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改變命運 內容簡介
這部書記述了一些人物的經歷,他們身上都有著一種共同的,追求知識、頑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希望他們的經歷能夠使更多人懂得:知識是推動發展的最重要工具;改變命運的機會就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知識改變命運 本書前言
我們正在跨入的21世紀,是知識和知識經濟的世紀,知識將最大程度地決定經濟發展、民族進步、國家富強以及人類文化的提升。面對新紀元的挑戰,我們既需要激勵科技領域的開拓和創新,引領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先進水平;另一方面,推動和建立重視知識的觀念,使之深入人心,在我們當前的情勢下,也是更為迫切和必要的。這部書中的人物,其追求知識、頑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我是佩服的。我希望,他們的經歷能夠使更多人懂得:知識是推動發展的最重要工具;改變命運的機會就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李嘉誠
知識改變命運 本書目錄
“如果不讀書,我現在可能只是海邊一個捕魚種田的漁民”
“如果大家都能做一點,某些命運就能被改變”
“爸爸給了我一支‘博士’牌鋼筆”
“有可能的話,我希望自己的茶藝館能走向世界”
“我喜歡讀書,願意做我們民族的‘文化大使’”
“考上電影學院,是我一生最大的命運改變”
“看到火花沒了,我們都鬆了一口氣”
“芭蕾仙子圍繞著我旋轉,我覺得自己的夢已經實現了”
“出去是為了回來,為山裡的孩子做點什麼”
“從1951年起,我在這個村連掃了三代文盲”
“那時16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就解決了”
一根稻草 兩種命運
“看著早早坐在教室里的孩子,‘走’的念頭一下子就沒了”
“如果我的好奇心不強,我可能幹不成養兔這個事”
“保護熊貓,不僅要有感情,最重要的是有足夠的知識”
“我一喊的時候,把我生命中很多死亡的東西都激發出來了”
“林子起來了,嘿,那小鳥又回來了”
“如果我們沒有來,這塊地方仍會是沙漠”
“要學的東西太多,我好像從來沒有真正玩過”
“當時我真想對全世界大喊一聲:‘我找到新疆北脫了!’”
“父親總覺得他拖累了我,可我從來就沒覺得累過”
“大學給了我新生,一次完全不同的生命”
“媽媽是我讀的第一本書,一輩子學不完”
“每個人都想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的”
“我們的核潛艇的所有部件都是自力更生研製出來的”
“我教他們6年數學,幾乎沒給他們講過一道題怎么做”
“我決定替外孫女上學,那一年我64歲”
“當初開始造飛機的時候就是單憑愛好”
“我把我們村的介紹上網後,第二天就有人打電話來”
“在幫助人的過程中,知識真正展示了它的力量”
在屢敗屢戰中收穫數學之美
“我走遍山野海邊,為的是將自己的知識服務於社會”
“環保是大問題,但要從我做起,注意點滴小事”
“我是那種停不下來的人,即使倒下也可以站得起”
後記
出版後記
知識改變命運 文章節選
我出生在福建海邊一個漁村,因為家裡孩子多,父母掙的工分抵不上一家人的吃穿用度,所以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經常人不敷出。那時候還在講“以糧為綱”,種糧食是農村第一位的東西,下海打魚是資本主義尾巴,像我父母這樣的勞動力都必須下田勞動,又加上支出多,收入少,兩個姐姐也很早就下了田,掙點工分以緩解家裡的“超支”情況。而在我們海邊,因為土地貧瘠,光靠種田最好也就是混飽肚子。
