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的陷阱--當代中國的經濟社會問題》

現代化的陷阱--當代中國的經濟社會問題 內容簡介

從平均主義盛行到懸殊的貧富差距,中國僅用了短短的十幾年時間。面對貧窮,中國的傳統文化遊刃有餘,然而面對財富,卻捉襟見肘。在公平與正義的旗幟下,人們有充分的理由追問:財富是如何集中在素質低下者和品質惡劣者手中的,又對社會發展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中國的現代化之路當然不會一帆風順。現在的問題是中國將如何通過深化改革,跨越諸如腐敗、軟政權化、分利集團化、地方惡勢力以及黑色經濟等已經形成、或正在形成的陷阱。

現代化的陷阱--當代中國的經濟社會問題 本書前言

毛澤東同志在研究中國民主革命問題的時悅曾經有一段極其精彩的話:

“戰爭的規律――這是任何指導戰爭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決的問題;

革命戰爭的規律――這是任何指導革命戰爭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決的問題;

中國革命戰爭的規律――這是任何指導中國革命戰爭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決的問題。”以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現在,中國正在進行偉大的“第二次革命”――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無論從深度和廣度,還是從艱巨性和複雜性而言,都是決不亞於中國民主革命的那場第一次革命的。中國民主革命的勝利,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是新的“萬里長征第一步”,現在我們正在進行這場新的萬里長征。如何奪取這場新的革命長征的最後勝利?上述毛澤東同志的話,正是對我們的諄諄教導。我們不妨類比地寫道:

“現代化規律――這是任何指導現代化事業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決的問題;

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規律――這是任何指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決的問題;

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規律――這是任何指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決的問題。”

鄧小平同志創立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正是指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基本理論。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引下,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中國現代化事業正在昂首闊步地前進。在前進的同時,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湧現,這是生活的辯證法,歷史的辯證法。鄧小平同志對我們的教導是:“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解決了新問題,必將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新的前進。

了解中國!中國人是否已經真正了解了或者說透徹了解了自己的祖國?

了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面臨的種種問題9我們這代正在獻身這一偉大事業的中國人是否已經真正了解了或者說透徹了解了自己的問題?

真正了解和透徹了解了問題是解決問題的起點,或者正如許多巨人所說是解決了問題的一半。這是中國人歷史性的命題。特別是,正如江澤民同志一再指出的,當前中國正處在中國社會主義改革、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階段”、“關鍵時刻”,這個歷史性命題尤其顯得重要,顯得緊迫。

為什麼是關鍵時刻?至少有下面幾重含義:

一、21世紀即將來臨。21世紀競爭將更加激烈,形勢將更加複雜多變,中國以什麼樣的姿態進入21世紀,中國能不能在21世紀屹立先進民族之林,現在是打下基礎的關鍵時刻。

二、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革,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經過將近20年百折不撓的努力和持續漸進的推行,現在已經到了質的飛躍的關鍵時刻。能否完成這一質的飛躍,將決定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成敗。

三、在中國社會主義改革和現代化建設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也出現和積累了許多問題,現在也已到了非要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時刻了。如果不能順利解決這些問題,就可能成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前進的羈絆。

正是在這樣的“關鍵時刻”,一群以青年學者為主體的各個專業研究有素的專家,他們雖然不是指導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人們,但是‘’位卑不敢忘憂國”,聚集一堂,組織撰寫了《中國問題報告》系列叢書。這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也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嶄新體現。

我不敢說他們所提問題都十分準確,觀點都絕對正確。萬事開頭難。即使先行者的錯誤、也會是後繼者正確的先導。因此。我敢說,這是一項有重大價值的工程,是一切關心中國社會義現代化事業的人值得認真關心的事業。

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問題和規律,無法也不可能依靠別人來解決,只有腳踏實地地站在中國大地上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臥薪嘗膽地耕耘的人們,才可能真正認識、透徹了解和認真解決它。

歷史已經顯示,並將越來越證明,1997年是中國命運的關鍵一年。讓我們在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奮勇前進吧。

