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暢銷半個世紀的心理學經典·風靡德國的心理健康讀物暢銷46年·再版35次
消除恐懼的影響,重獲內心的平靜與和諧的人際關係。
有時候我們為什麼會莫名害怕?在人群中也會覺得不安全?最簡單的事情也做不了選擇?擔心和異性相處?努力相愛卻傷害更深?那正是恐懼在我們內心結著厚繭。它源自每個人的童年,又控制著我們的現在。
小孩在幼稚園或國小交不到朋友,像個局外人或獨行俠;青春期的半大孩子不熱衷與異性交往,整天埋首書堆中;青年時期的人生觀一片晦澀,獨自苦思生命的意義:這些都是形成分裂人格的警訊。
幼兒初次體驗到喜愛或拒絕,被喜愛或不被喜愛,取決於母親看他的眼神,如何接觸、對待,怎樣與他相處,即使最細微的事情,幼兒也以他的靈敏來捕捉印象。與母親之間愉快的經驗是一筆財富,價值無法估計。但母親的過度寵愛和拒絕都容易導致幼兒形成憂鬱人格。
具有強迫性格的人努力嘗試把情感置於“手掌心”,使之處於自己能控制的情況。他們覺得感情根本不可靠,過於主觀、搖擺不定,又容易消逝。熾熱的情感更不可信,飄忽無常且不理性,愛上一個人等於暴露了自己的弱點。因此他們在付出感情時十分慳吝,不輕易流露感情,也不太願意體諒伴侶。他們在兩性關係中表現出異於常人的冷靜和清醒。
歇斯底里的人,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把性當成提升自尊心以及操控伴侶的途徑,不像強迫人格逼迫伴侶,歇斯底里的人在性活動中體驗自己無窮的魅力。歇斯底里的女性會濫用性,答應形同施恩,拒絕有若懲罰,把性當成一種威脅的手段。
如果你是心理學的門外漢,對心理學一竅不通,卻想認識人類性格的差異,那么本書所概括的內容和易於理解的敘述方式,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性格心理學”入門書。
作者弗里茲·李曼以地球的行星運轉原理——自轉、公轉、向心力和離心力為模式,分類出四種恐懼的原型:害怕把自己交出去、害怕做自己、害怕改變以及害怕既定的規律。由這四種恐懼原型為出發點,書中分類出四種與之對等的人格類型——精神分裂、憂鬱、強迫和歇斯底里人格。每一章都以理論為開端,從情感、侵略性、環境的角度,並輔以他行醫多年蒐集到的真實故事,微視每種人格的心理衝突、運作機制,及其行為表征。進而深入患者自幼及成長的環境因素,用重新建構的方式,恢復支離破碎的原始經驗,給患者以治療。
作品目錄
譯序漫山遍開的鮮花
序言戰勝恐懼,求得心靈和諧
第1章害怕把自己交出去——分裂人格
把自己藏起來:分裂人格診斷
距離
猜疑
避風港
惱人的渴慕:分裂人格的感情世界
愛與被愛
責任與情感
性與愛
奉獻與猜忌
不加修飾的憤怒:分裂人格的侵略性
目的一:宣洩
目的二:爭取
敏感的新生兒:分裂人格的成困
不被照顧
不被關愛
過多刺激
特定環境
他們恐懼什麼:分裂人格的故事
行為怪異的音樂家
局外人
黑白兩色:分裂人格的行為模式
淹沒
自閉
敏感而脆弱
天才與精神異常:分裂人格的多種面貌
第2章害怕做自己——憂鬱人格
零距離:憂鬱人格診斷
比親密還要親密:憂鬱人格的感情世界
溫柔的迫害:憂鬱人格的侵略性
寵愛或拒絕:憂鬱人格的成困
他們恐懼什麼:憂鬱人格的故事
生命的客體:憂鬱人格的行為模式
第3章害怕改變——強迫人格
永遠到底有多遠:強迫人格之診斷
握在掌心裡的情感:強迫人格的感情世界
狡猾的憤怒:強迫人格的侵略性
“你不可以”:強迫人格的成困
他們恐懼什麼:強迫人格的故事
套路固定的生活棋局:強迫人格的行為模式
第4章害怕既定的規律——歇斯底里人格
既定即不定:歇斯底里人格診斷
天生情種:歇斯底里人格的感情世界
先下手為強:歇斯底里人格的侵略性
榜樣的陰影:歇斯底里人格的成果
他們恐懼什麼:歇斯底里人格的故事
謊言築成的城堡:歇斯底里人格的行為模式
結語
作品前言
