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決定成敗(2)》

《細節決定成敗(2)》

展現在讀者面前的這本《細節決定成敗Ⅱ》,試圖對細節問題做更深入的探討,從而為精細化管理的實踐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應當說,這本著作還不是很成熟,尤其是操作部分,所以在“如何做好細節”這一部分,我沒有按照細節理論要求的系統來展開論述。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我是一名醫務工作者,從醫三十年,曾讀過無數本書,然而我覺得《細節決定成敗》一書是不可多得的精品,相信該書將會讓國民的總體素質上一個新台階。
——湖南株洲武警門診 黃勇
把細節進行到底,推動中國社會進入精細化時代。

內容簡介

但管理是一個過程,是一個“以持續求精進”的過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而且就目前中國企業的管理水平看來,要一下子做好細節也是不現實的,這需要一個過程。所以,我願意把這種階段性的研究成果當做鋪路石,呈現給大家,使大家能藉以前進,並把大家對管理的期望帶向遠方。

作者簡介

汪中求,清華大學國際工程項目管理、研究院特聘教授、國資委商務職業資格認證、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商業評論》編委、北京汪中求細節管理諮詢、有限公司首席諮詢師、北京博士德管理顧問有限、公司首席管理顧問,江西九江人,1992年進入商界,先後就職於香港恆雅、清華同方、泰豪科技等知名企業,從業務員做起,歷任區域經理、分公司經理、企劃部經理、行銷總監、總經理等職,積累了豐富的企業行銷和管理的實戰經驗。
2003年8月,出版《行銷人的自我行銷》一書,對自己豐富的行銷實踐經驗作了總結,提出了“簡單的招式練到極致就是絕招”、“做人優先於做事”、“人生最難掌握的規則是度,度源於素養”等人生格言,並給出了“閱曆書寫簡歷”、“做好行銷功課”、“製作行銷工具”等實用性的操作方法,使該書的影響遠遠超出行銷界。
2004年1月,出版《細節決定成敗》一書,提出“精細化管理時代一細節決定成敗”的理念,開啟了中國精細化管理的新時代,並創造了管理類暢銷書的奇蹟。
2005年6月,領軍推出《精細化管理》系列圖書,著力推進中國的精細化管理事業,並率領團隊從事精細化管理的培訓、諮詢和實踐,先後為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葛洲壩集團、中國工商銀行、平安保險、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貴州省委、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國防大學等400多家知名企業、政府機關、大學提供過培訓和諮詢服務。2004、2005、2006年先後獲得“中國十大優秀管理培訓師”、“傑出管理專家”、“亞洲十大培訓師”等稱號。
這本《細節決定成敗Ⅱ》在第一本書的基礎上,對“什麼是細節、細節的實質、細節的功用、我們為什麼做不好細節以及如何做好細節”等理論和實踐作了進一步的探討,提供了一些培養員工細節意識的訓練方法,以及實用的細節管理工具和方法。

目錄

第一章小細節,大話題
一、觀念的革命——細節成為流行元素
二、老議題,新熱點——細節不是新發現
三、見一葉落而知天下之秋——細節的預測功能
四、帝國亡於鐵釘——細節的放大效應
問答錄:對話汪中求
第二章為什麼做不好細節
一、責任感的普遍缺位
二、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
三、社會浮躁心態的影響
四、國民素質和職業化訓練程度不高
五、重大輕小、重概括輕數據的傳統文化的影響
問答錄:對話汪中求
第三章如何做好細節
一、簡單不等於容易——企業細節管理的實踐
二、管理是嚴肅的愛——規則勝於一切
三、布置不等於完成——承上啟下重在中層
四、知道不如做到——細節習慣的訓練
問答錄:對話汪中求
第四章政府管理在細節
一、調研重細節決策靠數據
二、建立和諧社會政府管理疏導優先
三、時代需要寬容精神讓社會的空氣濕潤一些
四、落實要到位關鍵看結果
問答錄:對話汪中求
第五章關於細節的“細節”
一、“戰略決定成敗
二、“大丈夫不拘小節”
三、“事無巨細,事必躬親”
四、細節與效率
五、細節與創新
問答錄:對話汪中求
提示
一、給秘密的20條提示
二、給女兒待人接物的36條建議
三、危機公關的7個關鍵細節
後記

