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童心密碼:一個心理師的育兒手記作者:胡慎之,曾路
出版社: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第1版(2010年8月1日)
平裝:244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7538165037,9787538165036
產品尺寸及重量:22.8x16.2x2cm;621g
ASIN:B00436GQ8W
內容簡介
《童心密碼:一個心理師的育兒手記》內容簡介:一個心理師,會怎樣養孩子?我的眾多讀者和朋友強烈建議我要個孩子,那樣他們好看看,一個心理師是怎樣養孩子的。但我至少目前還是堅定的丁克主義,所以這一點是沒有可能的了。再說,真要了孩子我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父親還不好說。對此,女友的判斷是,我會是一個壞爸爸。編輯推薦
《童心密碼:一個心理師的育兒手記》:著名心理專家、暢銷書作家武志紅
中國親職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勞動部育嬰師資高級培訓師孟遷
國際NLP導師、親子關係研究專家華海晏聯袂推薦
逗趣的敘述、鞭辟入裡的分析,讓爸爸媽媽在產生共鳴之餘,深入了解寶寶的內心世界,掌握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密碼。
媒體推薦
這是一個範本,一個細緻入微地用客體關係理論解讀父母與3歲前的孩子建立關係的範本。看起來,這本書是寫給父母的。尤其是剛成為父母的或即將成為父母的,但它也適用於所有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人。我很喜歡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活潑生動,而且極具靈氣,讀起來毫不費力,但又絕不流俗,或許,這樣的風格只有源自於真實的體驗、真實的理解。——武志紅,著名心理專家、暢銷書作家
俗話說,辛苦三年,輕鬆三十年。這本書是豆爸豆媽悉心辛苦三年之結晶,其中的經驗、知識和感悟大有營養,相信能讓準媽媽、新媽媽受益良多。
——孟遷,中國親職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勞動部育嬰師資高級培訓師
感謝豆爸豆媽,寫了一本非常好的書!這本書是感性與理性、趣味性與專業性、愛心與智慧的完美結合,是一部難得一見的育兒寶典,相信未來更會成為一部經典!我強烈建議準備為人父母者都來讀讀這本書,那么你們的孩子就有福了!其實無論你是父母的孩子還是孩子的父母,都該來讀讀這本書,這樣你和你的家人就都有福了!
——華海晏,國際NLP導師,親子關係研究專家
孩子是我們的嗎?不,孩子是他自己的。遺憾的是,太多的父母用過度寵溺或過度控制讓孩子永遠不屬於他們自己。沒有自我的人生很可悲。父母為什麼這樣?因為他們不懂孩子的心。閱讀本書,你會發現,成人一切的“果”,都有兒時的“因”。
——艾櫻,新浪親子主編
為什麼很多人成年後婚姻不幸,親予衝突不斷,即使事業成功也不能感覺快樂?本書給出了答案。閱讀本書,不僅可以為孩子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夯實其人格大廈的地基,而且可以修復成人千蒼百孔的內心。
——張燕,《母嬰世界》編輯部主任
看此書時。女兒已經四歲,感覺身為父母最大的困境,就是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需要什麼。非常感謝本書的兩位作者,雖然有點晚了,但至少讓我知道以前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什麼,希望儘快看到本書的續集。
——豬豬爸爸,管理諮詢企業高管
有媽媽細膩而感性的記實描述,也有爸爸專業而理性的案例分析,一曲愛的合奏,相信不僅能打動父母的心,更可以幫助父母們懂得孩子在想什麼。
——全職媽媽,ROMANCE
作者簡介
胡慎之,廣州向日葵心理諮詢中心創辦人、主任治療師、精神分析師、婚姻家庭指導師、親子關係和青少年心理諮詢專家。從事心理諮詢行業長達10餘年,個體成功案例總諮詢時間長達4000~5000小時,具有相當豐富的諮詢實踐經驗。諮詢個案涉及家庭、婚姻情感、青少年、危機干預,焦慮抑鬱、失眠等常見的心理問題及個別疑難案例。曾應邀為中山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暨南大學、廣州工業大學等華南地區著名高等院校心理大講堂心理專家。成功舉辦過百餘場次各類工作坊及心理專業課程培訓,為中國石化、中國移動、新浪網、廣州市天河區工商局等多家企事業單位進行管理培訓及提供EAP服務。同時也是《婚姻與家庭》、《人之初》、《時尚健康》、《羊城晚報》、《新快報》、《信息時報》等多家雜誌報社特約撰稿人。
