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解剖學》

《神經解剖學》是一部書籍,講述了發展歷程到20世紀初期,人們利用光學顯微鏡和腦定位儀對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進行了全面的研究。

基本信息

發展歷程

到20世紀初期,人們利用光學顯微鏡和腦定位儀對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進行了全面的研究。20世紀50年代以後,神經解剖學進入了輝煌發展的歷史時期,電子顯微鏡的套用打開了認識神經系統超微世界的大門。70年代以後,放射自顯影術、辣根過氧化物酶法、螢光組化和螢光素標記法問世,尤其是70年代末興起的免疫細胞化學技術和80年代的原位分子雜交以及90年代的雷射共聚焦顯微鏡等給予神經解剖學的研究帶來了質的飛躍。這些方法不僅能認識神經組織的超微結構和突觸聯繫、追蹤神經通路,而且使神經細胞間信息傳遞的形態學研究(即化學神經解剖學)成為可能,使神經解剖學研究由整體、器官、組織、細胞水平提高到亞細胞和分子水平。由於新方法、新技術的逐漸普及和理論水平的提高,我國的神經解剖學工作者已在一些領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圖書信息

書名:神經解剖學
作 者:朱長庚
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年07月
ISBN:9787117113595
開本:16開
定價:230.00元

內容簡介

《神經解剖學(第2版)》自2002年第1版問世以來,得到了廣大同行和讀者的歡迎與厚愛,出版以後供不應求,雖曾第2次印刷,但仍不能滿足需要;同時,近年來神經科學的迅速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神經解剖學》第2版問世了。《神經解剖學(第2版)》再版中除對第1版內容進行了改錯、補遺和刪減不必要的內容外,主要是、根據近年來神經科學的新進展(參考資料收集至2008年)進行了內容的更新,其中更新插圖54幅。各章節的內容更新如下:
第一章神經解剖學的研究方法:原位雜交組織化學方法、神經影像術的套用,胚胎神經幹細胞培養,嗅鞘細胞培養等。
第二章神經系統的發生與分化:脊椎動物腦進化的歷史模式,變化中的大腦。
第三章神經元:突觸囊泡蛋白及其釋放機制,神經毯的組構,神經元的信息轉導系統,神經元活動的基因調控及發育分化。
第四章神經遞質和調質:神經遞質轉運體,GABA受體亞型,甘氨酸神經元的分布、突觸存在部位和作用,VIP受體,神經類固醇的作用(與神經發育、精神、行為、記憶、凋亡和疾病的關係),遞質共存的種屬特異性。
第五章神經營養物質:NGF在血管發生和炎症發生中的作用,BDNF的神經生物學作用,CNTF對神經元的營養作用,GDNF與神經元修復的關係等。
第六章神經膠質:Ranvier結的分子結構和離子通道,水通道,膠質細胞與神經元間的信息交流,鈣波傳遞,NG2細胞,嗅鞘細胞、膠質細胞與疾病(戒毒、免疫應答、Alzheimer病、多發性硬化、HIV、癲癇等)。
第七章神經組織的變性、再生和移植:神經再生的分子機制,巨噬細胞在周圍神經損傷和修復中的作用,幹細胞移植。
第八章中樞神經系統:脊髓損傷的修復與人工反射弧,延髓迷走神經相關核團的組構,腦橋三叉神經核的聯繫和功能,中腦上丘的細胞構築和纖維聯繫,副視系統,眼球運動的調控,紋狀體的神經遞質和精神分裂症,吸毒與成癮。
第九章周圍神經系統:脊神經節細胞內SP與阿片受體的相互作用及其與鎮痛的關係,切斷軸突對脊神經節細胞內細胞因子的影響,視神經、嗅神經的套用解剖,面神經核的組構,副神經和迷走神經的成分,聽神經與前庭神經的套用解剖,內臟感受器和頸內動脈叢,心內的免疫-神經-內分泌網路,內臟反射。
第十章腦和脊髓的被膜及腦脊液:套用解剖,接觸腦脊液神經元的臨床意義。
第十一章腦和脊髓的血液供應、回流及腦屏障:腦屏障的機制,套用解剖。
第十二章免疫-神經-內分泌網路:重新改寫,尤其在免疫-神經-內分泌網路的臨床意義方面有較多新內容。

作者

簡介

朱長庚,1937年生,湖北武漢人

履歷

1959年畢業於武漢醫學院,1981年獲瑞士蘇黎世大學醫學院博士學位。國家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社會兼職及榮譽

歷任同濟醫科大學教授,華中科技大學特聘教授,中國解剖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名譽理事長、神經解剖學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神經科學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及武漢市解剖學會理事長,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等雜誌》主編,解剖學教研室主任。長期工作在教學、科研第一線,出版著作11部(主編5部),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260餘篇。獲衛生部科技成果乙等獎1項,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湖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中國高校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中華匿學科技獎二等獎1項。被評為“湖北科技精英”、“武漢科技新秀”、“衛生部有突出貢獻專家”。主要成就和貢獻是:①關於軸一軸突觸的研究為突觸前抑制和脊髓水平的鎮痛機制的研究提供了超微結構基礎②關於脊神經節細胞周圍突軀體一內臟分支投射的定性追蹤為牽涉性痛和體表一內臟相關學說提供了新的形態學基礎;③首次提出“腦.腦脊液神經一體液迴路”的新理論,使傳統的神經解剖學關於腦脊液的概念得到充實和更新,並套用於臨床實踐;④首次提出“癲癇發病與神經一免疫一內分泌網路調節失衡有關”的新學說,對癲癇發病機制和治療策略研究具有普遍指導意義。

