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埃爾溫·薛丁格(1887-1961),奧地利物理學家。20世紀的前30年中物理學經歷了一次大革命,解決了微觀運動的基本規律問題。薛丁格生活在這個時代,1926年他提出了波動力學,是量子力學的標準形式之一。薛丁格因此而獲得諾貝爾獎。後來他的興趣轉向生命科學,1943年寫的《生命是什麼》,為分子生物學的誕生作了概念上的準備。內容簡介
科學,特別是自然科學,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就是追尋科學本身的原動力,或曰追尋其第一推動。同時,科學的這種追求精神本身,又成為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一種最基本的推動。
科學總是尋求發現和了解客觀世界的新現象,研究和掌握新規律,總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科學是認真的、嚴謹的、實事求是的,同時,科學又是創造的。科學的最基本態度之一就是疑問,科學的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
諾貝爾獎獲得者埃爾溫·薛丁格的《生命是什麼》是20世紀的偉大科學經典之一它是為門外漢寫的通俗作品,然而事實證明它已成為分子生物誕生和隨後DNA發現的激勵者和推動者,本書把《生命是什麼?》和《意識和物質》合為一卷出版,後者也是他寫的散文,文中研究了那些自古以來就使哲學家困惑迷離的問題,和這兩篇經典著作放在一塊的是薛丁格的自傳。通過對他一生的回顧和引人入勝的描述,提供了他從事科學著作的背景材料。
主要內容
1 他指出:我們能像解釋物理化學的角度來解釋生命。
2 僅靠新陳代謝河再生是無法對生命定義。(反例:龍捲風,水晶)
3 生命不僅是複雜的。--------他比宇宙中其它任何事情都要更為複雜。
4 由於宇宙總體趨向於無序,因此生物能達到有序性就非常引人注目。
5 恆星在熱力學“下行電梯”中向上攀升,但生物體攀升的手法更為敏捷。
6 能量流密度:在一定時間內經過一定質量的自由能量的流量值
表: 密度流 量
星系 1
恆星 2
植物 900
動物 2000
大腦(人) 150000
社會(文明) 500000
7 每個生物似乎都擁有令人吃驚的不斷從周圍環境中吸收秩序的能力。
8 維持複雜實體的不同能源從何而來:最根本的源頭是引力
9 維持複雜實體的不同能源在更微觀範圍內,最重要的是控制原子運動的 電磁力 核作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