因為大人不能下海,所以撈點兒魚,私下裡賣掉以補充家裡吃用的事就落到了我和弟弟頭上。我上學很晚,五六歲起就每天泡在海里,每次大海退潮時,就忙不迭地去“討小海”,揀那些來不及退回海里的跳跳魚、牡蠣、螃蟹,然後到公路上賣給往來於福州-廈門的司機,給家裡換一點零花錢。這樣的日子我一直過到了9歲,每天帶著一群孩子在海邊跑,抓鳥捕魚打架,人的性子也很野。
9歲時的一天,一位老師找到我母親,說你的小孩這么大了,還每天泡在海里,為什麼不來讀書?媽媽也不希望耽誤我,就把我送到了學校。
因為總聽說讀不好書老師會打手心,所以我對上學一直興趣不大,被送到學校後,我年齡大,在班裡個子最高,又會打架,很自然就被其他孩子“選”成了班長,這也多少約束了一些我比較野的性格,因為要“以身作則”,人又不笨,我的學習成績一直還不錯,手心基本上沒挨過打。
鄉村學校有它的難處,再加上那個時代人們對教育並不十分重視,到國小畢業那年,我們班還剩下8個人,我是八分之一。
之後是中學、大學。我是1978年參加的全國統一高考,當時學校100多人參加,過了線的只有我一個,而在此前的一年(1977年),全校100多人全部落榜。所以,我是我們中學恢復高考後走進大學的第一人,此後的一年是我弟弟,他也在100多考生中脫穎而出,現在還在美國。
現在想起來,小時候的生活對我性格影響很大。我現在做事有韌性,不怕吃苦就來自那些艱苦時日的磨鍊,而我對野外和大自然的親近、對生命科學的熱愛,又與童年那些海邊奔跑的日子息息相連。
真正意識到知識有價還是到美國以後,在那裡,特別是研究領域,薪水和你的學歷直接掛鈎,本科畢業一個檔次,碩士一個檔次,博士又是一個檔次,在這樣一個知識爆炸的信息社會,知識被明碼標價,沒有文化你可能根本找不到工作。中國也在慢慢進入這樣的時代,在與人的生存相連後,今天的人們已經對知識的價值有了更深的認識。
我26歲回國,即被聘為北大生物系副教授,兩年後成為當時國內最年輕的正教授。學術研究之外,我喜歡做一些社會工作,從國小時的班長到以後的團支書,甚至在美國,我也在學生會裡做事。在北大也是如此,我32歲時做北大生物系主任,35歲成為北大副校長。
想一想,上學晚的我,似乎在此後的人生中總被什麼催促著,有種馬不停蹄的感覺。
我現在仍從事生命科學研究。作為一門古老的學科,生命科學隨著分子生物學及其他綜合學科的飛速發展而日益成為一個熱門學科,目前這一領域的研究大概集中在這樣兩方面:一是揭示人類生老病死的規律,如何減少疾病,延緩衰老;二是通過基因工程改善提高農作物的質量,提高抗病蟲害能力。(摘自3-6頁)
知識改變命運 相關資料
最初見到《知識改變命運》的樣片,是在周凱旋小姐的辦公室里,當時,這部系列公益廣告片還沒有播出。聽周小姐說,這部片子是由李嘉誠先生創意,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共同投資,特邀顧長衛導演並拍攝的,希望廣為傳達一種重視知識、樹立知識與個人及人類命運息息相關的觀念。我們看了其中幾個片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片子用的是紀實手法,通過簡潔的鏡頭,把人物的故事表現得富有衝擊力。只是,限於廣告片的篇幅,每個人物只有一分鐘的時間,難免有一些侷促。於是,我們想到了用文字的形式來重新詮釋這些有意思也有意義的人物和故事。在一次見面時,總編輯董秀玉便向李嘉誠先生提出,由三聯書店來做這件事,得到慨然應允。
沒有想到,編寫工作進行得很艱難。我們約請了劉縣書、潘燕兩位作者來完整地敘述這些人物的經歷,但是,片子能夠提供的素材只有這么一點點,其他的都要靠作者取材和挖掘;有些圖片的效果太差;另外,還有時間的限制……好在,大家都很配合,也很努力,因為這樣一個主題,首先感動了我們。在出版過程中,我們得到了顧長衛的攝製組和長江實業、和記黃埔有限公司的大力協助;書中的一些人物,也向我們提供了照片、自傳等,使得這本書能夠像現在這樣豐富和生動。對此,我們深表謝忱。我們希望,這本小書所蘊涵的追求知識的理念、頑強奮鬥的精神,能成為更多人的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