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世界金融體系已步入深度調整階段,以美國和歐洲為代表的昨日市場,與以逐漸崛起的新興經濟體為代表的明日市場發生碰撞,市場動盪不可避免。作者在書中談到了他對未來經濟和金融的預測,對於開發中國家和市場有精闢而充滿希望的見解,希望為投資者和決策者提供全球經濟動盪時期的投資策略,避免犧牲,抓住機會。
四大趨勢正對全球經濟的重大變化發揮著作用:
世界經濟成長速度的重新調整;
通貨膨脹:
結構性金融減少了進入市場的壁壘;
財富的轉移,債務國正變成債權國。
全球經濟好比是一架以美國消費為能量引擎的飛機,如今,主發動機能量快耗完了,但是,如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這樣的多個小發動機開始工作,所以世界經濟不會崩潰,而是由大發動機引擎向多個小發動機引擎轉變。
作者簡介
穆罕默德·埃爾埃利安(MohamedEl-Erian),全球最大債券基金公司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聯席執行長,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掌管著8000億美元的資產。El-Erian是全球金融界最受尊敬的人之一,在華爾街的大投資家中,很少有人擁有他這樣的背景和影響力。他曾為哈佛大學的359億捐贈基金進行了兩年成功的管理工作。他尤其擅長對新興市場的考察。媒體評論
“穆罕默德·埃爾埃利安是世界上最有才華、最為成功的風險管理實踐者之一。在這本書中,他將一個學者對高級風險分析的洞見與一個資產組合經理對真實世界經濟運行的把握結合在一起。對於希望理解當代投資世界的人來說,這本書非讀不可。”——艾倫·格林斯潘
“投資者過去滿足於弄清楚美國的情況,然後或許是歐洲和日本的情況。穆罕默德·埃爾埃利安向你闡明,為何這幾個構造性經濟大陸正讓位於新興世界。本書充滿才華橫溢的闡述,且易於理解——令人信服地闡釋了正在變化中的全球經濟。”
——債券之王比爾·格羅斯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執行董事、創始人、首席投資官
“對於力求理解目前正運作其中的金融環境,以及未來若干年不得不應對的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重大趨勢的政策制定者,穆罕默德·埃爾埃利安的書是引人入勝而富有啟發的讀物。”
——以色列央行行長斯坦利·費西爾
“穆罕默德·埃爾埃利安為全球金融危機的來龍去脈提供了無價的內容,在方式上可謂極易接受、令人信服。”
——高盛董事長兼CEO勞埃德·布蘭克費恩
“本書將現代金融世界與總量經濟學結合在了一起。它對如今的金融亂局在診斷上既明晰又有預見性,並且為前行的道路進行了重要的指引。”
——《金融時報》編輯萊昂內爾·巴貝爾
本書解釋了投資的最好策略,El-Erian先生提供了極其詳細的建議。
——《紐約時報》
作者多次提到對於開發中國家和市場的精闢見解。
——《巴倫周刊》
作者為意在全球經濟動盪時期獲得收益的投資者提供了一本非常寶貴的指導手冊。他感受到了世界經濟的動盪,了解其發展趨勢,如購買比薩餅一樣來選擇投資組合。——彭勃新聞社
基金經理認為全球投資正在轉向。
——路透社
次貸危機時代,如何生存。
——《金融時報》
目錄
讚譽前言
引子 在噪音中發現信號
巨變:具有內在棘手性
噪音關係重大之時
近期出現的一些矛盾現象
錯過信號
新的長期現實
產生於新現實的管道設施問題
理解新現實的思考框架
第1章 異象、謎題和疑團
