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這樣一部關乎著愛情、如何尋找到人生價值以及與情感之旅有關的浪漫喜劇里,走出來的是一位站在神學的巔峰的精神導師阿倫·菲伯(傑夫·丹尼爾斯飾),他留給大多數人的印象是一個完全將自己隱遁起來、拒絕與任何交流的厭世之人……不僅如此,阿倫還是暢銷小說《上帝與我》的作者--那是一本對精神學重新定義的文學至寶,不僅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的價值觀,還在全世界範圍內被翻譯成了超過100種語言的版本,已然形成了一種文化現象。
在這本非常受歡迎的小說20周年紀念日的前夕,仍然有無以計數的讀者和崇拜者拚命地追隨在阿倫的身後,他們都期望他能夠幫助自己解決一些精神層面上的困惑,找到他們提出的各種各樣生活上的難題的答案,殊不知阿倫最希望的就是過上一種不被任何人打擾的清靜生活,他因為痛苦而倍感寂寞。
然而,當阿倫發現自己的生命與一個名叫伊莉莎白(勞拉·格拉漢姆飾)的單身媽媽有了交集之後,整個世界也隨之混亂、顛覆起來,因為他意外地意識到,對於自己一直尋找、需求的一切,伊莉莎白能夠為他提供的是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除此之外,阿倫還與年輕的酒鬼書商克里斯(盧·泰勒·普奇飾)之間發展出了一段不甚可靠的友情,克里斯也在傾其所有地尋找所謂的生命的價值,幾乎耗盡了他所有的心力……伊莉莎白與克里斯就和其他人一樣,都希望可以從阿倫那裡得到困擾了他們許久的真相,可事實上,他卻是一點頭緒都沒有。
花絮
渾渾噩噩地過日子你是否也曾被賦予過某種強大的信任,可是你卻感覺自己不配擁有這一切?你曾經有過一心想要尋找答案,卻連問題是什麼都不知道嗎?這就是阿倫·菲伯正在面對的局面和擺脫不掉的困境--他是傑夫·丹尼爾斯(Jeff Daniels)在最新的電影作品《精神導師之夢》中所飾演的角色,裡面講述的那個故事,充滿了趣味性、智慧和犀利、尖刻的諷刺,與此同時,還夾雜著誠摯的情感和真實的感動,影片的編劇兼導演約翰·辛德曼(John Hindman)說:“《精神導師之夢》是我脫離開電視製作人的身份,第一次涉足電影界的處女作。我特意賦予男主角阿倫一種非常糟糕的情緒和現狀,其實他只不過是一個太少出門的‘宅男’而已,因為過多面對一個人的世界,已經失去了在別人面前偽裝自己的能力。他完全沒有了繼續生活下去的衝動和激情,說著一些不著邊際的場面話,拒絕和任何人做心靈方面的交流……他需要面對的挑戰就是學會在與別人面對面時提高敏感度,利用情緒上的波動來達成交流的目的。”
其實早在傑夫·丹尼爾斯10歲的時候,他就一直夢想著有一天自己也能拍攝一部電影,丹尼爾斯說:“我的願望就是自己真的能夠寫出一個足夠好的故事,然後有人願意出錢將它拍成電影,還力邀讓我來給這部影片做導演……雖然以一名編劇的身份參加過大大小小很多次電影公司召開的會議,可是我卻悲哀地發現,那裡沒有我想要的東西。所以我乾脆坐下來決定自己創作一個故事,然後將它製作成我願意看到的那類電影,於是,就有了這部名叫《精神導師之夢》且非常個人化的作品。”
很多電影人的處女作都是從自己真實的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寶貴經驗,傑夫·丹尼爾斯自然也不會例外,他繼續說:“影片中的很多主題都來源於我自己曾有過的經歷,比如說父親和兒子之間的關係、保護欲太強的雙親、酗酒問題等等……而我在《精神導師之夢》中所展示出則是新時代需要面對的心理問題和浪漫的愛情,心懷的是對挖苦諷刺的文風最為深刻的敬重。我幾乎將我生活中的每一個片斷都注入到了故事當中,即使裡面沒有什麼是真實發生過的--也許這種修飾和措辭聽起來很矛盾,但我相信如果看過了影片,人們就會了解我為什麼做出這樣的結論了。可能是我在這個行業中本來就沒什麼名氣吧,所以劇本在最初的一段時間裡可以說是乏人問津的,直到製片人凱文·J·邁塞克(Kevin J。 Messick)看過了之後,隨即點頭同意加入影片的製作行列,一切才開始朝著一個近似於不可思議的方向轉變,雖然這中間也遇到了不少障礙和問題,可是幾乎已經是在朝著我所能想到的最理想的結果發展了。憑藉著自己在‘單人喜劇’領域裡多年的工作經驗,我學會了一件事,那就是永遠不要以一種開玩笑的方式去講述一個故事,而是把幽默當成一種輔助手段。我最喜歡的那類電影作品,都是關注一些擁有著偉大的幽默感卻也帶有缺陷的人物的,他們無一例外都在遭受著道德危機,我希望這部影片能夠將焦點放在相同的層面上。”
約翰·辛德曼還表示,你可以從《精神導師之夢》中的每一個角色身上,找到他的影子,辛德曼說:“可以想像得到,影片裡每一個人物說話的語調和方式都很像我,因為這個故事就是我寫的……勞拉·格拉漢姆(Lauren Graham)飾演的的是單身媽媽伊莉莎白,這個角色的創作靈感來源於我的姐姐--當然,她本人要比影片中所展示出來的好很多,至少沒有那么顯而易見的性格缺陷。至於阿倫,我則從我的父親身上摘取了許多非常有特色的人物性格,他屬於那種擁有著無與倫比的洞察力的人,能夠清楚地意識到每一個人的困難,然後伸出援手,只除了他自己。”
