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香港》

《等待香港》

“等待香港”系列,是林弈華的作品結集,整個系列從多個角度講述了香港文化、娛樂現象,所收文章雖然篇幅不大,但多為厚積薄發之佳作,文字輕快、角度新穎,因此我們也可將該系列視為一部關於文化、娛樂、青春、情感的輕鬆的百科全書。

基本信息

書籍簡介

《等待香港I:永遠的香港人》 《等待香港I:永遠的香港人》

“等待香港”系列,是林弈華的作品結集,整個系列從多個角度講述了香港文化、娛樂現象,所收文章雖然篇幅不大,但多為厚積薄發之佳作,文字輕快、角度新穎,因此我們也可將該系列視為一部關於文化、娛樂、青春、情感的輕鬆的百科全書。
港版的《等待香港》共有四大本,依照作者的說法,每本的厚度都可以拿來當磚頭砸人用。書名取材自貝克特的經典荒誕劇《等待戈多》 ,裡面集中了他近二十年來在香港、倫敦以及其他地方寫下的關於香港的長短文字。此次的內地版,是在港版的基礎上進行重新編排,並加入了新的內容。“這基本完成了我早年的一個夙願,寫幾本書,白描出香港人的感情與文化基因。” 在該書中,幾乎所有的關鍵字都與娛樂圈有關。不過,林奕華要寫的可不是八卦之外的八卦,也不儘是對娛樂產業的批判。他從這些娛樂圈現象背後看到的是香港文化和精神的變遷,並試圖解答這樣的問題:香港的未來是什麼樣?我們在等待怎樣的香港?該系列的其他兩部作品《香港製造》和《我與無線的恩恩怨怨》將陸續推出。
《等待香港》林奕華系列作品介紹
等待香港I:永遠的香港人
等待香港II:香港製造
等待香港III:我與無線的恩恩怨怨

《等待香港:永遠的香港人》

封面封面

《等待香港:永遠的香港人》是“等待香港”系列的第一部。在林奕華眼中,“香港”是一個荒謬的存在,且以荒謬的方式繼續存在、變化。無論是娛樂大旗下的四大天王、港產片、K歌文化、TVB,還是聽起來很美的創意產業、大學教育、民主訴求,無論是知識分子、娛樂明星,還是世故少年、犬儒學者……林生輕輕提起,卻手起筆落,字字見血,毫不容情。香港這座欲望都市的人生百態也是書中的重要寫作對象,啟發大家去發現,批評,思考。

基本信息

《等待香港:永遠的香港人》
作者:林奕華
副標題: 永遠的香港
ISBN: 9787308067270
頁數: 226
定價: 26.00
出版社: 浙江大學出版社
裝幀: 平裝
出版年: 2009-5

內容簡介

《永遠的香港人》是“等待香港”系列的第一部,林奕華眼中的香港芸芸眾生,小男人、小女人、世故少年、犬儒學者、師奶之城、欲望都市……箇中也有幾位英雄挺身而出,孤獨的光芒顯襯得這座浮華的城市愈益蒼白。
整體來說林奕華對香港是悲觀的,這個曾經因為厭倦而逃離的香港人,在國外旅居了多年最終還是回到了這個讓他愛恨交加的香港,林奕華自身就是一個無數的矛盾的結合體,所以他可以用自己獨特的男性少有的敏銳思維來感知香港內在的氣韻。這個香港最老資格的文青一直在小心翼翼恪守自己的藝術底線,但是本質上香港龐大的娛樂工業早已悄悄修改了或者模糊了那條界限。他聲稱自己幾乎不看港劇,但是他對於TVB演員的熟悉程度卻遠遠超越一般港人,所以我們通過閱讀可以感知這種悲哀的根源,他一直高舉旗幟反對的東西其實就是滋養他成長供給他生活的東西。
收錄在書里的許多娛樂評論其實是書中最出彩的文字,也是可以引起讀者購買慾望的部分,他對於香港娛樂文化的精準描述和略作提升的剖析。對於看慣了明星緋聞和八卦雜誌的都市白領來說是一道味道稍怪但是依舊可口的新式菜餚。同樣是香港文化的長期觀察者,他和梁文道和歐陽印跡不一樣的是,他在娛樂圈長期的浸淫,使得他的分析更加貼近娛樂本質。
林奕華另外一個最大的愛好就是談女人,這也就是這本書的第二個重要內容,“上帝創造女人,但不包括香港女人”可想而知他對於香港女人的厭惡到了一種什麼樣的地步了。林奕華的很多話劇都是探討女人的,他對於都市女性的矛盾困惑和複雜的內心變化揣摩的十分到位,在這一點上他基本可以比肩張愛玲,所以也只有他才能把《紅玫瑰與白玫瑰》改變的如此成功。書中林奕華對女人從性格成因到社會成因各個方面分析的體無完膚,如果你可以耐得住他的瑣碎,來看看這些“特別的”男人對女性群體獨到分析還是蠻有意思的。
從香港現狀想像上海的未來,這是很多上海知識分子經常做的白日夢,《等待香港之永遠的香港人》在最後的一部分作者又試圖回歸一個知識分子一個研究者的角度來講述曾經和現在香港歲月,30年代的上海和80年代的香港在氣質上是一脈相承的,以後呢?誰也不知道。

