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豬飼養技術與管理》

《種豬飼養技術與管理》

《種豬飼養技術與管理》是由作者馮繼金著作、中國農業大學出版於2003年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種豬飼養技術與管理》種豬飼養技術與管理

種豬養豬生產的核心,種豬的飼養管理已成為制約我國養豬生產的瓶頸。因此,為把我國養豬業中種豬質量提高到世界先進水平,必須系統掌握國內外養豬業現狀、豬的品種、豬的育種、豬的營養與飼料、豬的繁殖、豬的環境以及豬病防治的相關信息和技術,科學地對種豬進行飼養管理。我國傳統養豬業逐步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為此還需了解規模化種豬場行政管理。本書正是圍繞這些內容展開的。

圖書前言

畜牧業是以植物性和動物性產品為原料,通過動物生產獲得人類必需動物產品的產業,其主體是養殖業。在已開發國家,畜牧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例多在60%以上,個別人多地少的國家甚至超過80%。畜牧產品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食品加工業的原料供應已占到80%,人均年消費的食物中,肉、蛋、奶分別達到100kg、15kg和300kg,占總量的80%。這說明,現代畜牧業已成為農業乃至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也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
我國畜牧業的發展大致經過家庭副業、專業飼養和規模化飼養三個階段,目前正在更廣泛的區域向現代集約型方向轉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20多年,我國畜牧業得到迅速發展。主要表現在:①畜牧生產總量穩定增長,如2002年肉、蛋、奶總產量比1978年提高6-11倍,人均占有量和年均消費量也都有大幅度提高;②畜牧業科技含量明顯提高,如主要畜禽的良種覆蓋率、飼料轉化率和發病死亡率等生產指標得到有益的改變,科技進步對畜牧經濟成長的貢獻率超過45%;③畜牧業在農業生產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已基本確定,如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例由1949年的12.4%、1978年的15.0%上升到2000年的30%以上;④畜牧產業化格局初具雛形,如社會化服務體系日趨完善、規模化經營不斷提高和多渠道開拓市場初見成效等。

精彩書摘

第三章豬的生物學特性與行為學特點
豬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許多生物學特性和行為習性,了解和利用這些生物學特性和行為習性是制定合理的飼養管理制度的基礎。
第一節豬的生物學特性
一、多胎高產,世代間隔短,周轉快
豬一般4~5月齡達性成熟,6~8月齡就可以初次配種。妊娠期短,只有114天左右。小母豬1歲時或更早即可以第一次產仔。經產母豬一年能產2胎,每胎10頭左右,一年可生產仔豬20頭左右。若提早斷奶或採用激素處理,母豬可以達到兩年5胎。豬性成熟早,妊娠期短,生長發育又快,因而世代間隔短,一般平均1.5~2年。若從頭胎中選優良個體做種用,則世代間隔可縮短到一年,即一年一個世代。同時,由於周轉快,短期內能增殖大量後代。
二、生長期短,發育迅速,沉積脂肪能力強
豬和馬、牛、羊比較,其胚胎生長期和生後生長期最短,但生長強度最大。豬初生重小,僅占成年豬體重的0.5%~1%,但生後發育迅速,尤其是生後的頭2個月生長發育特別快。1月齡體重為初生重的5~6倍,2月齡體重為1月齡體重的2~3倍。瘦肉型豬長到6月齡時屠宰體重可達90~100kg。豬在生長初期,骨骼生長強度大,以後生長重點轉移到肌肉,再晚,沉積脂肪。
三、雜食、可利用飼料範圍廣,營養物質轉化率高
豬是雜食動物,胃腸比較發達,具有各種消化酶。不僅能利用糧食和動物性飼料,還能利用工農業副產品、青綠飼料、粗飼料和人們生活的剩飯殘羹。豬對飼料的轉化率較高,配合飼料的轉化率為3.5左右,僅次於雞,而大大超過肉牛和肉羊,並且豬肉和牛、羊肉比較,含水分少,含熱量高。
四、耐熱性差
豬的汗腺退化,皮下脂肪層厚,阻止大量散發體內熱量。皮膚的表皮層較薄,而且被毛稀少,造成對太陽輻射的防護力較差。由於這些生理特點,豬不耐熱。但初生仔豬的皮下脂肪少,皮薄毛稀,單位體重表面積較大,故怕冷和潮濕。
第二節豬的行為學特點
行為是動物對某種刺激的反應,或是動物與其環境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的動物對外界的刺激表現出不同的行為反應,同一種動物內不同個體的行為反應也不一樣。動物的行為反應是其賴以生存、生長發育和繁衍後代的基礎。動物的習性部分由先天的遺傳因素所決定,部分取決於後天的調教、訓練等外部因素。先天遺傳與後天學習相互作用,控制動物的行為反應。

圖書目錄

第一章 養豬的重要意義及其發展趨勢
第一節 養豬的重要意義
第二節 國內外養豬生產現狀及發展趨勢
第二章 豬的品種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我國豬種
第三節 國外豬種
第四節 種豬繁育體系
第三章 豬的生物學特性與行為學特點
第一節 豬的生物學特性
第二節 豬的行為學特點
第四章 豬的育種
第一節 豬的重要經濟性狀
第二節 種豬的選擇與選配
第三節 血系繁育
第四節 品系繁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