阿倫在影片中所面對的現狀,有點像是“交流困難症”,他因為沒辦法和別人建立很好的聯繫,只好過上了越來越隱遁的生活,約翰·辛德曼解釋道:“一直以來,我都非常喜歡那種人們因為了解彼此而獲得更好的生活的故事,當我們將自己的生活片斷從記憶中提取出來的時候,自然希望這裡面所隱藏的都是一些美好的東西……在我看來,那種感覺很像是影片中阿倫與小男孩亞歷克斯之間建立的聯繫--他的扮演者是馬克斯·安蒂塞爾(Max Antisell),這孩子絕對是一個讓人驚訝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為這個角色挑選合適的小演員的過程中,看到了一大堆被電影工業的商業化徹底毀掉和寵壞的童星,能夠找到像安蒂塞爾這么純淨的孩子真的是我們的幸運,你會從他身上找到的是極強的方向感,同時,並沒有掩蓋他身上典型的孩子特色。”
建立一個合理有效的故事環境完全可以預見的是,傑夫·丹尼爾斯幾乎將全身心都浸透在了阿倫這個角色里,編劇兼導演約翰·辛德曼表示:“丹尼爾斯為這部影片所帶來的影響力是顯而易見的,當他讀完劇本之後,幾乎是第一時間給我打來了電話。在我們談話的過程中,他在劇本里做了大量的注釋,將每一個細節部分都標註的清清楚楚,同時還有效地突出了故事的主題。如果他在說一句話時稍做了一下停頓,就證明我的劇本里這一部分有一個逗號……他為影片所帶來的色彩和深度,全部直接來源於他飾演的那個角色,我需要的就是像他這樣的演員,一個充滿智慧、脆弱敏感、兼具了趣味性和浪漫氣息的男主角。”
對於女主角伊莉莎白來說,勞拉·格拉漢姆同樣也是一個堪稱完美的選擇,而她在影片裡的身份,則是一位脊椎指壓治療師,傑夫·丹尼爾斯承認道:“其實格拉漢姆是我們為這個角色會見過的惟一一位女演員,我想大家看過她在影片中的表現,就會知道為什麼我們要認定她是適合這個角色的最佳人選了。對於這部影片來說,我們需要的是一個介於40和50歲之間、語速很快的人,不要那種美艷的女孩,而是一位成熟的女性,有點像狩獵女神黛安娜,身上沒有一點點做假的成分在其中……而我之所以選擇讓伊莉莎白與阿倫相遇在脊椎指壓治療的前提下,是想製造一個讓三個主要角色相遇的似是而非的環境。而這個我不太熟悉的行當,也就成了我在創作劇本的過程中所遇到的最大的障礙,雖然我也有考慮過其他不同的方案,但看起來沒有一個行得通。我還記得那是一天早上,我正在給我的媽媽打電話,突然之間,我感到背上一陣刺痛,於是忍不住在電話里和媽媽抱怨,‘我的背又痛了。’放下電話之後,我被這個突然而至的想法深深地吸引住了--如果伊莉莎白是一位脊椎指壓治療師,那樣的話就再好不過了。”
自從看過了盧·泰勒·普奇(Lou Taylor Pucci)主演的《吮拇指的人》(Thumbsucker)之後,傑夫·丹尼爾斯就一直對這個小伙子念念不忘,如今終於一償所願,在自己的處女作里找到了和他合作的機會,丹尼爾斯說:“普奇還因為在這部影片當中的出色演技,而贏得了2005年聖丹斯電影節的評審團特別獎,要知道這個獎項並不是每年都有的,隨即在威尼斯電影節上,他也表現出了自己具有號召力的一面。我們差不多已經和普奇就這部影片商談了超過一年的時間,他也確實非常喜歡這個角色,但因為各種各樣不可調和的原因,合作的意向始終沒有一個好的結果--如果這個我所喜愛的演員最終無法加盟進來,那將造成多么大的遺憾啊?最後就演變成了我們苦苦地哀求他,‘求你了,你能出演這個角色嗎?我們都希望你能接受。’那個時候普奇還在新澤西,他本來打算和女朋友共同去度假的,但是當他在我的要求下來到費城之後,就一直沒有離開……普奇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合作夥伴,我們從他身上看到的是驚人的成長。”
為了製造出一種真實可信的故事環境,傑夫·丹尼爾斯特別閱讀了幾本與精神學有關的小說,而在他看來,那本由阿倫所著的虛構的小說《上帝與我》,其靈感則來源於融合了幾代信徒的一種文化現象,丹尼爾斯說:“可能我實在是沒有這方面的天賦,所以一直沒辦法像書中講的那樣,碰觸到自己的內在與靈魂……但是,我在創造這個故事的時候,確實需要一本小說,藉由它來提出問題並找到答案。我們所有人都會對生命不斷地產生某種質疑,其中最大的一個就是,我們要如何理解那個一直保持著沉默的‘造物主’?我之所以想要製作《精神導師之夢》,靈感則來自於一本名叫《奇蹟課程》 (A Course in Miracles)的書,裡面充滿了所有讓人感到驚奇的內容,而這其中最大的諷刺自然是它的作者海倫·舒克曼(Helen Schucman)了,因為她竟然是一位無神論者。其實阿倫這個角色最大的特點就是一直在迴避問題的實質:怎么真的會有人在創作了一本與神學有關的書之後,自己卻變得不再相信神的存在呢?以阿倫為例,像他這樣一個脾氣乖戾的人,又如何去平復別人的紛亂呢?這部影片深入研究的是生活中那些不可避免的矛盾,不管我們是什麼樣的人,處在一種什麼樣的社會地位上,都需要面對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