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文庫:20幾歲,痴迷於學習吧》

《經典文庫:20幾歲,痴迷於學習吧》

《20幾歲,請痴迷於學習吧》是一本指導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學會學習寫的書,可謂是現在年輕人的學習指南。作者因為職業的關係,接觸到無數的人,其中包括很多魅力人物,作者通過對他們的成功原因進行總結,並結合自己的深切體會,諄諄教導年輕人應該痴迷於學習,堅持自我磨礪,這將對自己以後的人生大有裨益。作者指的學習不僅是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更是學習在工作中、社會上提高自己能力的方法。本書著重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也講到了具體的學習方法,方法易於操作,誠懇的人生經驗之談,讀來讓人受益匪淺。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年輕的人們,一切都還來得及!50個學習絕招,將賜予你走向成功的最強力量!
為了早日成功,請著迷於學習吧!
知識是引領你走向成功的最強力量!
日本亞馬遜網店讀者五顆星強力推薦!
韓國超級暢銷書,半年銷量100,000冊!
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人手一冊、所有書店大力推薦的最好勵志書之一!
如果二十幾歲時貪圖玩樂,
那么三十幾歲時你將會疲於奔命:
如果二十幾歲時你未曾努力增長本領,
那么你的一生都可能從此碌碌無為!
二十幾歲的人就好像是“氣體”,沒人知道你的存在,但你確實存在於某個角落,只是很稀薄,誰也沒有注意到你而已。
三十幾歲時,你就要從默默無聞的“氣體”開始轉變為“液體”,要拚命努力去滿足公司、團隊、周圍人對自己的期待,在集體中尋求自己的位置。
進入四十幾歲,你就該成為“固體”了。但是,雖然同為“固體”,有的人是鑽石,而有的人卻是馬口鐵或鐵屑。
當你到了四十幾歲時,會成為鑽石還是會成為鐵屑,這一切都要靠二十幾歲的現在來決定。所以,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們,請用知識將自己打磨成一顆璀璨的鑽石吧
如果二十幾歲時貪圖玩樂,那么三十幾歲時你將會疲於奔命;如果二十幾歲時你未曾努力增長本領,那么你的一生都可能從此碌碌無為!明白了這一點就立即行動起來吧,沒有時間猶豫了,知識是引領你走向成功的最強力量!年輕的人們,一切都還來得及!50個學習絕招,將賜予你走向成功的最強力量!

作者簡介

早島孝志,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學士、南加州大學碩士。現為數家企業的負責人,同時也是經營顧問、經濟評論家、記者、作家及暢銷書編輯。

目錄

第一章 二十幾歲的你,從現在開始學習吧
1.要想成功,二十幾歲時最需要的就是學習
要想抓住機遇,就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
二十幾歲的人生充滿各種可能性,想成功就一定要學習
2.只要學習,誰都可以成為與時俱進、“包打天下的工作好手”
要做個與時俱進的人才
要成為“包打天下的工作好手”
3.職場關鍵字:速度
一職場上非常重視速度
速度重於完美
