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草為城》

小撮著很不滿,威嚴地咳了一聲,說:“人都要到了,你心思還沒有收回來。 ”王:從完整意義上說,這是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省里自然也是高興的,因為我是第一個獲這個獎的浙江作家。

築草為城 特色及評論

“茶人三部曲”之一。王旭峰,女,1955年生於浙江平湖,祖籍江蘇徐州,1982年杭州大學歷史系畢業,曾在中國茶葉博物館工作,現為浙江省作家協會浙江文學院副院長,一級作家,浙江省政協委員,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理事。

築草為城 內容簡介

片斷:
第一章
燕子銜將春色去,紗窗幾陣黃梅雨。
昨夜一場大雨,今日陽光明媚,但翁家山老革命、老貧農小撮著的孫女翁采茶依舊坐在視窗傷感。天光從窗外射人,打在她的不抹油也發光的劉海上,她的眼睛經過三代人的最佳化組合,已經不再那么鼓暴,凝視春天時雖然依舊殘留著曾祖父的些許呆滯,但憨厚的嘴角一咧,結實的白牙一露,她自己就從祖先的外殼中徹底彈出,她就會像窗外蓬勃的一團新茶,四處飛濺活力。況且她既不是剛暴出來的米粒般的新芽,也不是綠枝成陰的老葉,她就是那種清明前後一芽一葉狀如雀舌的優質龍井,聞一聞,噴噴香
小撮著在堂前一角的門背後,忙著藏茶前的事情,手裡捧著石灰袋,一邊怨她:“發什麼呆?也不曉得幫我一把。”
採茶把手襯在方方的額下,很不敬地說:“你自己曉得!”
小撮著把口大肚小的龍井壇一推,生氣地盯著孫女,這時候祖孫兩個的表情便因為血緣關係而奇異地相像。採茶是在他身邊一手拉扯大的,最近剛剛到了城裡湖濱路招待所燒鍋爐沖開水,戶口還在鄉下呢,就開始人五人六了。小撮著很不滿,威嚴地咳了一聲,說:“人都要到了,你心思還沒有收回來。”
“還說他們怎么好,也不看看現在幾點鐘!”孫女回過頭來,看一眼八仙桌上的自鳴鐘。土改後杭家送給小撮著的這口台鐘,此時已經中午十二點,但杭家人說好十點就要到的。小撮著懊惱地看看一桌冷盤,又盯著孫女,他越來越說不過她了,雖然他也知道,今天是相親,杭家不該遲到。
“給你留點時間還不好?來裝石灰袋!”小撮著想不出用什麼話來解釋杭家的這一重大失誤,只好轉移話題。採茶懶洋洋地走到爺爺的身邊,開始幫著幹活。
活兒並不多,一隻龍井壇,高不過半米,胖著肚子,貯十三斤的茶,還得夾四斤生石灰。小撮著家多年都沒有那么些茶了,自家自留地里能采幾斤?今年招招刮刮,收了五六斤,還不敢讓隊里發現。國家規定得嚴,郵寄不得超過一斤,送人不得超過兩斤,每個人只能留下私茶半斤到一斤。小撮著雖是老革命,卻是脫了黨的;雖是老貧農,卻是和城裡資本家牽絲攀藤的。所以他躲在門背後,不想讓隊里發現他的能裝十三斤茶的龍井壇──他千方百計弄來的茶,也只能裝滿一半,但左鄰右舍連這半壇都裝不滿呢,有些乾脆把茶壇都扔到屋外院角里去了。你想,茶都沒有,還要什麼茶壇?
小撮著的這隻茶壇,就是從院後撿回來的,所以要好好地烘壇。這活兒小撮著在忘憂茶莊做了幾十年。“解甲歸田”後,給隊里幹活,大鍋飯,手藝粗了。今日便技癢,下了一番心思,要把它給重新“細”回來。