全球收支失衡與發展中經濟體的作用
利率謎題
流動性最高市場之謎
第2章 傳統資源何以辜負了我們的期望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面臨的挑戰
波動性之謎
風險性質和觸染性質發生變化
要點
第3章 區分重要者與非重要者
一個簡單的思考框架
懷疑態度可以理解
分解噪音
變化很難,誠不足怪
多重均衡
次優理論
要點
第4章 理解新目的地
全球經濟成長新引擎
世界貿易的動態變化
貿易平衡在轉變
由反通脹順風轉為通脹逆風
沿著資產配置曲線上行
變化中的技術形勢
要點
第5章 展望旅途前景
做出調整以適應變化
私營部門:調整更快但遠非均勻和順暢
國家政府:反應更慢,且具有潛在干擾性
多邊機構:調整的自由度最小
歷史遺留下的負擔
要點
第6章 從全球經濟和金融巨變中獲益:投資者行動計畫
資產配置
哈佛管理公司
一個前瞻性限制條件
第7章 國家政策制定者和多邊金融機構行動計畫
理解新的金融環境
處理資本流入問題
管理國家財富
處理大量國家債務
實施貨幣政策
收入不平等與社會政策
多邊機構行動計畫
腳下的方向
第8章 改善風險管理
回顧非對稱風險態勢
道德風險辯論
克服自然猶豫
阿根廷的例子
超越傳統的委託-代理問題
疊加策略
尾部保險
逐級加量問題與斷路器
來自哈佛管理公司的智慧
第9章 結束語
重要且緊迫
不重要但緊迫
重要但不緊迫
公共利益
前言
本書闡述正在改變全球經濟的動態因素。對投資者而言,理解這些因素至關重要,不過,這些因素看起來顯得難以充分辨識和完全理解。這些因素既涉及成熟經濟體金融市場發生的變化,也涉及新興市場經濟體金融市場發生的變化,這些變化將會凸顯嶄新的投資機會,但機會又裹藏於紛繁複雜且與以往不同的各種風險之中。我希望與你分享關於我稱之為全球經濟“新目的地”的分析和見解。在此過程中,我還將探討旅途的顛簸、引人誤入歧途的岔路,以及隨各經濟體自身發生巨變和整個世界從一個時期的動盪和混亂中走出時我們將會遇到的劇烈起伏。
長期變化,即分析師所謂的“seculartransformations”,具有內在挑戰性。長期變化必然帶來經濟權能的重大重組,也會帶來需慎重對待的切換因素,這些因素決定著經濟成長、財富變化、通貨膨脹和投資收益。新出現且具有影響力的市場參與者和工具起初很難加以分析。從更一般的意義上說,長期變化進程會觸發昨日世界與明日世界之間的衝突——在觸發衝突的過程中會製造大量噪音。
隨著我們走向這一新目的地,現有的基礎設施和系統將會感受到壓力,這也包括政府,政府現在不得不利用不完全信息和過時工具,探討如何應對困難的政策挑戰,並為之付出行動。個人和機構投資者必須對自身行為和態度做出調整,以適應更為實際且已觀察到的權利新觀念。以往在全球運動場居於支配地位的選手現在必須面對現實,接受數年前尚不被視為需認真對待的競爭對手施加的影響。與此同時,這些突然間擁有影響力的選手也必須應對好成功帶來的挑戰。
本書將幫助投資者跨越全球經濟的巨變——全球經濟發生巨變這一現象將嚴重影響投資策略的效力和風險管理方法的效果。本書將詳細說明一份投資者行動計畫的構成要素,並特別指出哪些因素可能導致代價高昂的市場失靈。本書將給出理由以說明,投資者在跨越這一巨變時,也必須考慮國家層面和國際層面(或稱為“多邊”)政策制定者的行動。
我很榮幸,職業生涯不但讓我接觸到投資問題,也接觸到政策問題。我逐漸認識到,在全球經濟變化時代,不闡明投資者和政策制定者理應如何反應以及將會如何反應,要探討投資策略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無論你身處哪個群體,為了成功都需要努力理解其他人理應如何作為,以及可能如何作為。