4.思考加行動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有速度的人才能在職場上出人頭地
邊行動邊思考,邊思考邊行動
5.專業能力與專家意識
經濟不景氣等因素根本影響不到具有專業能力的人
具有“專家意識”是決定你成功的關鍵因素
6.在工作中學習,永無止境
要將工作和興趣合併在一起
做工作的“主角”
7.保持不斷學習、不斷創新的“挑戰精神”
人才必須具備“翻譯能力”、“編輯能力”和“挑戰精神”
不斷努力創新才能孕育成功
第二章 二十幾歲時,不斷提升自己“股價”的學習方法
8.要有提高自己“股價”的野心
一邊追逐機會一邊精心準備
想要“美差”,用自己的“股價”來換吧
9.讓“股價”見漲的最好方法
評價一個職員的真正標準是他的工作技能
周圍的人是左右你“股價”的投資者
10.在以“時價”論英雄的時代,能力比什麼都重要
歐美企業常以“時價”論英雄
對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來說,靠“時價”評價的時代已經來臨
11.要主動向“股價高的人”學習
首先要向“股價高的人”學習
自己尋找學習的榜樣
12.要想得比別人遠,成為影響別人的人
將來要做領導的人,在他二十幾歲時就已經顯示出領導才能了
要努力成為一個能影響別人的人
第三章 為了實現理想,應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時間學習
13.制訂出詳細可行的計畫,一步一步地實現理想
千萬不要忘記二十幾歲時的理想
想要實現理想,制訂計畫至關重要
14.寶貴的自由時間決定你的未來
有效利用自由時間
要儘快找到自己的理想並著手去實現它
15.下班以後的時間對你的將來很重要
用下班以後的一部分時間投資自己的未來
什麼都去嘗試一下,你便會豁然開朗
16.利用節假日上街學習
好的規劃和構思只有身臨其境才會產生
要練就一雙真正的“消費者的眼睛”,那就在節假日裡穿上便服上街去吧
17.巧妙利用彈性工作時間制度,學習時間就會取之不盡
不利用彈性工作時間制度是很不明智的
即使沒有彈性工作時間制度,你也可以有效利用時間
18.不斷刺激自我,維持學習能力
點燃激情,增強學習欲望
感受刺激的最好方法
第四章 養成讀懂信息、策劃信息和傳達信息的能力
19.獲取報紙雜誌信息和電視信息的方法
帶著批判的眼光多渠道獲取信息
絕不可忽視電視上的信息
20.讀書可以讓你學到很多
在成功人士中,未見有人“討厭讀書”
二十幾歲時先閱讀一些企業小說
21.掌握信息、提高獲取信息的能力,你便可以成為最優秀的策劃人
出門廣散信息,這會讓你滿載而歸
如果對所有事物都抱有好奇心,各種優秀的策劃案便可以信手拈來
22.多多聯想、多多表達,把學習活用到策劃中去
二十幾歲正是訓練策劃能力的黃金階段
多多聯想、多多表達,點子成就策劃
23.演示策劃案決定一切,學會如何勝出
策劃方案塵埃落定,如何演示成難點
傳達不出則全盤皆輸,故演示時應當竭盡所能
第五章 掌握“說話能力”、“英語能力”和“IT能力”吧
24.公司職員首先要具備“說話能力”
易懂+風趣+共鳴→說服力
25.表達能力的錘鍊,需要這樣來進行
磨礪表達能力的“10分鐘發言”
甘迺迪vs尼克森:表達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
26.學習英語,只要能理解、能表達就可以了
無需花錢在英語學習上
無論是在大街上還是在辦公室,處處可以說英文
27.英語要這樣來掌握
英語詞組要通過使用情景來記憶
掌握“三年英語學習法”
28.能人玩瀟灑,用名片軟體管理人際關係
名片逐年積累,你還在用名片夾嗎?