前言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豪言壯語,曾讓我們充滿信心地對待所面臨的一切困難,但就管理問題而言,我要說:“天下無易事,需要細心人。”
世人在行事中,大抵受兩種情形之累:一種是畏而難之,故不敢做;一種是輕而易之,故不屑做。所以,渴望成功者多,而結緣成功者少。所有偉大的戰略家最先承認的一個事實是“飯要一口一口地吃”,任何了不起的英雄最後承認的一個事實是“一己之身是渺小而可憐的”。其實,難與易是事物的一體兩面,故老子說“難易相成”,並強調要“圖難於其易”。但在當今心浮氣躁的時代,我更要強調“天下無易事”,這樣更符合老子所說的“難之,故終無難”的思想。因為人們把小事看得太容易了,看作細枝末節,所以就輕而視之,不屑於做,或者做也是淺嘗輒止,不願意把事情做細、做透,結果難免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見現象,不見本質;只見孤立的事物,不見內在的聯繫。這種錯誤的思想導致了我們只能夠在膚淺的層面及粗糙的水平上,不斷地重複,而不是通過細緻而韌性的努力,不斷地提高。我強調重視細節的用意,就在於此。
《細節決定成敗》出版後,其受關注和歡迎的程度遠遠超乎我的想像。難道,古今中外早已知道的“細節”,真的讓今天的中國人那么著迷嗎?我想細節背後一定隱藏著更為深刻的內涵。正是基於這樣的想法,我對細節進行了更為深人的研究,對什麼是細節、細節何以決定成敗以及如何做好細節等問題作了探討,力圖揭示細節背後所隱藏的秘密。展現在讀者面前的這本書就是我對細節問題的最新認識和研究成果。
我想,關注和重視細節的人們,有理由為自己感到高興。因為,細節真的不是“細枝末節”,而是用心,是一種認真的態度和科學的精神。只要用心,我們就會看到細節,看到細節背後事物的內在聯繫,就能夠做好細節。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做細有限度,而用心無止境。
事情是否做細是有標準的,而標準不是隨意定的,要根據市場的需求以及自身的能力來確定,故做細是有限度的,要把細節納人整個管理系統中來思考它的度。而用心則不可止於細節,要看到細節背後的東西,看到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從而把握事物的實質和發展的基本規律。所以,中國古人在“見小日明”的基礎上,又提出了“明者,察於未象,視於無形”的要求。
遵循細節的規律,我認為做好細節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即:
以系統作保證:
以標準謀細化;
以數字達精確;
以專業臻卓越:
以持續求精進。
但本書並未按這個系統來展開,只是根據我本人的實踐經驗,談了做好細節的一些方法。要側重於實際操作性,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言:“從感觸而發為行動,從行動而有心得,積心得而為主見,從主見更有行動……如是輾轉增上,循環累進而不已。”而按照該理論的系統操作部分,我將在《精細化管理》系列圖書中陸續向大家介紹。
從《細節決定成敗》開始,我就致力於推進中國精細化管理事業,一方面進行精細化管理方面的培訓講座及顧問諮詢,一方面在諮詢、實踐的基礎上繼續研究,並陸續推出《精細化管理》系列圖書。我希望能夠藉此實實在在地提升中國企業的管理水平,更希望有一天,我們的管理者能夠不屑地對我說:“汪中求,你別再噦唆了!我們精細化管理的水平,已遠遠超過你所期望的程度了!”
汪中求