曾路,豆子的媽媽,兒童心理工作者。
目錄
1襁褓中的豆子(第1個月):心理自閉,分不清自己和媽媽1.當我來到這個世界——分離.生命的初體驗
分離,是寶寶來到人世第一時間體驗到的心理感受,這注定他一生將致力於建立關係,使自己不被孤獨包圍。父母見到寶寶的第一時間給予他的評價,也將影響寶寶內心的核心價值感。
2.幸福的日子,守靜的豆子——何為寶寶建立最初的安全惑
從還是受精卵的時候就要開始為寶寶建立安全感,在潛意識裡,寶寶是可以感受到一切的,父母的平和情緒、和諧關係等都將起到關鍵作用。
3.香香的六乳房——母乳餵養,為了寶寶的心理健康
生命最初的幾個星期里,嬰兒還不能與他人產生互動,而只是與他人的部分——一隻乳房。一隻手產生互動。母乳餵養就成了最不能缺失的滿足。成年以後的不良行為,往往與缺失母乳餵養有關。
4.抱?還是不抱?——生命初期,請做寶寶的完美照料者
生命初期是心理上的自閉階段,寶寶需要一個完美照料者,滿足他的一切需要,建立基本安全感。當寶寶的需要被及時完美地滿足了,將來就不需要再去尋找了。
5.吃飽喝足養小豬——舀閉期,非誠勿擾
初生嬰兒處於自閉期,所有的需要都圍繞生存而展開,吃飽、喝足、睡好、穿暖,身體滿足了,心理上就不會恐懼、焦慮。媽媽既要儘可能及時回應他的需要。又要儘量不打攪他。
2懷抱里的豆子(第2-5個月):心理共生期,需要“足夠好”的媽媽
1.好媽媽,壞媽媽——非好印壞,寶寶把世界分成兩半看
寶寶開始構建自己最基本的內心世界,那就是先把世界分成好的和壞的。好的就是滿足自己的,壞的就是不滿足自己的,這是最基本的思維方式的雛形,在這個時候,怎樣去做一個穩定的媽媽就很重要了。
2.栽獸豎薔艷——滿足的不僅是好奇
寶寶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感,因為好奇,寶寶開始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這是他的本能,也是生存的法則。
3.寶寶第一次對我笑——給寶寶一面光詰美好約“鏡子
照鏡子時,我們能在鏡子裡看見自己。人際互動中,我們從他人的反應中也能”看到“自己。好媽媽像一面平滑光潔的鏡子,讓寶寶看到一個美好、可愛的自己;內心不健康的媽媽,讓寶寶”看到“的自己是變形的。
4.羨慕啊,豆爸會說火星語——我們用什麼和寶寶交流
溝通,爸爸在育兒過程中如何參與?寶寶並不能聽懂爸爸的話,但他能感受爸爸的愛,爸爸的心。爸爸是可以緩解”壞媽媽“所帶來挫折感的很好的替代。其實,爸爸並不是爸爸,只是完成寶寶自戀的又一個”媽媽“。
5.不要叫我胖胖——愛,讓評價走開
寶寶不是用眼睛和耳朵,而是用自己的心來感受這個世界的,在他的心裡,世界很純淨,因此,一點點不和諧的音符,都可能引起寶寶內心的振動。
6.用嘴巴看世界——寶寶正在口欲期
吃可以滿足最原始的欲望。嘴巴的功能不光是吃,還是情感建立的個聯繫工具。在滿足生理需要的同時,寶寶用嘴巴來滿足心理需要。
7.超級鬱悶,一同摔了兩次——如何處理成長中的小創傷
豆子從小床上摔下來了,體會到世界的不安全,是無視他的恐懼情緒繼續讓他睡小床,還是從此讓他放棄睡小床,抑或代寶寶向小床發泄憤怒?
3坐著玩的豆子:心理分化開始了,知道媽媽就是媽媽
1.認生了——開始分化
陌生人焦慮,知覺發展,寶寶感受到與母親的分離。當他開始探索這個世界,並且發現世界的範圍遠非他的嘴唇和手指所能觸及得到的時候,就會明白:原來這個世界還有我以外的東西和人。
2.高興時叫“ba”,鬱悶時叫“ma”——寶寶需要穩定的照料
寶寶學會了向不同的人要不同的東西。這是條件反射性的行為,也是心理發展的過程。最基本的二元關係開始有了雛形。此時,主要照料者穩定的性格表現,和照料者本身的穩定,家人之間的和諧關係,都很重要。
3.斷奶的日子——媽媽和寶寶都“失戀'了
斷奶從生理上和心理上對寶寶都是一個重要的發展過程,如何度過?寶寶斷奶,就像依賴型的人失戀。強硬的方式,只會給寶寶帶去很強烈的挫折感。媽媽陪伴著寶寶,節制自己的行為,在語言和身體接觸上給寶寶安慰,更能讓寶寶接受。
4.親歷智力評估——別用孩子來滿足萄戀
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這是兒童青少年心理諮詢的一句名言。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這是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期望過高了,很容易把孩子變成”非人“的工具,一個滿足父母”自戀的工具。
5.走街街——我要和世界接觸
社會化,一個心理學名詞。簡單的說法就是人適應社會和環境的能力。而寶寶開始對外面的世界好奇,這就是一個信號:我要開始發展與世界的關係了。媽媽會發現寶寶開始不受自己控制了,有自己的選擇了。
6.什麼玩具也比不上螞螞暗栽玩——寶寶最需菩與塢媽互動
嬰兒期的主要遊戲方式是與成人的互動,玩具無法代替母親帶給嬰兒的嗅覺、觸覺、聽覺等感受寶寶還沒有學會自我滿足,玩具怎么可以和媽媽比呢?