築草為城 作者介紹

作者訪談:
王旭烽:獲茅盾文學獎,浙江她是第一人
――《茶人三部曲》作者王旭烽採訪實錄
以中國現代文學巨匠茅盾先生的名字命名的當代中國文壇最高獎項之一――長篇小說“茅盾文學獎”,自設立以來,已頒獎四次、評獎五屆。在王旭烽之前,還沒有一位茅公的故鄉人浙江作家獲此殊榮。王旭烽開創了一個先例。十一月十日,第五屆茅盾文學獎將在茅公的家鄉――浙江省桐鄉縣頒發,10月31日,本欄記者在浙江溫州採訪了王旭烽。記者見到的即將去領獎的女作家,一臉寧靜。
1、“我是在女犯監牢里聽到獲獎訊息的。”
記者問:獲獎的結果正式公布前,你是否聽到了什麼訊息?
王旭烽答:一點沒有。我是在女牢犯的監房裡聽到這個訊息的。
記者:怎么回事?
王:浙江省作家協會從前年起,每年秋天都要組織一次作家去體驗生活,1998年搞的是“當兵三日”,願意去的作家們報名,有80多人,組成了一個“作家連”,到“硬骨頭6連”所在營去當兵,摸爬滾打,體驗生活。去年搞的是“��民三日”,住到��族山民家裡,我還取了一個��族人的名字,好像叫藍旭;今年搞的叫“警官三日”,我們七十多號作家,都穿上了警服,警銜是一級警員,到一所監獄裡去做犯人們的工作――事後浙江省司法廳高興得不得了,說我們現在擁有了一支70多人的作家幹警隊伍,而且還有了一位獲大獎的作家警察,當然這是後話――我是在和十幾位女犯討論她們在監獄裡辦獄報的話題。這十幾名女犯,都是重犯,有判死緩的,有判無期的,但她們都有文化,有文學修養,所以監獄把她們集中起來辦報紙。當時我對一位女犯講頭版新聞怎么做。會議室里擠滿了人,有“作家警察”,有真正的警察,還有犯人們,滿滿一個會議室。這時來了一位我們省作協的幹部,對我說,剛剛接到了中國作家協會的通知,你的《茶人三部曲》獲得了茅盾文學獎。這時,那些女犯人都站了起來,向我鼓掌表示祝賀。她們都知道茅盾文學獎。我想,在這樣一種特殊的場合得知自己獲獎,除了我,恐怕再沒有第二人吧。
記者:你是不是想到過,自己會獲這個獎?
王:沒有思想準備。因為我知道我的小說在入圍作品名單中,是比較靠後的。而且我沒有去做任何的“活動”,也正是這一點使我心底坦然。
2、“這部長篇我寫了10年。”
記者:你怎樣評價你的這部長篇呢?”
王:從完整意義上說,這是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從1990年起,寫了10年。(因為三部曲中的第三部《築草為城》今年剛剛出版,所以茅盾文學獎授與的是《茶人三部曲(一)(二)》)我認為“茶人”、“茶學”是令人尊敬的。
3、“知道獲獎後,我很平靜。”
記者:是不是準備慶祝一下?
王:沒有。浙江這個地方,大家都比較平和,散淡。省里自然也是高興的,因為我是第一個獲這個獎的浙江作家。但我依然是天天上班,乾工作,一天假也沒有請。也沒有人請我吃飯,我也沒請別人吃飯,一直在忙,看稿子,準備這次來溫州的研討活動。
在文學院裡,我具體在落實我們省作協的一個“現實主義精品工程”,天天都是找人、打電話,聯繫出版社、談稿子這類的事情。天天要上班。
4、“下一步,要給《中國作家》投稿了。”
記者:你的下一步打算?
王:我一直很關注《中國作家》,你們刊物這兩年辦的很有聲勢和特色。你們的編輯趙虹也一直在和我聯繫,約稿,但同時她又提出要求。我有一部長篇小說,提綱寫好兩年了,但遲遲沒敢動筆。原先想的題目是《市長與陰謀》,後來又叫《書生市長》。我還在思考。想好了,就會寫出來,然後向你們刊物投稿。”
記者:那好,我們也不急,你什麼時候寫好了,我們什麼時候拜讀。(志廣)附:王旭烽簡況
王旭烽,女,1955年生。祖籍徐州,從小在杭州一帶長大。富春江畔是少年時的家園。她少年時代居住的地方是現代文學家郁達夫的故鄉,師長、鄰里、夥伴中就不乏郁達夫的親人,所以,“說到文學的薰陶,對我就不僅僅是從書本里獲得的,空氣中呼吸著、皮膚上感受著的,都是郁達夫和文學的氣息……”從中學開始,遷至杭州。浙江大學歷史系畢業。畢業後參加籌建中國茶文化博物館,後調至浙江省作家協會,現為浙江省文學院副院長,一級作家。
喜歡音樂,喜歡話劇。上大學時曾自編自演舞台劇《承認不承認》,獲首屆浙江省大學生戲劇創作獎和演出獎。此劇本後在1980年被刊物發表,成為其處女作。20年來,其創作頗豐,有系列中篇小說《從春天到春天》(等四部)、大型報告文學《革命行》、文化隨筆集《飲茶說茶》(此書被韓國作為教材)、探討殯葬文化的隨筆集《南山陵園》;中央電視台播放的17集電視專題片《話說茶文化》、30集專題片《浙江7000年》以及獲此次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茶人三部曲》(即:《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和《築草為城》。)尤喜愛茶及茶文化。從生理到心理都依賴茶。評價茶為“平和、無私、寧靜”,認為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對“茶人”和“茶學”心懷崇敬。認為“茶學”博大精深。
她認為,茶的境界,是人應該追求的“雖不能之,心嚮往之。”
最喜歡的作家作品:《日瓦格醫生》的作者帕斯捷爾納克和美國的田納西・威廉斯的《玻璃動物園》,《紅樓夢》等。當代中國作家中如王蒙、史鐵生、張承志、王安憶等,也都很喜歡。
最熱愛的一句格言是“出我幽谷,上我喬木。”
喜歡健康、進步、文明、親和的生活與格調,不喜歡頹廢、放任、消極的東西。
摘自三九作家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