2007年4月1日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我們說“細中見精”,在生活的層面上,細節代表了一種品質。沒有細節,就沒有品質。雖然不能絕對地說人們對細節重視的程度完全與社會生活水平高低成正比,“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出自《論語·鄉黨》。厭:滿足;膾:細切的肉。糧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形容食物要精製細做。但人們對細節的關注,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到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試想,如果連生存的最基本的條件都得不到滿足,何敢奢望“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那份生活的精緻!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人類需求層次論”。馬斯洛認為,飢有所食,居有所安,是人與生俱來的基本生活需求,人們在情感上也向1943年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他的《人的動機理論》一書中首次提出了人類的需求層次理論。往安全、愛和自尊,但在人類金字塔式的需求結構中,這些需求只是底層的願望。他指出:“在沒有麵包的地方,人類確實只要有麵包就可以活下去。但是假如已經有了充足的麵包,而且肚子也長期填得飽,那么,人類的欲望又會發生什麼變化呢?”“其他(高層次的)需求立刻浮現了……當這些需求也得到滿足時,新的(更高層次的)需求又出現了,以此類推。”因此,美國心理學家安吉爾很深刻地說:“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是教你掙得麵包,而是使每一口麵包都香甜。”當然,麵包都沒有,不會先考慮甜還是不甜。
需求一旦被滿足,它就不再是人類行為背後的主要驅動力。利他主義之所以會存在,是因為這個人的基本需求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並因而發展出健全的人格。享受人生,並且幫助別人享受人生。經濟學家茅于軾在80歲高齡時得出如下人生結論:“享受人生,是一生一世的快樂總量的極大化。懂得幫助別人快樂,我們就有了一個創造快樂的環境,大家都比較容易實現快樂總量極大化的目標。碰到難於決策的事情,想一想怎么能使自己快樂,也使別人快樂,答案就有了。”講得真好,但仍然是在自己不至於溫飽不濟的情況下說的,活著是人的第一需要,也是第一快樂。馬斯洛的人類需求層次論解釋了為什麼細節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得到重視的物質原因:當生活水平還處於生存層面上的時候,人們只滿足於有,無能力要求精。長期以來,我們的生活水平比較低,因而對很多事物的要求標準也較低。貧窮是我上的第一所大學。我的家鄉在鄱陽湖邊,叫湖口,我心中把它叫做“餬口”。我16歲之前,很難吃上一頓飽飯。1979年高中畢業回鄉務農,每天早上兩趟往返於四公里外的鄉政府(當時還叫“公社”)挑化肥,挑回160公斤化肥所掙的是六分四厘錢,冬瓜三分錢一斤,只能買兩斤多一點。在這種極其貧窮的情況下,我對麵包(準確地說是米飯)有著更深刻的體會。
少年時代的我從來沒想過每天吃什麼菜,有飯吃、能填飽肚子就是我最強烈的願望了。當時,我家和大多數家庭一樣一日三餐稀飯居多,而稀飯里也多拌有青菜、紅薯、南瓜、蘿蔔之類。直到高中畢業,我回鄉務農,學會了用拖拉機耕地,用柴油機抽水(算是技術工種),在兄弟生產隊支援吃派飯時(即安排到農戶家作客),農戶在青菜里多放了幾滴油,加了個水蒸蛋,那已經是皇帝般的日子了。
有一天,由於通宵脫麥,我因疲倦半夜睡著了,而全村的社員夜裡收工後都飽飽地吃了一餐油水很足的麵條。醒來後,我為此哭了一場。不料,次日多數社員都鬧肚子,原來煮麵條的老人錯把塗刷木頭的桐油當炒菜的菜油了。使得16歲的我幸災樂禍了好一陣。沒有解決溫飽問題,談細節,談精緻,就是一種奢望。人們常說,飢餓是治療厭食的良藥。直到今日,我從未見過上了餐桌而我不吃的食物,經過那個年代的人很難理解厭食症一類的現代疾病。因此,在回答我女兒“父女兩人為什麼消費觀念差異極大”的問題時,我的答案是“你的父親比我的父親強,我的父親不能保證我有一個溫飽的童年,而你的父親給了你一個衣食無憂的童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