現代化的陷阱--當代中國的經濟社會問題 本書目錄

導 論
轉軌時期的政治經濟學問題
尋找經濟決策的政治基礎
如何看待經濟發展與社會代價的關係
對資源分配中不平等問題的倫理追問
第一章 股份制:困境中的政策選擇
經濟學家的悲哀:淮桔成枳
社會主義的免費午餐
"淮桔成枳"留下的思考
如何看待"十五大"的改革主題:
用股份制重組國有資產
第二章 90年代的"圈地運動"
"圈地運動"在中國的展開
權力滲透"圈地運動"
權力不法使用者的盛宴--瓜分國有土地收益
房地產市場能否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
"圈地運動"在中國當代資本原始積累史上的地位
"圈地運動"中的尋租活動對經濟改革的影響
第三章 經濟改革的"瓶頸"--國有企業改革
國有企業改革的軌跡
無法迴避的所有權問題
國有企業的運行機制與市場經濟法則的不相容性
國有企業改革的幾個相關性問題
附 文:國有資產的流失
國有資產流失總量知多少
國有資產流失的渠道
幾個國有資產流失的典型事例
第四章 中國當代尋租活動產生的根源分析
尋租活動的社會根源
關係網--尋租活動的神經網路
歷史上的"貪瀆文化"與今日尋租活動的
文化繼承關係
尋租活動的社會成本
建立道德和政治責任是改革成功的關鍵
第五章 中國當代的資本原始積累
誰是最大的獲利者
原始積累過程的完成、特徵及其必然性
原始積累完成對中國社會的深遠影響
第六章 缺乏倫理規範的市場遊戲
政治、經濟和倫理道德的不同步變化
被破壞的市場道德秩序
機會不均等導致的分配法則畸變
財富的追求--經濟倫理畸變的實證考察
財富的困惑
小結

第七章 貧富差距的形成和擴大

城市貧困人口的生活現狀
杯水車薪的扶貧救濟
分配中的不平等問題
收入分配中的金字塔結構
民眾的相對剝奪感
收入集中化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貧困--世界性的困擾
第八章 人口、就業與犯罪
二元經濟結構中的農村城市化
農村勞動力大轉移--民工潮
就業與犯罪
"杜潤瓊事件"敲響的警鐘
古老的祭壇
第九章 社會控制類型的多元化及地方惡勢力的興起
農村社會基層組織的"非組織化"進程
農村宗法組織的復燃
社會控制機制的畸變:地方惡勢力的形成
"黑白合流"--阻斷中國社會法治化進程的因素
中國的農村和農民問題

第十章 黑色經濟活動與黑社會組織的勃興

"地下經濟"之定義
黑色經濟活動分析
黑色經濟活動的載體:黑社會組織
泛濫成災的假冒偽劣商品和地下工廠
黑色經濟泛濫的嚴重後果
結 語 公平和正義:評判社會制度的阿基米德支點
"效率優先"經濟成長戰略的缺陷
我們應選擇什麼樣的發展戰略
為經濟學引回人類關懷
向政治之癌宣戰
腐敗消解舊體制付出的社會成本真是最小嗎
腐敗的路徑指向:非法治的金權政治
人的品質取決於人文教育的品質
發展是以人為中心的發展
後 記 追尋學者生命的真諦

現代化的陷阱--當代中國的經濟社會問題 本書後記

主編的話

牛年伊始,我受邀參加全國青聯組織的"青年志願者扶貧團"赴河南南部山區。對我這樣一個書齋學者來講,切身感受一下中國開放改革的現實進展,遭遇一下生活中湧現出來的各種問題,這正是盼望已久的機會。

初春還是那么寒冷,南下的火車帶我們一行馳過遼闊的中原。出京門,過邯鄲,下南陽。中原古地,當年金戈鐵馬廝殺的疆場,如今成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腹地,成了中西部發展對比的試驗場所。而這裡,正是當年小平同志率劉鄧大軍數十萬兵馬進行中原逐鹿的主戰場。在本世紀的下半葉,正是小平同志領導了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第二次"決戰"--不過,這次他是全局的總指揮。

我們正是,也不過只是這次中國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決戰中的普通的一員。我們的生命與它相聯,我們的榮辱與它相關,我們的信念被它所溶化,我們的志向被它所感染。

