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風》

本詞條包括:1、《詩經》中《秦風》;2、報刊;3、電視專題片

《詩經》中的《秦風》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是一部古典現實主義的文學作品,是我國古人創造的珍貴的精神財富。它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倫理道德和風俗習尚,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古代社會的歷史資料。《詩經》分為“風”、“雅”、“頌”3部分,共305首詩歌。“風”160篇,“雅”105篇,“頌”40篇。它經過500多年的集體創作,並在更長的歷史時期,經過無數人的採錄、輯集和不斷加工。據一些史書記載,認為孔子曾經刪定整理過《詩經》。《詩經》的創作起訖年代,大約在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即全部作品產生於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之間的500多年中。詩三百篇產生的地域,大致在現在的陝西、河南、山西、河北、山東和湖北北部、甘肅東南部及安徽北部,主要在黃河流域、江漢流域。
對於《詩經》中《秦風》的產生,大部分關於《詩經》的出版物中都載明《秦風》產生於現在陝西的民歌 ,很少有人認為主要產生於今甘肅東南部,即今天水一帶的詩歌。長期以來,由於史料缺乏,以及傳統觀念的局限,秦人在天水早期的建國史,往往被人們所忽視。其實,秦人在天水地區的活動和發展,是秦人、秦族、秦文化發展史上最為關鍵的階段。據《史記·秦本記》記載,秦人自中潏“在西戎,保西陲”,至秦文公四年(前762年),遷都關中。秦人以西陲即今天水一帶為根據地,經歷了14代300多年。而天水西南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大墓,即秦人第一陵園的發現,更是證明了《秦風》的產生的地域主要是天水一帶。據多數專家考證,大堡子山秦公大墓中所葬秦人祖先,是從秦仲到秦莊公、秦襄公、秦文公四代人,甚至從秦仲上溯好多代,亦從秦文公以下,可能還有幾代。這就為我們正確理解《秦風》提供了有力的根據。
《秦風》共10首,包括《車鄰》、《駟》、《小戎》、《蒹葭》、《終南》、《黃鳥》、《晨風》、《無衣》、《渭陽》、《權輿》。其中的《蒹葭》、《無衣》是《詩經》中最著名的代表詩作。總觀《秦風》十首,表現出秦文化的顯著特徵,揭示了秦人社會生活的基本內容。
一、《秦風》唱出了一支變奏的主題
《秦風》的基本內容,反映出秦人追求強國、富國、爭霸而思賢、訪賢、招賢、棄賢的變奏主題。《車鄰》是《秦風》之首,舊說多以為是“美秦仲”或“美秦襄公”。而明代季本《詩說解頤》,則認為是“賢者感遇時君”而作此詩;清代牟庭《詩切》也認為是“感遇”之作。“既見君子,得仕進也。並坐言尊寵也,鼓瑟言君臣歡樂也。”《駟》、《小戎》的主題仍然與招引賢人有關,其中的“言念君子,溫真如玉。”“言念君子,溫其在邑”。“言念君子,載寢載興。”與《車鄰》中的“未見君子,寺人之令。”“既見君子,並坐鼓瑟。”“既見君子,並坐鼓簧”都表達了對人才的渴求。《蒹葭》是《詩經》中最著名的抒情詩的代表作,古往今來文人學士對此詩評價極高,認為是《國風》中第一篇縹緲文字,在粗獷質樸的《秦風》中,另成一種格調。詩的主題除了“美襄公”說外,其餘幾種都與訪賢、得賢、薦賢、招隱有關;今人多認為是情詩戀歌。從《秦風》所反映的基本社會主題來看,確應當是與訪賢、得賢有關。明代豐坊《詩說》曰:“君子隱於河上,秦人慕之,而作是詩。”清代姚際恆《詩經通論》:“此自是賢人隱居水濱,而人慕而思見之詩。”清代郝懿行《詩問》:“《蒹葭》,思隱也。時有高士,隱於水濱,潛深伏奧,可望不可即,君子嘆美之。”3000多年以後的今天,我們吟誦“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心靈仍會時時搖曳而感動。《終南》一詩,舊說多以為“美襄公”或“刺襄公”,但諸說中仍有“美秦公禮賢”一說。季氏《解頤》認為“賢者因國君親來見已,故作此詩以美之”。而《黃鳥》則是哀三良,即三賢人從葬穆公之作;《晨風》則是“賢臣被棄而思慕之詩”,或認為是秦穆公求賢之作;《權輿》則是刺康公“忘先君之舊臣,與賢者有始而無終”。總觀《秦風》十首,其中六首之多與思賢、訪賢、得賢、棄賢的主題有關。總體反映出秦人在崛起之初由思賢若渴到後來強大後驕賢、棄賢的變秦主題。《秦風》十首可以看作是秦人的心路歷程。
 二、《秦風》反映出秦人高度發達的車輛製造技術
古代的車輛製造業,以《小戎》一詩反映最為詳盡(圖3)。而善造車、御車也是秦人固有的傳統。在《小戎》一詩中,車、馬的形象特別鮮明,或動或靜,或遠或近,有聲、有色、有形。有王者之車,有卿士之車,有兵車、田車、役車。大到出征、田獵、迎親、歸寧的場面,小到車馬器的一個一個零部件,無一不實,無以不確,所謂“據其習俗以歌其士風,自有著見不可掩匿者”,所以後人言車制,常舉《小戎》(圖3)。《小戎》一詩寫車馬之制,已成為先秦時期制車業的歷史見證。
三、《秦風》反映出秦人嫻熟的牧獵田狩特長
秦人的祖先以善聽鳥獸語言和馴養鳥獸而著名,尤其是秦人祖先之一非子以善畜牧養馬而受到周孝王的賜封。《秦風》中的“駟”、“小戎”充分反映出秦人發達的牧獵田狩生活與高超的畜牧水平。
四、《秦風》中反映出秦人的尚武精神
秦人具有輕死重義,果敢勇猛,粗獷悍厲的民族氣質和不怕困難、積極向上、開拓進取的尚武精神。《無衣》一詩中“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諧行”,其鏗鏘慷慨,風聲氣俗,躍然紙上,成為《詩經》中反映民族精神的名句。
《秦風》是產生在天水這片古老土地上的最早的詩歌,雖然只有10首,但較全面、概括地反映了秦人的經濟文化動態與社會生活,是我們了解秦早期文化的一面鏡子。

報刊

秦風報》是1912年1月17號創刊的,是西安第一份對開日報。不過秦風在中國近代報業史中並不顯赫,最後是被袁世凱查禁,報館也付之一炬。

2012年,經過長期醞釀和積極籌備,由省文聯主管,省民協主辦的《秦風》報終於復刊了。這是一份凝結了廣大民間文藝工作者熱情和心血的報紙,是宣傳思想的陣地,發布信息的通道;是溝通交流的橋樑,凝聚力量的平台;更是展示形象的視窗,百花齊放的園地。

電視專題片

2011年9月9日下午,八集電視專題片《秦風》在西安舉行了隆重的開機儀式。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鬍悅出席開機儀式,並向《秦風》總導演高峰授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聯黨組書記劉斌,中央電視台副台長、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廠長高峰分别致辭。

《秦風》是繼《望長安》、《大秦嶺》、《陝北啟示錄》之後,又一部傳播陝西區域文化形象的大型電視專題片,是省委宣傳部確立的重大文化精品工程項目。該片共8集,由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中央電視台、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及陝文投聯合拍攝,陝西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中國西部電影電視研究中心具體承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