《等待香港:香港製造》

《等待香港:香港製造》《等待香港:香港製造》

《等待香港:香港製造》,林奕華著,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版,32.00元。林奕華的《等待香港》第二部《香港製造》最近推出。作為目前香港最活躍的文化人之一,林奕華的頭銜和成就多得數不清---專欄作家、大學老師、話劇導演、電視主持,編導作品超過40部。

書籍評價

林弈華善於從現代人熟悉的現象出發,提出新奇有趣的問題,譬如在《劉德華還是周星馳》一文中,他就從周星馳電影的特點及其在香港的受歡迎程度,談了電影人物的塑造與觀眾心理的關係。此外,他談了自己對教育、對娛樂、對明星的看法,也談了他的人生觀、藝術觀。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作為藝術家的生活狀態、他交遊中的逸聞,讀來生動、親切。讀者閱讀林弈華的文字,就如與其面談,聽他娓娓道來,頗能愉悅心靈,又可增長見聞。在玩味之餘,還會令我們對香港的文化產生更濃厚的興趣。

作者簡介

林奕華林奕華

林奕華,橫跨劇場、舞蹈、電影、教育等不同領域的香港多棲創作人、批評家。中學時在香港麗的電視與無線電視任編劇。畢業後與友人共同組建前衛劇團“進念·二十面體”。一九八九至一九九五年旅居倫敦期間,自組“非常林奕華”舞蹈劇場。一九九五年回港後致力推動舞台劇創作,編導作品超過四十部,並與不同媒體、不同城市的藝術家及團體合作。一九九九年獲香港藝術家年獎。近期舞台代表作有《張愛玲,請留言》、《十八相送 十八個與愛人分手的故事》、《半生緣》、《包法利夫人們》、 《水滸傳》及《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等,除香港外,表演足跡踏遍倫敦、布魯塞爾、巴黎、新加坡、澳門、台北、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西安、重慶等各大城市。一九九四年憑電影《紅玫瑰與白玫瑰》獲台灣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出任香港影展、柏林影展等多個海內外電影節評審委員。在數個香港電視與電台節目中擔當主持或評論人。自一九九七年起至今擔任香港大學通識教育、香港浸會大學人文素質教育、香港演藝學院人文學科講師。其批評文章散見《新京報》、《南方都市報》、《外灘畫報》、《上海一周》、《明日風尚》、《號外》等各地報章雜誌。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充盈著各式的鬼點子和創意奇才,而它們為他贏得了一個“鬼才”的美譽。

書籍文摘

Ⅰ 永遠的香港人
為什麼我不是周星馳的fan?
因為我不是灰姑娘,我不需要玻璃鞋。因為我不指望被神仙打救,所以我不迷信童話。因為我已看得太多太多的好萊塢電影,我對公式化的夢想成真已非常厭倦。因為如果我不想做這些幻想的奴隸,我便必須從童話世界走出來,鼓起勇氣面對被童話說書人形容為十分可怖、醜陋的現實世界。因為現實世界縱然千瘡百孔,但不見得會比那刻意被愈描愈虛幻的童話世界更恐怖。因為童話其實不僅用來哄孩子入睡,它還可以把成年人如你和我催眠。作為一個中國(香港)人,我已經夠自卑和沒有自信了,我最需要的是學習腳踏實地和進步,而不是再多看幾部周星馳的電影來麻醉或暫時忘記我對自己的不滿,甚至是自我憎恨。我如果不想做一個後現代阿Q,我首先要停止幻想自己也有“特異功能”。
《賭聖》《少林足球》,大部分周星馳所扮演的角色看上去都是平平無奇,其實是真人不露相——若不是天生神拳,就是擁有神腿。而這些角色的際遇又總是萬變不離其宗:先是懷才不遇,飽受欺壓,繼而忍無可忍,最後天賦的神力會助他反敗為勝,從此平步青雲。這條方程式和《仙履香緣》(Cinderella)如出一轍,所以我一直都說周星馳就是灰姑娘的男裝版。而當男性觀眾在看《賭聖》《新精武門》《少林足球》時所產生的情緒反應和投射,其實與女性觀眾在看《仙履奇緣》時是一樣的——周星馳情意結之於男性,就是灰姑娘情意結之於女性。
灰姑娘和周星馳電影中的人物最為相似的一點,便是她和他(們)都要“忍辱負重”。但周星馳所謂的“屈辱”,往往只是跟錢有關。沒有錢,一個人便沒有力量,連站都站不起來。《少林足球》的那群落難少林子弟,雖然口口聲聲“理想破滅”,電影卻從頭到尾沒有交代他們心目中的理想究竟為何物,更不知道如何破滅。是發揚少林精神失敗嗎?但在世界各地不是一直有人在推廣少林?還是要把少林精神推向更高層次?如果後者是他們的“理想”,我便無法理解打贏片中的球賽對於達致這個抽象的目標有何作用。但我完全明白球賽的結果將是他們能否脫貧的關鍵,所以觀眾才會緊張比賽的輸贏——誰不關心一百萬獎金花落誰家?
有錢才能“兌現”別人的尊重,沒有錢便不是“人”,因而不論受過多少挫折和自我否定,只要賺到錢,自我感覺隨之亦會變得良好——是實際利益讓這一群少林子弟重拾信心,而這也正是《少林足球》派給觀眾的定心丸。
在周星馳的電影裡,“幻想”的價值明顯比“理想”更高——當現實不過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