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什麼?》
該書是作者1943年 2月在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的幾次公開講演的基礎上形成的,1944年初版於劍橋,此後多次重印和再版,並有法、德、俄等文字的譯本。中譯本於1973年出版。該書的基本內容是從現代物理學觀點研討生物學規律與物理學、化學規律的關係,研討生命的本質和基因的本質。作者認為,發生在生物有機體內的種種過程,儘管目前物理學和化學還不能作出令人滿意的解釋,但沒有理由懷疑不能用物理學和化學來解釋。可是,生物是高度有序的原子集合體,它的規律無法歸結為已知的物理學規律。因此,物理學家研究生物學,有可能發現新的物理定律。在薛丁格看來,生命的本質特點在於以“負熵為生”,這並不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因為,有機體不斷從環境中吸收營養物質,取得負熵,從而維持了自身的“有序”,避免了熱運動所產生的衰退,這正是新陳代謝的本質。作者試圖從量子理論的觀點闡述生物的遺傳現象,認為染色體是“非周期晶體”,基因在染色體上是一個分子。非周期性晶體是穩定的,由此可以解釋遺傳的不變性。他認為,突變是量子躍遷的結果,量子躍遷的能級是不連續的,因而突變也是不連續的。熱運動的干擾不易產生分子變化,因此自發突變的頻率極其稀少。作者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的這些思想影響了大批青年物理學家轉入生物學研究。此外,該書還把“密碼”、“複製”、“信息”等概念引入生物學,用以解釋遺傳信息的傳遞,這些概念已成為現代生物學的普遍概念。
儘管這部著作所闡述的一些具體論點與後來的實驗結果並不一致,但它主張深入到細胞層次之下探索基因活動的具體機制,這一基本思想對分子生物學的誕生起了促進作用。在方法論上,該書強調用物理學、化學方法研究生物學,是現代生物學的一個重大轉折,即從強調整體轉到重視具體機制,從強調生命與非生命的差別轉到強調兩者之間的同一性,從單科研究轉到多學科綜合研究。50年代興起的生物學革命與這部著作所產生的思想影響有密切聯繫。
配圖
書簡介
書籍作者:[奧]埃爾溫.薛丁格
圖書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圖書品相:七五品
圖書類別:文學
圖書標籤: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1版1印物理學生命
上書時間:2009-05-26
出版時間:1973-12印刷時間:1973-12
開本:大32開頁數:99頁印張:3.5
裝訂:平裝印數:40千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