我希望,想保持強勁投資表現並減少突然遭遇重大損失風險的投資者,將會發現對於理解全球新環境的背景、前景和內涵,本書提供的見解和思考框架能有所助益。
本書涵蓋以下話題。
緊跟引子之後,第1章詳述近年來在經濟和金融環境中居於突出地位的一些異象、謎題和疑團。從最根本的層面上看,這些異象、謎題和疑團發出了長期巨變在持續發展之中的信號。
第2章以例證說明,儘管投資者越來越難理解變化中的全球環境,但他們一直在承擔不可忽略的重大風險,而且他們承擔風險的方式並非總是出自擁有所需成熟度的傳統監管機構的管轄範圍。正因為如此,從2007年夏季開始,一場意義深遠的動盪撞擊了金融系統的神經中樞。結果便出現一系列重大機構損失,而機構損失又加劇了全球信用緊縮的風險,並在全世界引發了緊急政策應對。
以這些新出現的情況為背景,第3章從更一般的意義上探討,投資者為何不免要頗費時日才能理解持續發展的結構性變化。為了探討如何區分噪音與信號,本章列舉了從傳統經濟學和金融學、行為科學以及神經科學引入的分析工具。這些工具有助於解釋市場矛盾現象e背後的原因,並有助於理解這些非一致現象隨著時間推移如何以及為何逐漸自行解決。
由此導入第4章對全球金融系統新長期目的地的討論。第4章說明4個變數——全球經濟成長、國際貿易、價格形成和資本流動——背後的驅動因素髮生的實際和預期變化,這些變化會對市場參與者採取的所有方法的健全穩固性造成衝擊。這些變化的結果絕不亞於一場穩態轉換,在這一轉換中,全球化和一體化下一階段具有以下特徵:全球經濟成長的引擎更趨多樣化、全球貿易失衡和收支失衡會減少、更為顯著的通脹壓力會回頭、全世界可投資資金的配置會更具多樣性。
只有經歷旅途抵達目的地,討論目的地才會切題。因此,第5章分析前方道路,包括可能遇到的路面凹坑。本章詳述市場失靈風險——也就是投資者和中介機構一方不可持續行為造成的混亂——所引致的非線性驅動因素。本章亦考察了國家政府和國際組織一方潛在的政策錯誤對市場失靈的加劇影響。
接下來的三章闡述市場參與者應如何給自己定位,以便從旅途有利的一面獲得益處,並管理好不利的一面。就作為整體的全球系統而言,挑戰在於動態平衡會發生傾斜——從工業國家(尤其是美國)大量結構性失衡和金融失衡轉向一種基本穩定狀態,這種狀態與全球增長和資本流動的重要決定因素——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湧現密切相關。
這一挑戰有兩個截然不同的組成部分,投資者需對之加以理解,同時需要始終如一地根據自身專門技能的水平對之加以充分利用。第一個組成部分是制定並執行符合前瞻性(而非歷史性)的資產配置計畫。在技術方面,重點是適當地規範全球成果分布的腹部9。第二個組成部分涉及如何管理分布的尾部,尤其偏重於如何保護資產組合,使其免遭通往新長期目的地的旅途變化莫測的影響。
為實現上述目的,在第6章開篇便分析出色的長期投資業績的主要驅動因素,同時著重探討資產配置和有效執行的載體與工具。既然投資者只有在充分理解政策環境的情況下才能做到出類拔萃,第7章便聚焦於對國家政策的展望。這一章特別指出,需要對傳統政策方法進行變更,使其對投資者適應長期新旅途產生支持作用。本章還為多邊機構提供了一份行動計畫,多邊機構在增強國家行動的國際一致性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但其當前的系統配置並不正確。
第8章從考察風險的角度補充分析。通過詳解國際金融系統中風險緩解的非對稱性質,重點闡述長期投資者為正確跨越旅途可以採用的風險控制方法。最後一章是本書的結論。
我撰寫本書時儘量考慮多種選擇。對於目標讀者和分析方法,我舉棋不定。我應該主要針對投資者,還是針對政策圈和研究界的同仁?分析工具都行得通嗎?我應該只依賴一種方法,還是加入更多的方法?