7弟弟or妹妹?——幫孩子建立正確的性別認同
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影響了孩子的性別認同。如果男孩期待自己成為女孩,女孩追求成為男孩,性別認同混亂,甚至出現性別認同障礙,這往往是因為這個家庭的結構有問題,或父母對孩子的期待有問題。
2.爬呀,小豆子——寶寶爬行的心理意義
行動是孩子心理發展的基礎,是感知世界的基礎。寶寶發現自己的能力——爬——可以讓世界中他要的東西更接近。這是寶寶學會自己滿足自己的開始。
3.寶寶哭了,怎么辦——學會延遲滿足
面對寶寶的哭,是否要即刻滿足?怎樣的滿足方式最好呢?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好媽媽是在寶寶的哭聲中學習出來的。這意味著:好媽媽要承受得住內心的焦慮,並節制自己的情緒;能夠從哭聲中理解到寶寶的需要。
4滿地爬的豆子(10-15個月)心理分化進行中,開始學習自我滿足
1.回頭望望,媽媽在一安全依賴是建立親密關係的最初形式實踐亞階段——會爬的孩子在身體上可以離開母親,這是心理誕生的真正開始。但他仍會隨時尋找媽媽的存在,獲得情感上的加油,媽媽是寶寶的情感基地。
2.我要的,是你溫暖的擁抱——愛的表達讓寶寶更自信
身體接觸,是滿足寶寶“融合”的願望。而分開帶給寶寶的是要去獨立面對這個世界,雖然有成就,但總會很孤獨。孤獨的感覺,在擁抱中能夠緩解。寶寶還沒能力靠自己來面對孤獨。
3.照鏡子——發現自我,認識自我
照鏡子是體驗自我的重要時刻,通過照鏡子認識自我,形成內心的自我形象,甚至人格的發展也將以身體為邊界。
……
到處跑的豆子
要獨立的豆子
序言
一個心理師,會怎樣養孩子?我的眾多讀者和朋友強烈建議我要個孩子,那樣他們好看看,一個心理師是怎樣養孩子的。但我至少目前還是堅定的丁克主義,所以這一點是沒有可能的了。再說,真要了孩子我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父親還不好說。對此,女友的判斷是,我會是一個壞爸爸。其實我也好奇,一個心理師會怎樣養孩子。這個好奇心,在老狐和小鹿的這本書中得到了充分的滿足。老狐在此前的婚姻中有過一個兒子,那時他還是初出茅廬的心理醫生,至少我知道的一些事情表明,他那時算不上是標準的好爸爸。但經過多年的歷練,他成為一個敏感、敏銳而成熟的治療師,已然準備好成為一個好父親了,而至於小鹿,我見到她的第一眼,就認定她會是一個好媽媽。
所以,豆子很幸運,他有幸有一個很好的基礎。
我們也很幸運,可以看看一個敏感、細膩而又強有力的父親,和一個溫柔、善良而又有愛心的母親,是如何與一個小小的心靈建立關係的。
老狐是經典的精神分析派心理醫生,他對於新精神分析學派的客體關係理論有很深的理解,這部書,也可以看作是一個範本,一個細緻入微地用客體關係理論解讀父母與3歲以前的孩子建立關係的範本。
文摘
其實這樣的關聯並不合理,我們要通過正常的認知以及思維把它打破。但有很多媽媽不能把這樣的關聯打破,我所說的焦慮媽媽就是這樣。她們不是因為做了媽媽而焦慮,而是本來就有焦慮的陛格,有一些“強迫性神經症”患者反反覆覆地洗手,在意識上,他們很清楚手並不是很髒,沒有必要這樣洗,但他們控制不住。因為,當他們這樣想的時候,又會有另一個聲音在告訴自己,必須這樣。這讓他們很苦惱。焦慮媽媽也有這樣的苦惱。她們一方面會說,孩子哭是很正常的,但另一方面又會懷疑自己做媽媽的能力,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讓寶寶不舒服了。焦慮的媽媽是自戀又自卑的媽媽。.之所以自戀,根源在於自卑,因而想做世界上最好的媽媽。而自卑又是怎么來的呢?其實每個人都會在某些方面有點自卑的情感,這是正常的,但如果總是懷疑自己和指責自己,就會把這樣的自卑放大,泛化。
我們說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對自己也是如此,對自己期望越高,挫折感就越強。因此,我們要放下一些自我期望,懂得愛自己,這樣,我們會更輕鬆。畢竟,我們是人,自我寬恕雖然不是很好聽,但很有必要。況且,對自己要求高的人,對身邊的人一定也是這樣的。不能接受自己的人,同樣很難接受別人。這樣,我們就成為一個經常指責評價別人的人,一點都不可愛。
回到寶寶哭的問題上來,媽媽應該告訴自己,不要對寶寶的哭過分焦慮,要用心去體會,分辨寶寶哭聲中的含義。媽媽應成為一台好用的翻譯機,通過積累經驗把寶寶的哭聲翻譯成:我餓了;我困了;我疼;我要媽媽抱等等。可見第一時間聽懂寶寶的需要,這確實是一個媽媽是否合格的標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