名片軟體,可以仆你自由利用信息
29.記事本、備忘錄——充分利用手機功能
手機是“超級記事本”
活用手機備忘錄
30.運用iPod和手機,有效利用上班時問
網路,報紙是搜尋商業資料的好工具
忙碌的清晨,聽報紙也瀟灑
第六章 提高身價.成為專業人士的學習方法
31.鍛鍊成為高薪專家的能力
鍛鍊“通才能力”
成為具有“無人能及”能力的專家
32.以成為“雙料人才”、“多料人才”為目標,努力學習
二十幾歲,要以成為具備雙重能力的專家為目標
不急不躁,磨礪出你的獨創能力
33.要獲得“只有我知道”的真實信息,唯有織就人際關係網
要獲得“只有我知道”的真實信息,只能靠人際關係網
結人際關係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學習會”
34.二十幾歲的現在只要努力學習,誰都可以成為專家
拚命5年、努力10年就能成為專冢
大器晚成亦無妨,當務之急是定課題
35.要考證,就考有用的資格證
“三大武器”與資格證書
取得資格證書,對自己肯定有用
36.選擇研討會和學習會的方法
歸根到底,要積極主動參加學習會
免費報告會和網站的利用也很重要
37.對將來有用的留學、讀研,應該這樣來決定
有條件去國外留學的話,就儘量去留學吧
不能去國外留學,還可以讀在職研究生
第七章 成為放之四海皆可用的人才
38.做專家的同時還要成為全才
社會需要“全才”
二十幾歲時走走彎路很有必要
39.不靠經營學,要掌握經營實踐
經營學對經營實踐幾乎沒有用處
牢記一點:經營來自實踐
40.不靠經濟學,要掌握經濟感覺
一實踐中的職員才應該學習經濟學
公司職員要有“經濟感覺”
41.不是只要學人事管理學,而是要成為“人間通”
全才需有“調動別人做事”的能力
要使人有幹勁,全才就要發揮作用
42.二十幾歲時一定要注意磨鍊團隊精神
“團隊精神”是全才的必備條件
山口百惠能成為不可替代的明星,原因在於她的團隊精神
43.二十幾歲時就開始學習如何做上司吧
二十幾歲時應該學會如何做上司
“理”與“利”才是指導下屬的秘訣
第八章 跳槽和創業,絕對要嘗試
44.工作伴你一生,跳槽和獨立創業也應考慮
要注意跳槽的時機
跳槽之前要這樣下定決心
45.確定人生方向,總結一下自己的工作經歷
跳槽首先看的是工作經驗,其次是能力
即使沒有跳槽打算,也要準備一份任職履歷表
46.為了跳槽成功,一定要學習下面這些內容
跳槽的時候,人品也很重要
是否跳槽成功,取決於自我椎銷技術
47.想要創業,先做好這些心理準備
創業需小心謹慎
該創業時就創業
48.創業前,先構築人脈
創業開始,所能依賴的是公司外部人脈
努力積累不同年齡層的人脈
49.磨鍊集中力,牢牢把握機會
成功與失敗,由集中力決定
要提高集中力,首先要“喜歡”
50.欲圖未來,先學會健康管理
缺乏健康管理意識,一切都將無從談起
健康管理法

前言

“職員的一生在二十幾歲時就已注定”,這樣說絲毫也不過分,二十幾歲就是如此重要。
職員人生的道路漫長,看上去像馬拉松比賽一樣。但其實它並不是馬拉松比賽,而是一場短跑比賽,是由衝刺、速度來決定勝負的。
我曾經與三萬名實業家打過交道,如果把職員也算進來,那么和我打過交道的人就不知道是這三萬的多少倍了。
我也曾經遇到過無數的有魅力的人物,只需稍稍觀察一下他們工作,你就能感受到他們的厲害。
厲害——這是存在於他們身上的共性。他們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就毫不含糊地去迎接工作的挑戰,雖然在碰釘子時也煩惱過,但他們絕不逃避,而是千方百計想辦法去拔掉這顆釘子。所有這些造就了他們的實力。換言之,工作磨礪了他們的實力與個人魅力。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工作絕對不會背叛你。只要你真心投入工作,就能得到超過你預期的回報。
如果你覺得這是胡說八道,那么請你去問問你周圍工作出色的人,他們的回答肯定與我的說法毫無二致。
細想一下,二十幾歲的人就好像是“氣體”,沒人知道你的存在,但你確實存在於某個角落,只是很稀薄,誰也沒有注意到你而已。關於你,沒人會給出評價,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但是,終有一天你是會成為三十幾歲的人的。三十幾歲時,你就要從默默無聞的“氣體”開始轉變為“液體”。
三十幾歲的人要拚命努力,去滿足公司、團隊、周圍人對自己的期待,在集體中尋求自己的位置。有的人成了領導,有的人做了專家,也有的人創業做起了老闆。不管成了什麼人,“液體”的你都可以向世人昭示你的存在:“我在這裡!”
進入四十幾歲,就該成為“固體”了。這時的你,任誰看上去都是那樣凜然不可侵犯。不過,雖然同為“固體”,但是有的人成了鑽石,而有的人卻只能成為馬口鐵或鐵屑。儘管每個人在他二十幾歲的時候都曾經是一塊可能成為鑽石的可雕可琢之材。
如果人到四十卻成了一塊馬口鐵或者鐵屑,實在是遺憾之極。到底是哪裡出了差錯才導致如此遺憾的結果呢?