對這些問題經過一番認真思考之後,我決定採用兼收並蓄的方法,儘管我這樣做會冒著落得個“糊塗的中間人”的風險。具體說來,我將既對投資者又對國家和國際政策制定者發表我的見解和分析。我採用多學科綜合分析的方法,將傳統分析工具與較新的分析工具結合在一起。在此過程中,我把分析性探討與過去和當前情況(包括我的親身經歷)聯繫起來。
做這樣一些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我的職業生涯影響,我相信我的職業生涯因跨越了研究、政策制定和投資活動的多個領域而得以豐富。做這樣一些選擇也反映了我在劍橋大學讀本科期間所經歷的智識上的激勵,經濟學的傳統理論方法(新古典學派)在劍橋大學與其他理論方法(諸如凱恩斯、新李嘉圖和馬克思等學派的理論方法)極其成功地結合在一起教授給學生。多種理論方法有助於錘鍊本科生的頭腦,讓其學會思考。這種混合傳授的方式作為一個例證也極好地說明,帶著明顯承認每種方法既有優點又有局限的意識,從不同角度觀察問題是多么重要。
說了這么多合乎本書需要的想法,那么可行性究竟如何?其他人——過去和現在——所做的貢獻使我能更便利地從不同方法中汲取一些真知灼見。而且,每當感到自己引擎熄火,我就會從最近出版的一些書籍中得到鼓勵——這些書有《魔鬼經濟學》、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兩本書、彼得?伯恩斯坦的《投資新革命》、理察?彼得森的《投資者頭腦中究竟在想什麼》等。這些書籍表明,利用不同學科之間的協同作用確實會帶來優勢。
最後,在選擇使用博採眾長的分析方法時,我也受到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更具一般意義的見解的啟發,他或許是有史以來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當然也是我最喜愛的經濟學家)。凱恩斯提醒我,經濟學“是一種方法,而不是一種教條,是一種思想工具,一種幫助其擁有者得出正確結論的思考工具”。正因為如此,經濟學可以而且確實得益於與其他學科的適當互動。再者,這種相互作用作為明智的核查與制衡,可以避免單個分析工具或方法被過於簡化的假設條件或不完全套用劫持的風險。
我希望,讀者會發現本書兼收並蓄的性質有助於理解一種持續發展的全球現象,而這一現象會在眾多的方面對眾多的人產生重大影響。事實上,可能也沒有其他選擇能讓我們理解這一正在顯現的經濟新時代。這種穩態轉換的複雜性如此巨大,使我們有充分理由從最可套用的學科中借鑑最恰當的分析工具。
我於2008年1月完成本書的撰寫。此後,全球經濟出現了一系列先前難以想像的新情況,包括美國偶像級投資銀行貝爾斯登的消亡,以及美國有關當局忙亂地為抑制金融市場動盪造成損害所做的政策嘗試。這些新情況與本書中的分析完全一致。的確,書中的分析預測到了這類市場動盪,對於希望最終站在全球重大變化有利一面、不想淪為動盪的犧牲品的人,這一預測使分析結果顯得更加重要。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第1章 異象、謎題和疑團我在引子中指出,最近幾年來出現了一些經濟和金融問題,這些問題不能通過使用現有模型、思維定式或以前的經驗加以解釋。結果,這些問題便被冠以“異象”、“謎題”、“疑團”之名,市場上很多人不屑於思考這些問題,將之視為“噪音”,並因此視之為絲毫不包含有意義的信息。但是,這些問題實際上是一些信號,說明根本性轉變或巨變正在發生,事實已證明這些巨變極其重要--其重要性尤其在2007年開始的動搖國際金融系統基礎的危機中得到了體現。這些信號現在對投資者來說仍然意義重大,未來也將繼續如此。
或許,對於矛盾現象和異常現象最著名的反應,包含予美聯儲前任主席艾倫?格林斯潘遞交給參議院的半年貨幣政策報告。在這份2005年2月的報告中,他指出“就目前而言,世界債券市場總體上出入意料的表現仍然是一個謎題”。我現在還記得,格林斯潘使用“謎題”(conundrum)一詞時,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交易廳里的反應。很多人感慨不已,一個身為當今最受尊敬的博覽群書的深具影響力的政策制定者,何以對諸如美國利率曲線,即“收益率曲線”(yieldcurve)形態之類如此基本的東西給不出一個解釋。
