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囊》

《空囊》

公元759年(唐乾元二年),杜甫棄官由華州寄居秦州同谷。這時,戰亂動盪仍未平息,詩人生活極其艱難。杜甫這首詩,通過寫自己的空囊,以小見大,反映當時的社會和詩人自身的思想、遭遇。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空囊
翠柏苦猶食⑴,晨霞高可餐⑵。
世人共鹵莽⑶,吾道屬艱難⑷。
不爨井晨凍⑸,無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澀⑹,留得一錢看⑺。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翠柏:原產中國的一種松科喬木。
⑵晨:一作“明”。高:一作“朝”。
⑶鹵(lǔ)莽:通“魯莽”,苟且偷安。
⑷吾道:我的忠君報國之道。
⑸爨(cuàn):燒火做飯。
⑹囊空:謂袋中無錢。
⑺一錢:一文錢,指極少的錢。

白話譯文

縱然翠柏味苦,朝霞高高,也還可以當作飯餐。
世人大多苟且偷生,我持節守道顯得異常艱難。
早晨開不了火,井水也凍了,夜來無衣難禦寒。
太貧窮了怕人笑話,袋中還是應該留下一文錢。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當時杜甫棄官由華州寄居秦州同谷(治今甘肅成縣)。這時戰亂動盪仍未平息,詩人生活極其艱難。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聯“翠柏苦猶食,明霞高可餐”,詩人緊扣詩題,意在言外,寫出兩層意思,一層是說窮困潦倒,只得餐霞食柏,權且充飢,這是明意。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層言外之意,在古人看來,明霞翠柏均非凡俗之物,杜甫此語出自《列仙傳》“赤松子好食柏實”和司馬相如《大人賦》“呼吸沆瀣餐朝霞”。表現杜甫雖生當亂世,饑寒交迫,但仍不同流俗,品節高尚。
頷聯“世人共鹵莽,吾道屬艱難”,揭示囊空的根本原因。所謂“世人共鹵(魯)莽”,指人多苟且偷安。戰亂爆發後,詩人棄家鄜州,奔赴靈武,中途陷於叛軍之手,後又因兩次直言上奏,受貶去職,但他“葵藿傾太陽,物性固難奪”,及至貧寒如此,仍然持道守節。這裡,杜甫所說的“吾道”,是不願苟得之直道,忠勇報國之達道。頷聯兩句,通過對比的手法,將杜甫高尚不俗的品格鮮明地凸現出來了。
頸聯“不爨井晨凍,無衣床夜寒”,進而具體寫貧狀。作者皆從“寒”字來入筆。上句說“不爨”,並非因為“井晨凍”,而是因為無食。嚴冬季節,卻晨炊無米,夜寒難御,可見一貧如洗。
尾聯“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點明“空囊”題旨。在寫法上,此聯出之以幽默詼諧之筆。詩人已是身無分文,貧不自救,卻還要強留一錢在空囊之中,以免他人笑話,這舉動本身就是一種反常。作者正是以這種貌似輕鬆詼諧的話,渲染自己心裡沉重悲苦的情緒。申涵光評杜詩云:“杜公每遇廢棄之物,便說得性情相關,如病馬、除架是也”(《仇注杜詩》引)。
這首五律措語平實,莊諧間出,頷聯以莊語見清操,尾聯以諧語抒感慨,相得益彰。而音節拗折,是一首拗律,如首聯“翠柏苦猶食,明霞高可餐”兩句,一孤平一單仄,不求諧聲;俯首拾柏,柏味甚苦,此句相應多仄聲,明霞仰頭可餐,其意甚高,此句相應多平聲,可謂聲情相符。

名家點評

明人王嗣奭《杜臆》:“鹵莽”二字,說盡世態,而“共”下更悲,乃知亂世情事,古今一律。……落句雖用成語,卻有蕭然自得之意,故不可及。
清人仇兆鰲《杜詩詳註》:末作詼諧語以自解。
清人張謙宜《繭齋詩談》:《空囊》,布筆凡四層,寫一“空”字,最為有法。凡看題無層次,便是思路不開。一、二不厭其空,三、四乃所以空,五、六是空後實境,七與八則拗結扛題法。“不爨井晨凍,無衣床夜寒”,寫“空”字只用映襯,卻又切摯。
清人浦起龍《讀杜心解》:拈結聯為題,總皆自嘲自解之詞。俗語嘲不食者為仙,起即此意。三、四原其故,卻以莊語見清操。
清人楊倫《杜詩鏡銓》:寫窮況妙在詼諧瀟灑。

作者

杜甫像杜甫像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