其實問題就出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只不過沒有人注意到這一點而已。對,問題不在“固體”時代,也不在“液體”時代,而是出在那個連存在感都無法找到的“氣體”時代。
當你到了四十幾歲的時候,會成為鑽石還是會成為鐵屑呢?這一切都要靠二十幾歲的現在來決定。
“他很厲害!”“他與眾不同。”“他知道他要乾什麼呢。”——得到這樣評價的人,他們在二十幾歲還是“氣體”的時候就已經做過他們應該做的事情了。
那他們到底做了什麼呢?
簡言之,就是“自我磨礪”。不去管成敗如何,不去計較利益得失,一心只想著能不能有所學、有所體驗,除此之外什麼也不去想。
這種態度不僅能把你培養成為一名出類拔萃的優秀職員,也能造就你獨特的氣質和魅力。
你真正的對手不是你的長輩和上司,也不是你的後輩,昨天和今天的你才是你真正的對手。
明白了這一點,就立即行動起來吧,沒有時間再猶豫不決了!
希望本書中介紹給你的學習方法能夠讓你成為一顆璀璨的鑽石!

精彩書摘

第一章 二十幾歲的你,從現在開始學習吧
1.要想成功,二十幾歲時最需要的就是學習
要想抓住機遇,就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
“如果能夠回到你現在這個年齡,讓我付出多少個億我都願意。”在我二十多歲時,一家大企業的老闆曾不無感慨地這樣對我說。“如果能夠功成名就,成為有錢人,我倒是很願意和您換,求之不得呢。”當時我心裡是這樣想的,但現在,我突然就明白了那位老闆當時的心境。
松下幸之助常說:“所謂青春,其實就是一顆年輕的心。”二十幾歲,在任何人眼中都是那么年輕,僅此一點便具有好幾億的價值。二十幾歲,前途不可限量,蘊藏著種種可能。
“有朝一日我也要做老總,至少也要做到部長!”“在公司努把力,將來要開自己的公司。”新進一個公司時,你是不是也曾模模糊糊地懷有這種或大或小的野心呢?
只要埋頭做好自己的工作,這工作總有一天會把你帶向某個好的未來,運氣好的話,它還能讓你很快出人頭地。因此,二十幾歲的你現在不能坐等餡餅從天上掉下來,而應該立刻行動起來去創造機會。
要時刻做好準備,以便迎接你大顯身手的良機。機遇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均等的,但實際的情況卻是有的人能夠抓住機遇,有的人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機遇從自己面前跑掉,而有的人甚至已經錯失良機卻渾然不覺。
為什麼會有這么大的區別呢?那些錯失機遇的人全是因為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
再強調一次:機遇非常公平地來到每個人的面前,但只有那些準備充分的人才能抓住它。“我現在還沒準備好,先等等我。”如果這樣,你就會錯失第一次機會,寄希望於下一次機會。而當下一次機會到來時,如果你還是沒有準備好,那又只能放棄。
其實,能抓住機遇的人在很早的階段就抓住了,即機遇第一次來臨時就已經把它牢牢地抓在手中了,這就是成功人士與非成功人士的最大不同之處。
二十幾歲的人生充滿各種可能性,想成功就一定要學習
過去,我曾經和一些大企業的人事部長們一起主持過關於人事教育的研討會。在對許多優秀公司的晉升提拔制度做過調查之後發現:最成功的人往往是那些在二十幾歲就得到提拔的人。
同期進公司的人成百上千,而最後能進入公司董事會的人卻鳳毛麟角,而且這種比賽完全沒有復活賽之類的機會。
職員間的競爭非常冷酷無情,公司規模越大,給職員的機會就越少。二十幾歲時,每個人都充滿了可能,但那種可能是一個未知數,是否真的能解開根本無人知曉。但兩三年以後,有可能的人和沒可能的人便涇渭分明、一目了然了。“他可以走得更遠,而他就只能這樣了。”所以,“二十幾歲的人生充滿了各種可能性”常常只是意味著起點相同而已,而如何擴展這種可能性則完全依賴於個人的努力。換言之,就是視“學習”情況而定。