南下的一路上,我想著我們這套書。在籌劃這套書的時候,我們的目的是非常明確的:回答改革進程中遇到的熱點、焦點、難點問題。我們有責任,因為我們是職業理論工作者。十多年中,我們的學者浸潤在這一個個充滿挑戰和誘惑的領域中,思考著,研究著,闡述著,與祖國的現代化進程同呼吸,與小平指引的改革總戰略共命運。

改革18年了,我們親身經歷了發生在中華大地上的這場偉大的變革。與前蘇聯的那種敗家子式的"改革"相比,我們作為中國人不禁為自己擁有鄧小平這樣成熟的傑出的領導人感到自豪。鄧小平挽救了社會主義的命運,從文革的災難性後果中挽救了中國。

正如不少作者所論述、所預料的,我在河南南部的縣裡與幹部民眾座談中了解到的問題,是那么迫切地要求有個明確的說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什麼?與西方的市場經濟區別在哪裡?提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歷史理據是什麼?今天的意識形態戰略要增添什麼新的內容?國有企業效益下滑,它的出路在何方?我們的500家大企業的總銷售額還不及日本三菱一家,為什麼?下一個世紀,中國還能養活自己嗎?……這些問題,正是日夜困擾著我們的啊!不僅領導者,不僅理論家,而且茶前飯後,在普通老百姓的飯桌上,我們也常常聽到對這些問題的議論。因為它們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與每一個中國人的命運息息相關。

在組稿寫作過程中召開過幾次全體作者的會議。這些作者都是本行業的佼佼者,有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博導、所長、副所長,但大家坐在一起討論這些話題的時候,年無長少,學無先後。大家深切感受到了小平同志開創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和英明,體會到中國取得今日之發展和成就來之不易。我們要萬分珍惜這一歷史機遇,為小平同志開創的、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所繼承的社會主義改革事業添磚加瓦,維護它健康地朝前發展。這是我們這群作者的共識。在今日中國的言論空間很大、立場多元的情況下,我們不隱諱自己是社會主義的改革派,或是改革的社會主義者。也就是說,我們反對各種極端立場,抱著解決問題的、建設的心態面對我們的各種問題。左和右的極端都會將中國引向災難。

正是基於這一立場,我們的學者從掌握的大量材料出發,有理有據地敘述了當前改革遇到的關鍵問題,並試圖從解決這些問題的態度出發,提出了種種選擇。我們懷著與大多數中國人一樣的心情,企盼著社會主義改革的成功。我們從自己的研究出發,企圖告訴我們的讀者:

中國的改革是社會主義運動史上的創舉,是中國共產黨人對世界文明作出的一大貢獻;

改革進程中必然會出現一些問題,新舊體制調整必然會發生衝撞。我們的任務是積極地去解決它、克服它,而不是因此消極對待它。

我們要告訴我們的讀者,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到的問題的真相是什麼?比如失業問題,它為什麼產生?它在整個改革進程中的輕重如何?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我們應對的辦法是什麼?學界提供的思路有效性怎樣?從全局上了解一個問題的來龍去脈,就不會輕易地情緒化地去對待了。

問題暴露得越徹底,展現得越深刻,說明改革發展越是走向縱深。這給一切實踐者和理論工作者提供了用武之地和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機會。當年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就是為了解決解放戰爭相持階段的難點問題。道理是一樣的。叢書所描述和展現的諸多問題,個個是難點,不可能有現成的答案。實踐正在進行,實踐還沒有結束。我們作為理論工作者,有責任、有義務對這些問題研究、論述,提供解決問題的種種選擇,不僅可供領導者參考,而且也可供廣大民眾了解中國當代的歷史進程,如果可能,也可起到解疑答惑的作用。把前景和希望告訴民眾,把困難和問題告訴民眾,這就是將社會主義改革的命運與億萬人的自身利益結合在一起。鄧小平同志正是這樣做的。

作為社會科學工作者,我們的職責就是研究社會,特別是研究當代中國。但囿於學科分工,我們一直缺少這樣的機會聚集一堂,從多學科的角度來探討這些問題。現在,今日中國出版社提供了這樣的機會,使我們可以一冊在手,全貌在胸。出這樣的書,實在是好主意,好舉措。

