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緣:幸福箴言》

《結緣:幸福箴言》

人是依靠因緣而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的力量是單薄的,應該多多廣結善緣,因緣愈多,成就愈大。有時一句好話、一件善事、一個微笑,都能給我們的人生廣結善緣,成就大好功德。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馮驥才、閻崇年、于丹、李焯芬、張德芬等聯袂推薦!叢書全球銷量逾二百多萬冊;歷時四年寫就,句句有味,字字禪機;用聽得明、做得到的方法,讓您得到幸福、自在、平安、善美!《迷悟之間》是星雲大師在《人間福報》上連載的極富感染力的小品文。這一千餘篇美文為大師歷時四年寫就,囊括了人生、社會、職場、生活、勵志、修身、成功、智慧、讀書、信仰、做人、處世等方面的內容。《迷悟之間》清新質樸、別具一格、直指人心,對佛法的解說突破刻板的傳統,極富創意。是難得的勵志經典,也是台灣的金牌暢銷書,全球銷量已逾二百多萬冊。語云: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總有些許“迷惑”與“不悟”的牽扯與羈絆。作為高僧大德、一代宗師,星雲大師寥寥數語,即可點破世俗的種種迷惑。將“迷”的酸澀狹隘經過一些自我的省思,轉化成“悟”的豁然大器,從而感悟到人生的真諦。

內容簡介

每個人都不能輕易放棄任何結緣的機會。結緣,使我們的人生更寬闊,前途更平坦。積德結緣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根源。

作者簡介

星雲大師,江蘇江都人,一九二七年生,十二歲於南京禮志開上人出家。一九五七年創辦佛教文化服務處,後改為佛光出版社。一九六七年創建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星雲大師著作等身,撰有《迷悟之間》、《釋迦牟尼佛傳》、《星雲大師講演集》、《佛教叢書》、《佛光教科書》、《往事百語》、《佛光祈願文》、《當代人心思潮》、《人間佛教系列》、《人間佛教語錄》等,並翻譯成英、日、德、法、西、韓、泰、葡等十餘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大師教化宏廣,計有來自世界各地之出家弟子千餘人,全球信眾達百萬之多;一九九一年成立國際佛光會,被推為世界總會會長。大師除屢獲殊榮外,國際上亦德風遠播,略則舉大如:一九七八年榮膺美國東方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一九九五年獲全印度佛教大會頒發佛寶獎;二〇〇六年獲香港鳳凰衛視頒贈“安定身心獎”;世界華文作家協會頒“終身成就獎”;美國共和黨亞裔總部代表布希總統頒贈“傑出成就獎”;二〇一〇年獲“中華文化人物”終身成就稱號。

媒體評論

數年前,台灣的《人間福報》邀我每天在第一版寫一篇論說,講家庭、人生、社會;我以近四年的時間寫了《迷悟之間》,後來成為台灣的暢銷書。因為人生“迷”與“悟”是一個很重要的分別,我希望這套書能使廣大的讀者家庭更加和諧、更加了解社會、對自己更明白。——星雲大師趙朴初先生曾說:當初佛陀未能完成的事,星雲大師都完成了。做大事需要大智慧;《迷悟之間》與我們分享的,正是這種現代人最需要的大智慧。——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焯芬教授星雲大師是佛教作家。他的散文隨筆集《迷悟之間》叢書等廣受讀者歡迎。他是慈善家。他是海峽兩岸“宗教統一”的重要推手。他是佛教改革家…… ——選自《南方人物周刊》萬靜波《人間星雲 台灣奇蹟》一文從古至今,不管是中國還是外國,我們很少見到一個宗教團體在短短三十年間,能夠有這樣一個全方位的成長。立下如星雲大師那樣恆久不變的大願、大力、大慈悲,並一直貫徹到底。——《中國時報》“五百年必有王者興”,……五百年前是馬丁路德,現在是星雲大師。——著名史學家唐德剛教授星雲大師智慧圓滿,悲心無量,深入文字般若,以淺近語言探究深奧佛理,普及佛法於社會大眾之中。——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賴品超教授淵深的人生智慧,超越的沉著遠見,高尚的文辭風采,這些都可在大師的文章中尋得。——台灣香海文化執行長蔡孟樺《迷悟之間》可說是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跨時代的代表性巨作。它以“勵志小品文”格式刊行,風格清新,樸質中帶有深遠哲理。——台灣佛光山叢林學院劉豫嬌星雲大師一生所倡導的人間佛教,消除了寺廟佛教和人間煙火之間的鴻溝。這無疑讓佛教這一流傳了2500年的古老宗教,在我們現代的信息社會顯示出了新的活力和意義。——選自鳳凰衛視《文化大觀園》星雲大師所弘揚實踐的人間佛教儼然是佛教的代名詞,不但走入人間,而且走入人心。——著名作家柏楊

精彩書摘

這個寓言所指的,正是我們現代人的寫照。我們每天只知道追求外在的感官之娛,只重資用,卻不重心靈的提升、美化,難怪有人說,現代的年輕人愈來愈庸俗,愈來愈膚淺。有一個富翁,娶了四個太太。平時最愛護年輕貌美的四太太,總是給她穿好的、吃好的;三太太仗著還有一點姿色,平時也頗受富翁照顧;二太太每日忙於操持家計,無所謂愛與不愛;最不受富翁喜愛的是元配糟糠之妻。有一天,富翁得了絕症,垂死之際要求四太太陪著同死。四太太一口拒絕,認為生前恩愛固然好,死後相隨有何義!於是改找三太太,結果驚慌失措的三太太說:我還年輕,你死了,我可以改嫁。二太太則以家務無人操持為由,只同意送富翁上荒郊野外的山頭。令富翁訝異的是,平時最不受富翁照顧的元配,竟然心甘情願地答應願意殉葬。這個譬喻里的老四,指的是我們的身體;老三,就是我們的財富;老二,是我們的親朋好友;元配,正是我們的心。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業”就是我們的“心”識,它帶著我們在五趣六道里輪迴,正是“披毛帶角因為它;成佛作祖也由它”。心,與我們的關係如此密切而重要,我們怎能不去關心它、美化它呢?所以,我們任美容之餘,更要美心。能夠擁有一顆美的心,才是真正的“美人、善人、賢人、聖人’;能夠擁有一顆美的心,才能“人天有份,惡道除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