當然,進入公司之前的資歷不同,其後的發展也會有所不同。例如,我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就曾經不得不積累下許多經驗。因為老是與上司對立,曾經換了五次工作,有一段時間每隔三四個月就要變換一次工作。正因為這樣,我才能積累下許多寶貴的經驗。銷售、人事培訓、企劃開發、出版編輯、新項目開發、信息開發、財務管理、系統開發,我幾乎全都做過,所以我現在工作起來便能得心應手。
將我現在每月的工作分解開來,就包括:書,寫兩本單行本的,編輯三本;連載,紙媒七篇,《日經新聞》和《每日新聞》網上三篇;用十天去做本職工作——諮詢;用七天時間去企業、大學或者商業學校講課、做講演;用兩天時間主持研究會和學習會。除此之外,我每天還要應付一些採訪之類的事。我一個月能輕車熟路地完成這么多工作,全依靠二十幾歲時積累下來的寶貴經驗。
職業人通常分為兩種類型:將所有的經歷視為營養並加以利用的類型和雖有同樣經歷卻不能加以利用的類型,兩種人簡直有天壤之別。
既然已經被貶過一次,已經經歷過一次,就要把這份經歷加以充分利用。換句話說,一個人浪費他的經歷只能證明他努力不夠,因為他生活較優裕,不需要特別努力。
2.只要學習,誰都可以成為與時俱進、“包打天下的工作好手”
要做個與時俱進的人才
如今的日本,經濟已經恢復,就業率也迅猛上升。能
夠做“NEET”(notinemploymetlt,edticationortraining無業人士)或“半退休人士”的,都是因為父母有可以養家餬口的資產和工作。
但無論何時,職場上都不可能存在一個可以讓人從從容容工作的環境。
從很早以前起,日本企業就已經開始以業績來衡量員工了。“我們公司還沒有開始用業績來衡量員工呢。”你再也不能這么糊裡糊塗過日子了,有沒有開始那樣做,公司是不會大張旗鼓地宣揚的。那些業績顯著的職員受到好評、得到加級晉升,不就是用業績衡量員工的最好證明嗎?
有句古話說:“真人不露相”,意思是說越有能力的人越謙虛,但我猜想,它也許還是一種免去後顧之憂的處事技巧。但是,當今社會,是“真人”就一定要“露相”,一定要向別人充分表現自己的才能,這樣才能使企業變得更加強大,為自己帶來成功的機會。如果在現在的公司無法辦到這一點,那就跳槽。只要是“能者”是“真人”,跳槽只不過是小菜一碟。
也許有人會覺得:“現在我還看不到什麼前途,不應該從公司辭職吧。”但是,我的好幾個朋友都在今年跳槽轉行了,並且全部升職加薪,在他們擅長的方面更顯得出類拔萃。
企業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而廣納賢才,只要你是人才,企業都會敞開門戶並以優厚的條件迎接你的加盟。
有時,初入職場的年輕人還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所在的部門因業務分崩離析而導致整個部門被裁減或重組,這時,那些全身心投入到部門的工作中、除了埋頭工作之外別無所長的人就最有可能遭到解僱。如果你擁有一技之長,在其他公司依然可以發揮你的能力,但一般不會有什麼重要的職位等著你。
遇到這種情況,個人能力所能發揮的作用就非常有限,所以年輕人在擇業時一定要先看看你所選擇的事業本身能否隨著時代的發展繼續延續下去,或重新思考一下選擇現在這家公司到底是不是完全正確。
在過去一百年里排名前100位的企業,現在已經看不到一家了。“現在是名企,未來會怎樣呢?”關於這個問題,時間已經向我們說明了一切。企業的壽命一般為30年,一項事業的壽命一般為10年,這種更新的時間在今後的社會中只會提前,不會滯後。
要成為“包打天下的工作好手”
我的一個朋友被一家獵頭公司看中,介紹他去一家公司做負責組織工作的總經理,在此之前,他只不過是一家上市企業中負責行銷的經理。朋友在去那家上市企業就職之前,曾經來我這裡諮詢過該如何做。我很輕鬆地向他建議:“去上市企業做經理的機會很難得,你就把它當做一枚職業人生的勳章吧,先去乾它一屆再說。”現在他幹完了一屆,覺得經驗、能力都夠了,於是去了獵頭公司給他介紹的那家公司做總經理。