最後,我想說明一點,中國的學者談論中國問題是應盡之職。這部書的作者雖然政治傾向相似,但由於視點不同,知識背景不同,論述問題的提法可能會有差異,也可能有不妥之處,祈希讀者提出批評。

叢書組稿的時候,正逢我們敬愛的鄧小平同志逝世。一代偉人與世長辭,但他開創的事業將會永存。我想,作為理論工作者,我們儘可能地將前進道路上的問題研究透徹,闡述明白,給老百姓一個"說法",為各級領導同志的決策提供一種參考--這是最好的紀念吧!

現代化的陷阱--當代中國的經濟社會問題 文章節選

轉型時期的經濟發展

這些年來,思想界人士對中國改革中出現的種種問題,一是採取一些邊緣性探討的方式,如批評中國的改革是一種想到哪改到哪,哪兒容易先改哪兒的"撞擊反射式"改革;二是比較委婉地指出從傳統社會經濟形態向現代市場經濟的過渡,是經濟改革、政治改革和文化變革相互推動的整體過程,在通向現代化的道路上,經濟、政治和文化變革的相互協調具有決定性意義。這類探討廓清了一些思想障礙,為深入探討改革做了前期性的理論準備。但現在需要做的工作,是對中國這些年來發生的實際變化進行理論梳理。這種理論梳理不是拿著外國人的理論來套中國的現實,而是需要認認真真從經驗性體驗出發,告訴世人我們已經走過了哪些路,這條路將延伸到何方。尤其重要的是要分析我們為什麼會走上這一條路,而不是一條別的什麼路。

轉型期的社會經濟生活所蘊含的意義實在太過豐富,無論是經濟學家、社會學家還是歷史學家都還來不及徹底了解這些變化對現實的意義,更談不上確定這段時期將在中國歷史上占有一席什麼樣的地位。對於正在我們身邊所發生的一切進行理性思考,是一件極富挑戰性的工作。對於一個思想家來說,唯有冷靜地觀察社會,紀錄中國當代社會所發生的一切,並將自己的生命體驗熔鑄到學術研究中去,認真研究與經濟發展同時出現

的社會變動的各個側面及其過程,才能為後世留下一點可信度高的研究成果。在觀察社會變動時,作者發現,並不是一切社會變動都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其中有些制度性的缺陷恰好是經濟如此發展的前提條件,如以"股份制改造"為主要形式的企業制度改革,以及城市土地供給模式改革這兩項措施在制度設計方面的巨大缺陷,使不少尋租者充分利用了它們的彈性--從社會進步的意義上來說,任何制度的設計必須要有一定彈性,亦即要有一定"空子"給人鑽,否則社會就喪失了活力;但如果彈性太大,則會導致這一制度本身的失敗,讓社會為之承擔代價,這一關係就是經濟發展與社會代價的關係。

經濟發展是否要付出社會代價,尤其是公平與社會正義的代價?這是一個具有根本意義的經濟倫理問題。早在1959年,為了剷除阻礙後進國家經濟發展的各種社會因素,聯合國提出了"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均衡",這種意見代表了一種後來成為主流的發展概念。聯合國基本確認經濟發展應該優先,並將經濟發展視為解決後進國家面臨的各種社會問題(貧困、惡劣的勞動條件、家庭及地域共同體的解體等等)的手段,把剷除阻礙經濟發展的社會障礙稱之為社會發展。這一觀念的提出,為以後研究不已開發國家經濟問題引入了"社會發展"這一概念。此後,曾在聯合國長期任職的瑞典著名經濟學家岡納・繆爾達爾(GunnarKarlMyrdal),在對東南亞國家進行了長期的考察以後,提出在研究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時,必須研究這些國家的不平等和權力分配的關係。他特彆強調,認為不平等是這些國家獲得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這一想法是錯誤的,經濟和社會不平等不僅是普遍貧困和一個國家很難擺脫貧困的原因,而且同時也是其結果,更大的平等是讓一個國家擺脫貧困的前提條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