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

《現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

現代西方音樂哲學是當今國際音樂學學科中的一個重要領域。本教材完成撰寫前,在我國高等音樂院校尚無人開設此類課程,更無教材。到目前為止,在西方音樂學術界也尚未見到此類教材或專著,只是在西方音樂美學通史一類的著作(如美國學者E.Lippman的《西方音樂美學史》和義大利學者E.Fubini的《音樂美學史》中作為一個章節有所論述,但篇幅和內容都很簡略和單薄。因此,本教材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際上都具有一定的開拓性意義。它既為我國高等音樂院校音樂學專業的研究生提供了一部較高層次的教材,也為國際音樂學界提供了一部由中國學者撰寫的第一部系統研究現代西方音樂哲學的學術專著。

基本信息

資料

《現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現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
作者: 於潤洋
出 版 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0-1-1 字數: 420000 版次: 1 頁數: 511 印刷時間: 2002/04/01 開本印次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35531070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哲學/宗教 >> 哲學 >> 世界哲學
定價:¥26.70

內容簡介

本教材的內容是對20世紀西方音樂哲學的重要思潮和流派進行系統的梳理、介紹和評論,並在此基礎上對其總體發展作出綜合性的描述和批判性的闡釋。這對我國未來高層次的音樂理論人材深入認識和批判地借鑑當代西方音樂哲學思想的某些合理核心具有重要意義。

本教材涵概了20世紀西方音樂哲學發展的全貌,分別涉及了形式-自律論-現象學-象徵-符號學-心理學-社會學以及馬克思主義等諸學派的基本理論觀念。關於本教材的上述內容,作者在近20年間對其中的各個課題均進行過比較深入的專題性研究,並將其研究成果陸續發表在我國重要的音樂理論刊物上,本教材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撰寫完成的。

本教材力求以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和辯證唯物論作為指導思想和方法論;同時為建構有中國學術特色的當代音樂哲學體系提供某種必要的理論參照和基礎。

本教材出版後,2000年第1期《人民音樂》發表了張前教授撰寫的題為《具有深厚功底的一部學術力作――讀於潤洋[現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的書評,對本書在學術上給予了高度評價。

目錄

第一章 形式—自律論音樂哲學的確立和演進
 第一節 19世紀後半葉形式—自律論的確立
(一)“形式—自律”概念的提出
(二)自律論面臨的強大論敵和自身的哲學—壯大學淵源
(三)形式—自律論的確立
 第二節 形式—自律論在20世紀的演進
(一)20世紀西方形式文論的背景情況
(二)形式—自律論在20世紀的演進
第二章 現象學原理引入音樂哲學的嘗試
 第一節 羅曼·茵加爾頓的現象學音樂哲學觀
(一)哲學思想淵源
(二)音樂作品與其演奏、感受、樂譜是否是同一的
(三)音樂作品的本體特性問題
(四)音樂作品的存在方式問題
(五)音樂作品的同一性問題
 第二節 阿爾弗雷德·舒茨的音樂現象學觀念
(一)作為觀念對象的音樂作品
(二)音樂作品的時間構造
(三)音樂體驗問題
 第三節 杜夫海納審美現象學中的音樂哲學問題
(一)藝術作品與審美對象
(二)審美對象中的感性、意義、表現、形式
(三)作為審美對象的被感知的音樂作品的本質特性
第三章 釋義學及其對音樂哲學的影響和啟示
 第一節 近釋義學的形成及其對當時音樂哲學的影響
(一)釋義學正式形成前的情況
(二)近代釋義學的產生——狄爾泰
(三)近代釋義學對當時音樂哲學的影響——克萊茨施瑪爾
 第二節 現代釋義學的興起及其對音樂哲學的啟示
(一)現代釋義學的興起——伽達默爾
(二)現代釋義學對音樂哲學的啟示
第四章 語義符號理論向音樂哲學的滲透
 第一節 戴里克·庫克的情感語言理論
(一)音樂——作為人類情感的語言
(二)音樂的表情元素和音樂辭彙中的基本術語
(三)作為整體的音樂作品是如何表達情感的
 第二節 蘇姍·朗格的藝術符號理論中涉及的音樂哲學問題
(一)哲學—美學淵源
(二)作為情感符號的音樂
(三)音樂中的“形式”概念,它與內容的關係
(四)作為“時間幻象”的音樂
(五)對向個相關的音樂問題的看法
 第三節 語義符號理論對東區音樂哲學的影響
(一)阿達姆·沙夫的語義學理論對音樂哲學家研究的意義
(二)依拉奈克與瑪雷舍夫的有關見解
第五章 音樂哲學中的心理學傾向
 第一節 德國的能量論心理學派——庫爾特
(一)哲學淵源和自然科學基礎
(二)庫爾特的能量論音樂觀
 第二節 精神分析理論與格式塔心理學向音樂哲學的滲入——埃倫茨維希
(一)埃倫茨維希所依據的理論參照系
(二)埃倫茨維希的理論主旨
(三)對音樂藝術的深層心理探索及其走向“完美格式塔”的過程
 第三節 音樂中的情感與意義的心理學闡釋——邁爾
(一)音樂中情感與意義問題的提出
(二)對音樂的情感反應問題
(三)期待、偏離和意義的生成
(四)格式塔原理的運用
第六章 社會學視野中的音樂哲學

 第一節 社會學派音樂哲學家的興起
 第二節 阿多諾《新音樂的哲學》的解讀
(一)現代音樂的社會本質
(二)現代音樂的精神內涵
(三)現代音樂的形式、技法特徵
(四)現代音樂的內在矛盾、歷史處境、社會功能和前途
第七章 音樂哲學中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的嘗試
 第一節 尤里·克列姆遼夫
(一)藝術觀的哲學基礎
(二)音樂的特殊本質
(三)幾個基本範疇——音樂音調、音樂邏輯、音樂形象
 第二節 卓菲婭·麗薩
(一)50年代——對音樂特殊性問題的探索
(二)60—70年代——對音樂本質認識的深化
本書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