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來到美國後一切都是那么新鮮,齊整的公路、林立的高樓和所有一切的現代化都讓桑托斯目不暇接。當然,更讓他大開眼界的是這裡棒球隊的水平。他拿手的弧線球在多米尼加可以稱霸球場,而在這裡卻每每為對手送出全壘打。初生牛犢的那點銳氣霎時被見識過世界一流水平後的震撼所消磨殆盡。從未有過的球隊後進生的感覺讓桑托斯開始意志消沉,後來甚至想過要放棄棒球。
而同時在棒球場外桑托斯的生活也並不是一帆風順。文化的差異和生活的不適應讓他鬧出各種糗事。更要命的是他還在這裡看上了一個女孩,而最為麻煩的是那女孩對他似乎也有點意思。而且這還不光是騎牆劈腿的問題,為了那女生桑托斯還跟人在酒吧里大打出手,直鬧的是焦頭爛額。好在最後美人終於是抱入了懷中,也不枉費這一番折騰。
不過桑托斯的棒球事業還是陷入了深深的危機之中。而這場危機的關鍵也並不在於他出手的角度與速度或是其他一切的技術問題,要想讓桑托斯重整旗鼓,關鍵在於首先恢復他以往那昂揚的鬥志和滿滿的自信。他只有在自我救贖的痛苦掙扎中完成這一成長的蛻變……
幕後花絮
本片導演安娜·波頓和瑞安·弗雷克乃是一對好萊塢編導界的夫妻檔——當然似乎還沒有聽到關於兩人完婚的訊息,但是他們倆是夫妻檔是可以肯定的。自從在學生時代兩人相遇之後,他們就開始了交往,並在工作上展開了合作。他們一起編導了短片《見過此人否?》(Have You Seen This Man?)以及《叛逆少年》(Young Rebels),兩部片子的合作經歷非常愉快。他們兩個人都感覺彼此在創作上互補的愉悅,於是他們開始了一個更大的計畫,那後來拿下奧斯卡影帝提名的《半個尼爾森》(Half Nelson),而在這之前為了吸引投資人的注意,證明他們的創作實力,他們二人又炮製了一部短片,叫作《Gowanus, Brooklyn》,該片成功的拿下了聖丹斯短片獎以及波士頓獨立電影節銀獎,也同時為《半個尼爾森》(Half Nelson)拉來了啟動資金。而等到《半個尼爾森》(Half Nelson)之後,他們二人就已經順利的殺入好萊塢一線編導之列了。
不過安娜·波頓和瑞安·弗雷克從開始合作以來一直習慣於自編自導的創作模式,對於影片要求有著相當高的自由度和發言權。這也導致了他們二人並不被一些商業投資人所重用。所以,至今為止他們拍的電影還是頻頻在聖丹斯這樣的獨立影展上亮相。
本片此前就曾角逐聖丹斯的大陪審團獎,雖然最後沒有能夠如願以償,但是影展上的亮相也贏來了如潮的好評。如《滾石》雜誌《新聞周刊》雜誌等都給出了影片相當高的評價。在剛過去的獨立精神電影節上本片也被提名了最佳編劇獎成為眾人關注的對象。
有意思的是,在本片中出現的美國職業棒球聯盟“四聯市搖擺隊”(Quad City Swing)隊的隊員都是真名真姓,只不過都不是真人出演。因為影片拍攝時正當常規賽後半程與季後賽的激烈征程。因此棒球隊的小伙子們就此錯過了一次絕佳的上鏡機會。也不知道是不是由於本片的緣故。在本片拍攝結束後“搖擺四聯盟”(Quad City Swing)隊就將隊名換回了原來的隊名“四聯市河盜隊”(Quad City River Bandits)。大概是球隊覺得本片會提高他們的知名度,換回老隊名好讓他們顯得更有歷史感。
影片簡評
體育片在好萊塢中是常見的類型。我們國產的體育片幾乎都要往主旋律上靠,而好萊塢的體育片其實也並不例外。只不過主旋律和主旋律之間還是不盡相同的。好萊塢的體育片主旋律之處在於它符合美國社會主流積極的價值觀,勵志、奮進、挫折、成長是這類影片中亘古不變的主題,也是美國夢引領下的美國精神的主要組成部分。如去年讓米基·洛克如日中天的《摔跤手》雖然不是什麼光明正大的體育運動,但也基本都和體育片沾點邊。而其他的體育項目,如拳擊、賽車、游泳、田徑等哪一項都沒少在好萊塢露臉,甚至屢屢在奧斯卡的舞台上登台亮相。其實不論哪像體育運動,其中都包含著一種力量和精神,這種隱性的屬性本身就會讓影片的敘述和人物的塑造來得更加容易。就像摔跤這種職業,在台下友善合作,台上殘忍做戲這樣的特點本身就賦予了米基·洛克一種悲劇、孤獨和蒼涼的感覺,很好的詮釋了他的內心。對於棒球筆者了解不多,但是個人認為,本片要想成功,也得從這種運動中挖掘出一些有助於影片表達的素材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