圖書目錄

緒論
第一章神經解剖學的研究方法
第一節傳統的研究方法
一、大體研究方法
二、組織學研究方法
第二節近代研究方法
一、辣根過氧化物酶法
二、放射自顯影神經追蹤法
三、2-脫氧葡萄糖(2-DG)法
四、PHA-L順行軸突追蹤法
五、生物胞素和神經生物素
六、生物素化葡聚糖
七、霍亂毒素
八、螢光追蹤劑及其追蹤法
九、病毒示蹤法
十、細胞內注射染料
十一、選擇追蹤劑的標準
十二、逆行追蹤的定量
十三、化學損傷技術
十四、組織化學和螢光組織化學技術
十五、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術
十六、光學探針
十七、數字螢光圖像儀和形態定量研究方法
十八、免疫細胞化學技術
十九、原位雜交組織化學技術
二十、流式細胞術
二十一、電子顯微鏡術
二十二、神經影像術
二十三、神經組織和細胞培養
第二章神經系統的發生與分化
第一節種系發生
一、種系發生的三個階段
二、管狀神經系的演變
第二節個體發生
一、神經管的發生
二、腦和脊髓的發育
三、周圍神經的發育
四、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異常
五、發育機制
第三節中樞神經系統的可塑性和老化
一、中樞神經系統的可塑性
二、中樞神經系統的老化
第三章神經元
第一節神經元學說
第二節神經元的不同類型
第三節神經元的結構
一、胞體
二、神經元膜
三、細胞骨架
四、樹突
五、軸突
第四節突觸
一、突觸概述
二、化學突觸的類型
三、突觸的發育與可塑性
第五節神經細胞內的信息傳遞
一、受體的結構與功能
二、主要的跨膜信息轉導系統
三、神經營養素受體的信息轉導
四、CNTF受體複合物及信息轉導
第六節神經元活動的基因表達調控
一、真核細胞基因調控的主要環節
二、有關神經細胞發育和分化的幾個基因調控問題
第四章神經遞質和調質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乙醯膽鹼
第三節胺類遞質
一、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
二、多巴胺
三、5-羥色胺
四、組胺
第四節胺基酸類遞質
一、興奮性胺基酸
二、抑制性胺基酸
第五節肽類遞質
一、概述
第五章神經營養物質
第六章神經膠質
第七章神經組織的變性、再生和移植
第八章中樞神經系統
第九章周圍神經系統
第十章腦和脊髓的被膜及腦脊液
第十一章腦和脊髓的血液供應、回流及及腦屏障
第十二章免疫-神經-內分泌網路
中文專業名詞索引
英文專業名詞索引
……

新版圖書信息

書名:神經解剖學
作 者:白麗敏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年4月1日
ISBN:9787513203692
開本:16開
定價:23.00元

內容簡介

《神經解剖學(供中醫、針灸推拿專業用)》在編寫過程中力求做到系統性、科學性、適用性及先進性。全書共約30萬字,附插圖150餘幅,內容簡明扼要,重點突出,既適合中醫藥院校七年制、研究生的教學和科研需要,也適合廣大神經科學工作者、臨床醫生及醫學院校的高年級學生使用。
《神經解剖學(供中醫、針灸推拿專業用)》在介紹神經解剖學基礎知識的同時兼顧臨床;在介紹傳統的知識的同時增加了近年來神經科學的新發展。為了拓展知識面,在介紹形態學內容的同時也介紹了生理、生化等內容。為了便於查找和學習方便,書末附有英文名詞對照。

圖書目錄

第一章概述
一、神經系統的基本功能
二、神經系統的區分
三、神經系統的活動方式
四、神經系統的常用術語
第二章神經組織
第一節神經細胞
一、神經元的構造
二、神經元的分類
三、突觸
四、神經元的變性與再生
第二節神經膠質
一、概述
二、膠質細胞的分類
第三章神經系統的發生
第一節神經管的形成和演化
一、神經管的形成
二、脊髓的發育
三、腦的發育
第二節神經嵴的發育
一、腦、脊神經節的形成
二、交感神經節的形成
第四章脊髓和脊神經
第一節脊髓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二、脊髓的節段及與椎骨的對應關係
三、脊髓的內部結構
四、脊髓的功能
五、脊髓損傷
第二節脊神經
一、概述
二、脊神經的分支
第三節脊髓的節段性支配
一、脊髓對肌肉的節段性支配
二、脊髓對皮膚的節段性支配
第五章腦和腦神經
第一節腦
一、腦幹
二、小腦
三、間腦
四、大腦
第二節腦神經
一、嗅神經
二、視神經
三、動眼神經
四、滑車神經
五、三叉神經
六、展神經
七、面神經
八、前庭蝸神經
九、舌咽神經
十、迷走神經
十一、副神經
十二、舌下神經
第六章腦和脊髓的傳導通路
第一節感覺傳導通路
一、本體感覺傳導通路
二、痛、溫、粗觸覺和壓覺傳導通路
三、視覺傳導通路瞳孔對光反射通路
四、聽覺傳導通路
五、平衡覺傳導通路
第二節運動傳導通路
……
第七章內臟神經系統
第八章腦和脊髓的被膜、腦室和腦脊液、血液供應及血腦屏障
第九章神經遞質、神經調質及神經營養物質
第十章神經解剖學常用研究方法概要
附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