世的經典。然而,在電影之中,這些經典的背後卻流傳著另一些故事:“地獄之門”的群雕因為過於龐大,終於未能完工,卡蜜爾的離去成了其半途而廢的最致命原因。“巴爾扎克”變成羅丹在巴黎廣場上被嘲笑的對象,而“吻”如果沒有卡蜜爾的幫助也無法激發出強烈的生命力。
“老娼婦”原來是卡蜜爾和羅丹決裂後創作的作品,羅丹幾乎有剽竊和盜用別人成果的嫌疑。孤單的卡蜜爾酗酒、不分晝夜地雕刻,以一個女藝術家的眼光注視孩子、老婦人這些與男性視角中的裸女不同的人群。在她的作品裡,女性流露出自然真實的美,不再擺出把目光投向觀看者的諂媚姿態,從中看到了自然主義的流露和女性的尊嚴。
但羅丹誤解了她的作品,以為其中一個三人雕塑是在醜化自己,並聯合官方奪走了雕塑。面對著暴力的掠奪和掌握著話語權力的羅丹,卡蜜爾是弱小無助的,她只能瑟縮在幽閉的空間裡,把所有的生命精力和熱情刻進大理石。回想起過去和羅丹一起的甜蜜歲月,那愛恨交織的矛盾象蟲子一般吞噬著她。大理石上的粉塵曾像飛雪一般灑落在他們的身上,那些不顧一切燃燒激情的日子,成就了那么多神奇的作品。他們是天生矛盾卻又最契合的一對。眾人在看了卡蜜爾雕的羅丹像之後,都說她的才華像一個女巫。羅丹以為可以和這個女人一起過著脫俗的生活,然而卡蜜爾說:“你做著田園詩式的夢,但我們其實是游離在墓園裡的鬼魂。”她無法忍受和另一個人分享羅丹,她說:“那對於我而言是一種掙扎。”於是她逃了出來,然而她卻逃不出愛情反面那張殘酷的世俗羅網。
以上故事的真實性也許會受到許多羅丹擁護者的抨擊,然而在一切史實質疑之外,我看到的是一個女人真實的沉溺。她一直都堅強地和外界抗爭,哪怕掙扎的力度那么微弱,但最後,她終於下沉到最幽暗的地方,而且一生的光彩,都被附著在羅丹的情人的陰影中。她就像村上春樹筆下那些孤島式的人物,把自己封閉在最孤獨絕望的世界中。孤獨的人是最有力量的,於是在痛苦中她創作了許許多多偉大的作品。只不過,那些不被世人理解的作品以及她的偏執,令這個女人一生都爬不出貧困潦倒的泥潭。
我在想,是什麼令她如此執著?在愛情死亡之後,是什麼給予她力量一直堅持下去?她的才華和鬥士般的姿態,發出尖銳的寒光,令人眼睛發痛,那雙美麗的藍色眼睛象一泓靜水,卻陷入孤獨終老的漩渦。最後30年的歲月,我無法想像她是如何在漆黑中一點點枯萎、窒息的。
看著電影裡的那些美麗的雕塑,那些大理石和黏土凝成的時光與空間,我想起了居里夫人,在一起奮鬥的丈夫離世之後,她依然頑強地找到了珍貴的元素。她是堅強而且成功的,但是在這樣的成功背後,有多少終生潦倒和不幸的卡蜜爾還在孤獨中掙扎?
才華對於女人而言的確是一把刀,可以把生命雕刻得晶瑩剔透,也會把自己割得血肉模糊。在痛苦中體驗甜蜜,在受傷後變得更加堅強。不同的人用這把刀刻出不同的故事。宿命者認為,上天在賜予優厚的天賦同時,也會奪取另一些寶貴的東西,而卡蜜爾是沒有信仰的人,並不懼怕命運。她其實沒有瘋,也沒有輸給羅丹,她不過是輸給了一個永遠走不出陰影的自己。
然而,我佩服她的勇敢和堅強,這個悲劇讓我更加相信,每個女性都應該用這把自信而溫柔的刀去雕刻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