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傳統戲《空城計》
又名《扶琴退兵》。主要情節講:三國時,馬謖死讀兵書中置之死地而後生一語,不聽諸葛亮之言,紮營山頭,被司馬懿率兵圍困,水泄不通,遂失街亭。司馬懿復帶四十萬雄兵直抵西城,時諸葛亮守城,兵微將寡,欲戰不能,欲走不可。
作空城之計,大開四門,自領二童,坐城樓,酌酒扶琴,談笑自若。司馬懿一見,驚疑不已。細聽琴聲,安閒怡靜,始終不亂,恐是誘敵之計,不敢進城,竟退兵四十餘里。
小說《三國演義》
司馬懿大軍壓境,而諸葛亮坐鎮的西城又毫無防禦力量。在這危急時刻,諸葛亮能有什麼應急措施?他的空城之計是否能夠有效退敵?這是一個極大的懸念。正是這個懸念,吸引著前輩藝術家的關注,他們絞盡腦汁,投入心血,創作了成功的京劇演出劇本。其實,這個懸念早就不是什麼“懸念”了,《空城計》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戶曉,看這場戲的人都早已知道其結局如何,但是都津津有味地趕來看,而且是看了又看。
看完戲後,人們還傳唱其中的精彩段子,繼續品味其中的…
《空城計》及曹操的夢
國人對三十六計大多有所耳聞,雖不能盡知,也可隨口說出幾個計謀吧。
再不濟的人也會知道瞞天過海借刀殺人趁火打劫調虎離山無中生有美人計苦肉計空城計……總結出三十六計,要多少戰例要死多少人才能成啊。
《空城計》是敗戰計中第二計。已經打不過人家了,對方是太監督軍或主將垂垂老矣,美人計不管用了。這時空城計就可以派上用場了,呵呵。
“虛者虛之,疑中生疑;剛柔之際,奇爾復奇。”不好懂吧?這些解語有的是選用《易經》中的,其中的“剛柔之際”就是。所以也帶上了點樸素的辯證法味道呢。
說到《易經》我就頭痛,這是至今為止我讀過的最難懂的書。那年興起《易經》熱比現在《論語》更甚。我也買了一大堆相關書,什麼《周易參同契》《周易尚氏學》《易經來注圖解》《白話易經》《周易譯註》《周易本義》《中國術數大觀》……正業都不務了,很下一翻功夫,對易學還是只知一層皮毛。
說白了這是一種心理戰術,為緩兵之計,只能解燃眉之急。用此計者非大智大勇者不能也。歷史上用此計的人不少,孔明先生用上一回便千古流芳了。《三國演義》狀諸葛而近妖,此公裝神弄鬼,頗能嚇唬一些人。但碰上司馬宣王只能來真格的了,《三十六計》這個學院文本(這裡只是說笑,此書三國時代估計還未成書,但戰例不會少的),不能說是江湖郎中的伎倆吧。所以也是學院出身的司馬宣王才會中套,如果遇到愣頭青或者那些工農兵學員,估計要破產。武術中學套路的一般打不過學散打的,有一人學藝三年下山後,就按師傅教的套路一步步打下來,結果被街頭小混混揍得臉青鼻腫的,因為人家壓根不吃你那一套。那些文學評論家用學院理論說去對付韓寒,最終只能恢溜溜地關博了。看來到什麼山,還是要唱什麼歌。
《三國演義》中孔明用空城計,這故事源出《三國志.諸葛亮傳》里的一條註:郭沖三事。郭沖是西晉時人,離三國時代不遠,所以他的說法頗能迷惑人。不過裴松之已問難了,他在案語中說:“陽平在漢中。亮初屯陽平,宣帝尚為荊州都督,鎮宛城,至曹真死後,始與亮於關中相抗禦耳。魏嘗譴宣帝自宛城由西城伐蜀,值雨,不果。此之前後,無復有於陽平交兵事。”裴說還是令人信服的,羅貫忠畢竟是小說家流。讀歷史小說如果動輒按之以史實,那真是小說家的災難,讀書也失去了樂趣。觀同類影電視劇也可作如是觀。什麼服裝不是唐制禮節不符清規,跟導演較真,娛樂精神蕩然無存矣,你累不累啊。
再經過京劇《空城計》一翻演繹,這個故事連販夫走卒都知道。他們才不管史實不史實呢,看著熱鬧就行。梨園子弟似乎沒什麼史識,他們編演的戲劇錯漏百出。兒時,我可是閩劇迷,頗看了些。年初,我偶爾也到廟裡看一會兒閩劇,一般不超過半小時,就感受一下那種氣氛吧。但是就是這些梨園弟子,他們演的戲卻努力地試圖規人勸世,有時更切近了歷史和生活的本真。所以我就想到了曹操做的夢。
《晉書.帝紀第一》“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太子素與帝善,每相全佑,故免。
古人常以夢示徵兆,很嚴肅的正史中也記載了不少。照說曹操這個夢做得很及時啊,無奈夢畢竟是夢,所以生性多疑的他也躑躅不前,全不似當初“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那么霸道了,人一老不但自己不能挺槍,連叫手下拿刀也不能順口了。太子曹丕自掘魏家墳墓,他如果地下有知,當會變作厲害去找他這個哥們了。歷史就是這樣輪迴啦,劉家的人不會去找你曹家的算帳啊?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歷史上“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故事還少嗎?他曹孟德何許人也,就是曹丕父子也未露衰相,司馬懿就是有“非人臣”之志,這時也該“潛龍勿用”。所以有一個強大的敵國存在,未免不是一件幸事。他還會傻乎乎地殺進一座空城嗎?自以為聰明的司馬昭哪裡懂得乃父心思,諸葛亮司馬仲達可謂心照不宣。
孔明的《空城計》於史無據,於理可通。所以無論戲劇還是小說,都可以細細品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