我的另外一位朋友也曾被獵頭公司看中,介紹他去一家公司做人事培訓方面的負責人。新公司是一家外資計算機公司,所以,他在前公司積累的專業能力和外語能力對他的新工作起了很大的幫助。
提到獵頭,對於二十幾歲的你來說,也許會覺得那是未來的事情,或者與自己毫無瓜葛,事實卻完全不是這樣。我剛才介紹的那兩個朋友,都是從二十幾歲就開始一直磨鍊自己的能力,都希望磨鍊出高超的工作能力,他們的磨鍊都是以成為“包打天下的工作好手”為目標。
行銷人員教育、將產品推向全國的經驗、人事培訓手段以及外語能力等,都是可以超越行業而通用的工作能力,年輕的你不妨多學幾項。
有時“真人”即使不想“露相”,但也沒辦法隱藏。當一個人不再停留在單一的工作水準上,成為真正的實力派以後,他就會超越所謂的specialist(具有特殊技能的人),而被公認為真正的“專家”。二十幾歲的你的奮鬥目標就應該是這種“包打天下的工作好手”,因為最後勝出的一定是這些“工作好手”。
之所以特意向你介紹我的這兩位朋友,並不是要求二十幾歲的你現在就要達到他們那樣的水平,而是想告訴你,你的身上蘊藏著極大的可能性,只要你將那些可能性充分發展起來,將來的成就一定會在我這兩位朋友之上。這是我觀察多年得出的結論,所以一定不會錯。
3.職場關鍵字:速度
職場上非常重視速度
有句話說“時間就是金錢(Timeismoney)”。如今已是資訊時代的最前沿,時間變得越來越有價值起來。我覺得,與其說“時問就是金錢(Timeismoney)”,還不如說“時間就是成本(Timeiscost)”更合適。
加班只能證明一個人無能,作為一個職業人,首先要培養的就是乾淨利落的辦事習慣。要想有條不紊地完成一項工作,需要先排好每部分工作的先後順序,然後按照先後順序考慮如何分配時間,內容相同的就一併先處理掉。檢查郵件一類的事一定要在上班時間之前完成,到了上班時間才啟動自己電腦的人是非常不像話的。
所謂“時間就是成本”,就是要求提升速度。 職場上的規則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斷修正你自己才是真正需要做的。因此,有時間在那裡指手畫腳、誇誇其談,還不如趕快行動起來,發現失誤及時修正,或者乾脆放棄,職場上需要的就是這樣的速度。少花時間、少花成本,工作順利則尋求更大的發展,發現失誤就及時更正,這樣才能讓你積累更多的經驗。
強調提高速度,並不意味著要求一個人迅速走向成功,而是要求你儘早發現工作中的失誤和需要改善之處,以便更快地走向成功。
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與其為眼前的小小成功而欣喜,不如多經歷一些失誤、多受一些打擊,這樣對將來會更有利。當然,失誤也有大小之分,只要不是致命的失誤,經歷過後對自己都會有百利而無一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二十幾歲時的失誤就是“交學費”。
幸運的是,對於二十幾歲的人所造成的失誤,周圍的人都會寬容理解,但如果是三十幾歲或四十幾歲的人犯下同樣的錯誤,就會被認為“作為職員很失職”,弄不好還會落個被解僱的悲慘結局。只有二十幾歲的人造成的失誤才會得到人們的諒解,所以可以這樣說,在日本企業中,二十幾歲這一代仿佛受到了《少年法》的保護。
速度重於完美
無論什麼工作都會有一個截止時間,沒有截止時間的工作便不稱其為工作,而只能是興趣和愛好。所以,當你的上司吩咐你做一項工作的時候,一定會告訴你一個截止的時間,如“在××號之前完成”。如果他(她)沒有這樣告訴你,那就是上司忘記說了,你要主動去確認。
這裡要強調一句:工作一定要趕在截止日期之前完成,哪怕是提前一天也好。與其遵守時間追求完美,不如提前迅速完成,哪怕是質量差一點也沒有關係,這一點是關鍵。因為儘快將工作提交給上司,得到上司的意見更為重要。