格林斯潘遠非唯一給不出解釋的人。2005年晚些時候,《經濟學家》雜誌刊登一篇封面文章,講述令人困惑的全球經濟。數月後,哈佛大學教授、美國前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對全球收支失衡的構架發表看法時說,這是“我們這個時代一個出乎意料的具有諷刺意味的局面”。他當時評論資本從開發中國家向工業國家的大規模流動,或者說從窮國向富國的流動--這種流動非但與經濟學教科書上的解釋背道而馳,而且與窮富之間關係的正常邏輯南轅北轍。薩默斯評論道:“據我所知,這種局面既不可預測,也無人預測到,而其可能的結果卻意義重大,並且尚未得到充分考慮。”紐西蘭財政部長在評論投資者在其國家的投資行為時,也表現出類似的茫然困惑的態度。2006年9月,他接受《金融時報》採訪,將這些投資者描述為“不理性”,指出他們的投資行為與“稍微有些反常的人”的表現完全一致。
對我來說,最大的困惑集中在投資者的反應上--尤其是在系統不確定性如此之大的情況下,金融系統還有能力並且願意過度消費和過度生嚴有風險的產品。我像其他人一樣深感驚詫,你預期理應負相關的兩種現象怎么到頭來竟變成了正相關,而且持續時間如此之長--也就是說,一萬面投資者為承擔風險而獲得支付的溢價顯著下降了,而另一方面投資者遜要承擔這種誤定價風險(mispricedrisk)的願望卻如此高漲。
這一正相關關係背後的投資者動態表現(我將在第2章更詳細地力口以探討)是:有些投資者有所顧慮,不大願意接受與已普遍下降的風險溢價(riskpremiums)相關聯的較低的期望收益。因此,他們千方百計要多擠榨出一些收益。提高槓桿成為達到這一目的的最佳途徑:通過借千融資成本,這種做法看上去非常明智。提高槓桿的頭寸反過來將風險溢價推得更低,從而鼓動又一輪加槓桿操作。
這種循環只是一個例子,說明儘管當時無法解釋的現象非常多,但投資者冷靜而自信的感覺卻令人驚訝地瀰漫於市場。很多投資者不在場邊等待可以合理解釋的原因出現,卻急速衝進場內,進行風險從未如此大的交易,並且槓桿程度也從未如此之高。華爾街對此做出的回應是,加速生產空前複雜的產品。這些產品中有很多給投資者提供了“嵌入式槓桿”(embeddedleverage),如果有些投資者正希望放大對他們來說不提高槓桿便很低的期望收益,這類產品便直接讓槓桿到了他們手上。而且,雖然國家和多邊政策制定者表達了既擔憂又困惑的複雜感受,但並未採取有意義的行動--“撤走潘趣酒”。
幾個月後,世界經濟發現自己不知不覺已陷入巨大的市場動盪之中。與此前25年間全球發生的多數金融危機不同,這次危機是由世界上最成熟發達的經濟體即美國的一些事件所觸發的。危機衝擊了與貨幣當局最接近的市場部分--銀行間的互動部分。其結果至少可以說非同尋常。思考一下美國短期國債市場日內利率出現極其異常的大幅波動,有時競高達100多個基點,這種波動至少有一次與流動性和市場流量受到極其異常的侵蝕有關。你可能預期像這樣涉及整個系統的事件會造成附帶損害或具有觸染性,或許你甚至構想看見人們在銀行門口排隊等候提出自己的錢。基於近期歷史上的危機情形,你還可能會預期在銀行系統脆弱的新興幣場經濟體而不是金融系統成熟先進的其他工業國家出現“傷亡人員”。
確實發生了一場銀行擠兌風潮,但它來自英國。擠兌事件使英國政府慌忙為所有銀行存款提供擔保,並促使一家極受尊敬的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公開宣稱的政策發生令人驚愕的徹底轉變。而且,還發生了附帶損害,其程度之大,若是在過去的新興市場,會造成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失去職位,在有些情形下會導致總理和總統下台。但是這一次,高調曝光的傷亡人員卻是世界上一些最具影響力銀行的執行長以及其他高級管理人員。
異常現象的單子可以繼續開列下去。有趣的是,眾多異象並非僅涉及一個市場、一個國家、一類參與者。異常現象與多個市場、多個國家、多類參與者直接相關。還有一點也引人注目,矛盾現象更為常見的序列發生的傾向,為矛盾現象同步出現的新傾向所替代。
因此,我們不感到奇怪,在如此眾多的異常現象存在時,有些常規的投資方法為何已變得不那么有效。常規的策略和業務模式已不再能恰當地捕捉存在於全球經濟中的真實動態;居於支配地位的行業選手正遭遇一些競爭對手的挑戰,這些對手一度似乎只能被迫承接附加值較低的活動,因而不被視為有影響力的市場參與者。與此同時,政策措施和協調機制日益缺乏相關性和有效性。
在下面數節內容中,我將探討近期出現的異象、謎題和疑團。討論聚焦於與市場和政策問題有關的話題,我們將清楚地看到,這些矛盾現象包含了構成這些現象真正起因的全球巨變的信號。在此過程中,我會使你更容易理解影響期望收益和風險的基本面因素--全球經濟成長、國際貿易、價格形成和資本流動--在將來如何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