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電影《空襲德勒斯登》細緻入微地追述了德勒斯登在1945年2月13日的毀滅。導演羅蘭德·蘇索·里西特對充滿藝術戲劇性的場面成功地進行了處理,有長達三十分鐘的劇情他進行了有效巧妙的無對話處理。


1945年1月的德勒斯登被籠罩在戰爭的恐懼之中,到處都是蓋世太保及從前線受傷被送來的傷員,本地唯一的前線醫院忙碌不堪。年輕女護士安娜·毛特即使在空襲來臨時也毫不畏懼,她和助理醫師亞歷山大·文寧格依然堅持做完一項項困難的手術。安娜的未來顯得井然有序,她和亞歷山大·文寧格就要訂婚了。她的父親,也是這家醫院的院長在當地頗有勢力,所以即使在戰爭中,一家人的生活也過得有滋有味,並積極地為戰後的生活做著準備。
羅伯特·紐曼是一名令德國人憎惡的英國轟炸機飛行員,在一次執行轟炸任務中被德軍擊落,落在了德勒斯登的郊區。

他身受重傷,是機組裡唯一的倖存者。為了免受德國人的襲擊,紐曼設法逃到安娜工作的醫院,並躲藏在地窖里。但在這期間,紐曼發現了一個秘密,就是該院的院長把公用並十分緊缺的嗎啡藏在地窖里。由於得不到治療,紐曼的槍傷越來越嚴重。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安娜發現了藏在地窖中的紐曼,救與不救成了她心中最大的掙扎。
在這個混亂的時代,救一個陌生人意味著很有可能會失去自己的生命。但善良的安娜最後還是決定救紐曼於生死之間,並選擇不告發他。對於這個沉默寡言卻又富有魅力的英國人,安娜有一種異樣的感覺,她的生命似乎重新看到了希望。兩個人感覺到彼此聯繫在了一起,而安娜此時矛盾極了,她在兩個男人間徘徊,無從選擇。一個是紐曼,另一個是自己的未婚夫,一個相對而言沉著冷靜的助理醫師。
影片背景

《空襲德勒斯登》是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
1945年2月13日夜—4日,超過2000架英美空軍轟炸機空襲了德國薩克森州的文化古城——德勒斯登。
德勒斯登被英美空軍的3749噸炸彈和RS彈夷為平地,其遭破壞程度僅次於受核子彈襲擊的廣島。市區變成一片廢墟,大火連續燒了幾晝夜,130萬居民被炸死13.5萬人,約35470座建築物遭到破壞,茨溫格爾宮(Zwinger)、聖母教堂(Frauenkirche)、塞姆佩爾美術館(Semperoper)、日本宮(Japanisches Palais)、歌劇院等古代建築連同這座名城一起被毀滅了。
影片製作

宏大的場景、層疊富麗的色彩、有創意的圖案和音樂設計,這些元素在順利完成一部歷史題材電影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全劇為了表現現實的冷酷無情和慘無人道,把每一種感覺舒適的電影表現形式都扼殺於萌芽狀態:除了個別例外,攝像師對所有畫面進行了完完全全的不飽和處理,使得某些段落看起來幾乎如同黑白老電影。
導演羅蘭德·蘇索·里西特表示,關於影片的色調問題,他和其他製作人員試圖通過顏色將影片中發生的事件和當時周圍的環境背景連線起來。色彩不單單是感性的隨機元素,它必須強調每一系列場景後面隱藏的動機,來幫助觀眾更好的理解故事情節,尤其是那些主要人物的內心世界。
幕後花絮

本片採用歷史性的快照手法細緻入微地追述了德勒斯登在1945年2月13日的毀滅。幾乎沒有其它任何一個事件可以像它一樣來證明在戰爭即將結束前進行毀滅破壞是毫無意義的。一小時又一小時,一分鐘又一分鐘,紀錄片藉助這個精心挑選出來的“天劫”,從英國轟炸機飛行員和被炸死的德勒斯登守軍和平民倖存者的視角描述了2月13日這一天。作為歷史的“實時報導”,這種新穎的紀錄片樣式報導了24小時內德勒斯登毀滅的全過程,仿佛把觀眾們帶回到了60年前發生的事件中。
舞台布景方式的追述、對歷史見證人的專訪以及真實的檔案資料在影片中交替穿插。讓過去的那個德勒斯登之所以成為德勒斯登的許多東西已經不可挽回的失去了。記錄片劇本中的舞台布景元素讓城市被摧毀前的時光鮮活起來。記錄駭人毀滅的膠片與照片形成對比,構成了一幅極具衝擊力的災難圖。片中重要的時間點與歷史見證人的講述互相關連。這些見證人都在一個並且是同一個時刻經歷了德勒斯登的災難,但他們卻從未互相認識。
榮譽獎項
1)榮獲德國金球獎最佳電視迷你電影。
2)巴伐利亞電視獎最佳電視影片特別獎、最佳男女新人獎。
相關圖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