當上司將工作交給你時,你和上司的關係就是公司與客戶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上司是你的主顧。儘快將完成的工作交給對方,看對方對你的工作是不是滿意?如果不滿意,什麼地方需要修改?認真理解這些之後,再按照對方的意思進行調整,這才是正確的工作方法。但是,即使算上這些修改時間,也不要把工作拖到規定時間到了才交。
如果拖到規定的時間才將工作提交上去,上司即使感到不滿意,但因為沒有時間了,也只能讓你過關,有時還會親自動手修正一下。但不管怎樣,這樣做都會給上司留下這樣一個印象:“他怎么還沒有交上來?”如果提前一兩天將工作提交上去,就會得到上司的具體指示:“這裡和這裡,我有些不滿意”,然後你只要更正一下被指出來的部分就可以了。這樣做你在上司眼中的印象就會變好,給他一種“這人做事很快”的感覺。
還要強調的一點是,在做中期報告書的時候心裡就要有一種“已實際完成工作”的意識。
但是,不管是在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中還是在三十幾歲、四十幾歲的中年人中,都有許多為追求完美無缺而放慢工作速度的人。的確,工作的準確無誤至關重要,但是必須要把握好究竟應該準確無誤到什麼程度。而且工作這種事,加快速度反而會少出紕漏。
4.思考加行動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有速度的人才能在職場上出人頭地
速度是習慣養成的,非一朝一夕就能改變。速度以孩提時代的生活節奏感為基礎,所以即使長大後做了公司職員,也不會馬上出現變化。
第一次見我的人都會覺得我很懶散,而了解我的人則說我是急性子,我自己也知道自己是個急性子。比如說,沒等對方問完問題便立刻作答,吃飯和走路的速度也特別快,連以急性子出名的大阪人和我在一起時也不由地大聲提醒我“慢一點啦”。我的急性子是從小就有的習慣,所以有時想要優哉游哉一番,但就是優哉不起來,不,更準確地說是完全不可能做到。
儘管說“不可能”的時候很輕鬆,但實際上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職場上速度決定一切。觀察一下周圍你就會發現,那些能幹的人身上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動作迅速。當然,他們是先把握和判斷好了工作的先後次序之後才開始處理具體事務的,所以他們的速度才能那么迅速。總之,工作中存在著某種令人舒心的節奏,這種節奏會讓你覺得你是那么的身手敏捷。
工作中的這種節奏感來源於一個人的生活習慣。我們通常說生活習慣是他本人養成的,但如果我們追溯回去,就會發現那也許是他的父母或他的老師培養的。
不管是不是巧合,照大多數情況來看,在職場上,急性子的人更容易出人頭地。“時間就是成本(Timeiscost)”、“時間就是金錢(Timeismoney)”,這就是商業社會的價值觀。跟那些慢慢調查客戶諮詢意見之後再作回答的人相比,四處奔走並時刻牢記快速反應(quickresponse)的人要更勝一籌。
同一天進入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新職員,由於速度上的差異,實際上已經讓他們在一開始就拉開了一兩步的距離。
在我做職員時,每年都會注意觀察幾個新職員。我非常清楚,“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想法其實是一種錯覺,一開始他們之中就有跑在最前邊的,也有被人拉下了一大圈的。如果跑在後面的人能及早發現這些距離,還可以糾正過來,但很多人都注意不到這一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