多年前,當我坐在法蘭克福大學總圖書館閱讀《恐懼的原型》時,心中有很強烈的驚艷之感,書中分裂與憂鬱人格的故事讓我惘然惆悵;強迫人格的徵象字字浸透著森然的涼意;而且,我不可置信地迷戀上歇斯底里人格的優點。讀著讀著,往往忘了這是一本專書。當時我就想,希望有一天有機會翻譯這本學術紮實、文筆流暢、引人入勝的好書。
《恐懼的原型》出版已屆46年,暢銷35版。是德文心理學論著中經過歲月洗禮,以及廣大讀者考驗的經典之作。作者李曼從天體運行的離心與向心力之中,厘析出分裂、憂鬱、強迫和歇斯底里四種人格;以分裂人格為例,再區分為健康但傾向孤寂獨立、輕微分裂、嚴重分裂,以至病態式的分裂人格。每一章都以理論為開端,繼而探究分裂人格的感情世界與侵略性,輔以他行醫多年收集到的真實案例,藉此深入患者自幼成長的環境因素,用重新建構的方式,恢復支離破碎的原始經驗。兼具文人之筆、學者著述的雙重美感。
弗洛伊德認為童年時期的心靈創傷是形成神經官能症的主因。1906年11月3日在德國杜賓根(Tubingen)舉行的南德精神醫師第37次集會上,他的學說遭到自認被心理分析拒於門外的主席侯赫(F.Hoche)的大加撻伐:“對於這種差勁,以醫師的立場而言危機四伏的時髦玩意兒,我們不跟著起舞。”坐在台下的榮格(C.G.Jung)起而捍衛,在現場點起了雄辯的烽火。同一場會議上被冷落的還有阿茲海默症的發現者阿茲海默醫師(A.Alzheimer)。科技與醫學的進步延長了人類的壽命,20世紀末,阿茲海默症異軍突起,不斷威脅著我們的健康。無獨有偶,21世紀初,被科學主流邊緣化了的精神分析療法,在神經學者運用現代先進的腦部造影術進一步深究腦部實體結構之後,發現弗洛伊德有關意識的看法與當代神經科學觀點完全吻合。
處於人生巔峰時期的歌德曾經寫過一首小詩,大意是說當他行經一座座噴泉與一棵棵盛開花朵的大樹時,常有奇妙的感應,他的心扉因而開啟,硬殼被拋卻,所以能與神交會。此處的“神”可解釋為造物主,因為歌德是泛神論者。翻譯這本書時,這首詩中的“硬殼”說不時浮上我的心頭,當我譯到“畢竟我們每個人的過往都有一個模糊地帶,有些人對早年的坎坷心存感激,將之轉化為助力,因此成就斐然。難道不該更同情且包容那些沒有這么幸運的人嗎?”時,由衷佩服作者李曼悲天憫人的情懷。如果我們有勇氣一探心田上郁黯角落的究竟,那些偽裝矯飾與浮誇將變得一文不值;褪卻硬殼,豁然開朗,坦蕩蕩無所懼,人生才不虛此行。
我相信是那個“模糊地帶”讓我對這本書情有獨鍾,謹以此譯作獻給我親愛的老師ThomasRogowski。當初我帶著單薄的行囊與依稀的夢想遠赴德國,十年之間,我不時茫茫然踩在深山棧道上,腳下的懸崖令我惴惴不安;有的時候我勇氣十足,在幽深的榛莽中找尋一線天光;也有一口氣想探訪春花與秋月的浪漫。感謝他傳授我正確、優雅且犀利的德文,以滿滿的關愛緩和我迷糊的奔闖;那是錯失了的童年重現。我從此步履穩健,裝備齊全,心情和美。我知道窮山惡水之後必定有一座明麗的村落,狂暴的風雨終將過去,而且還會再來。崎嶇的天涯路上,我看到了漫山遍開的鮮花。
編輯推薦
暢銷半個世紀的心理學經典!風靡德國的心理健康讀物!暢銷46年,再版35次!消除恐懼的影響,重獲內心的平靜與和諧的人際關係!有時候我們為什麼會莫名害怕?在人群中也會覺得不安全?最簡單的事情也做不了選擇?擔心和異性相處?努力相愛卻傷害更深……這些形形色色的問題時刻困擾著我們,卻又無法擺脫。本書把這些困擾歸因於隱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恐懼”,並讓讀者認識恐懼,幫助你消除恐懼的影響,重獲內心的平靜與和諧的人際關係。
作者簡介
弗里茲·李曼(1902-1979),心理學家及心理分析專家。慕尼黑心理研究及治療研究所(現為心理分析與治療學院)創始人之一,該處心理分析講師,同時是心理治療診所的開業醫師。因為在心理分析上成就斐然,成為美國紐約心理分析學會的榮譽會員。本書是他最有名的一本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