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西方哲學演變史》

《當代西方哲學演變史》

《當代西方哲學演變史》,從四個不同維度展現了當代西方哲學的轉折,目的就是要說明,哲學家們的不同理路都向我們表明了西方哲學的一個重要特徵,即哲學的宗旨是要走向實踐和生活。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作者:江怡 主編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第1版(2009年9月1日)
平裝:657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當代西方哲學演變史當代西方哲學演變史

開本:16
ISBN:9787010079301
條形碼:9787010079301
商品尺寸:23.6x16.6x3.4cm
商品重量:980g
ASIN:B002WYK3CM
定價:¥69.00

內容簡介

本書上篇從四個不同維度展現了當代西方哲學的轉折,目的就是要說明,哲學家們的不同理路都向我們表明了西方哲學的一個重要特徵,即哲學的宗旨是要走向實踐和生活。
下篇將集中論述當代西方哲學中出現的新視野,包括由不同哲學流派傳統之間的對話和融合帶來的新的哲學問題視閾、當代哲學地位變化引發的哲學思考、哲學本身對人類命運的更為全面的關注以及哲學家們對形上學問題的重新思索等。當代西方哲學中新的研究領域和分支學科的產生,表面上繁榮了哲學事業,但實際上則是大大弱化了哲學的理論力度,把哲學原本具有的思辨和批判特徵逐漸轉化成了為社會生活和人類存在作出實踐辯護的功能。這在當代哲學的社會地位變化中就表現得非常明顯。當然,西方哲學家們並沒有完全放棄自己的哲學理想,他們在對形上學的研究中找到了哲學的家園。從21世紀初的西方哲學研究總體趨向上看,西方哲學的未來發展將可能出現兩種道路並存的局面:一條道路是把哲學的觸角直接伸向生活和社會,力圖通過具體分析社會生活問題或為這樣的問題提供理論援助而對社會生活產生重要影響;另外一條道路是依然堅持哲學的家園,力圖通過批判地對待一切社會生活問題而凸顯哲學的唯一作用。無論如何,當代西方哲學正面臨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編輯推薦

《當代西方哲學演變史》:睿智的哲學大師漸次離世
森嚴的學派界限日漸模糊
當今的西方哲學界
表面的平靜
卻孕育著一個哲學新時代的來臨
以問題為中心超越國家和流派分野
以對話為前提尋求相互交流和理解
以綜合為基點強調多元化和相對性
這就是我們
從中國哲學的“他者”視角描繪出的未來西方哲學的演變地圖

目錄


導言 演變中的當代西方哲學
一、當代西方哲學中的“第二次革命”
二、現代、當代和後現代
上篇西方哲學的新轉折
第一章 分析哲學的譁變
一、邏輯經驗主義的終結與邏輯實用主義的產生
二、形上學與本體論研究的復興
三、實在論與反實在論的交鋒
四、分析的哲學與哲學的分析
五、心靈哲學的興起
六、從心靈哲學到社會哲學
第二章 現象學的詮釋學道路
一、現象學的詮釋學轉向
二、無方法的真理
三、交往的詮釋學基礎
四、哲學語用學轉向的形成及其特點
五、語言理解與言語交往
六、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
第三章 政治哲學的興盛和演變
一、自由、秩序與法律
二、正義理論
三、權利理論
四、平等
五、社群主義
六、最新問題和發展動向
第四章 從結構主義到後結構主義
一、結構主義的基本問題
二、結構主義與文學
三、後結構主義的嬗變
四、時間概念的歷史與被敘述的時間
五、橫穿的精神或精神分裂
六、哲學文體的改變:怎么寫而不是寫什麼
下篇西方哲學的新視野
第五章 當代哲學地位的變化
一、後現代哲學對傳統哲學地位的挑戰
二、哲學家們或哲學流派的回應
三、哲學在公共生活中的地位變化
四、哲學的終結、轉化或完成
第六章 哲學內部的分化與融合
一、走進歷史的分析哲學
二、從語形、語義再到語用
三、分析哲學與現象學
四、分析哲學與詮釋學
第七章 哲學對人類自身的關注
一、道德哲學在當代的變遷
二、意識問題的當代解決
三、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哲學思考
四、科學的進步與生命的價值、尊嚴和權利
第八章 形上學的當代命運
一、當代分析的形上學
二、激進詮釋學的反形上學取向
三、知識社會學視野中的形上學
四、形上學與第一哲學
結束語 迎接哲學新時代的到來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序言

歷史總是與時間相伴隨的,歷史中描述的總是發生在相同空間中的不同時間中的事件;由此,我們對事件的認識似乎才有了所謂的深度。然而,我們往往意識到,要把握時間之箭是如此困難,以至於我們似乎總是在追逐時間,完全無法充分理解在某個時間中發生的事件。在這種意義上,要真正了解這些事件的真實意義,我們只能暫時停下我們追逐時間的步伐,仔細觀察和研究事件本身及其帶給我們的啟示。這就需要一種共時性的研究思路。本書正是試圖在這方面做一些嘗試。
雖然我們把本書冠名為《當代西方哲學演變史》,但細心的讀者很快就會發現,本書所論述的西方哲學完全發生在20世紀下半葉至21世紀初,這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僅僅是彈指一揮間。然而,西方哲學就在這一揮間中演繹了一幕幕多彩的哲學話劇,展現了豐富多樣的概念空間。當代西方哲學中出現的新轉折和新視野,無非是在相同的時間階段發生於不同空間中的哲學變化;正由於它們具有的這種共時性特徵,才使得本書在不同論題上的討論有了重合和相交之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