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臂刀》

《獨臂刀》

《獨臂刀》是由卲氏兄弟有限公司出品,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影帶)、洲立影視有限公司(影碟)發行,張徹執導,王羽、潘迎紫、焦姣、田豐、陳燕燕等主演的電影,於1967年7月26日上映。影片奠定了張徹在影壇的重要地位。其後,影片先後在美國費城國際電影節(2003年4月9日)、丹麥NatFilm電影節(2004年3月30日)、德國漢堡幻想電影節(2004年8月13日)上放映。影片講述了方剛以殘疾之身練成偏門奇功的傳奇故事。

基本信息

影片簡介

簡介一

《獨臂刀》《獨臂刀》

邵氏於1967年憑藉此片的緊張劇情及緊湊鏡頭,奠定武俠片王江山。張徹因此樹立「新派武俠電影」典範,倪

匡亦寫出劇力萬鈞的劇本。而片中演員全是一時之選,如王羽飾方剛,焦姣飾小蠻,潘迎紫飾齊佩,楊志卿飾長臂神魔。故事描述,方成長中飽客群師兄妹歧視侮蔑;一次比武,方更誤被師妹齊佩斷臂,帶傷逃跑。後方為農家女小蠻所救活,原想隱居山野,卻遇師門有難,方為了恩仇,遂用亡父斷刀及蠻父刀法斗長臂神魔…

簡介二

由武俠作家倪匡編劇,但內容經張徹修改甚多,倪匡笑言只有“獨臂刀倪匡”五字是屬於他寫的。劇情講述僕人方誠為救大俠齊如豐身亡,齊收留其子方剛,傳授武藝並欲立為掌門。女兒齊佩因愛方不成,與師兄以比武為名暗算方,致其右臂被砍斷。方剛為少女小蠻所救,並以其父所留《左手圖譜》練成左手神刀。齊家遭到仇人笑面三郎和長臂神魔等的攻擊,危難時刻,方不計前嫌,與小蠻合力救出師傅及齊佩,並身背代表師門的金刀,挑戰長臂神魔,最後用亡父斷刀及蠻父刀法戰勝長臂神魔。本片為陽剛導演張徹的成名經典作,也是首部票房超過百萬港幣的賣座片,因而掀起港台兩地的“新武俠世紀”,具有影史上的重要意義,同時使得王羽成為第一位武俠巨星,其後延伸了多部續集,亦使“獨臂俠”掀起了殘障武林高手的新風潮。

書籍簡介

根據倪匡同名小說改編。劇情講述僕人方誠為救大俠齊如豐身亡,齊收留其子方剛,傳授其武藝並欲立為掌門。女兒齊珮因愛方不成,與師兄以比武為名暗算方,使其右臂砍斷。途中為少女小蠻所救,並以其父所留《左手圖譜》練成左手神刀。齊家遭到仇人笑面三郎和長臂神魔等的攻擊,危難時刻,方不計前嫌,與小蠻合力救出師傅及齊珮。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演員
方剛Fang Gang 王羽
小蠻Hsiao Man 焦姣
齊如風Qi Rufeng (as Fung Tin) 田豐
齊佩Qi Pei Er 潘迎紫
齊夫人 陳燕燕
長臂神魔Long-Armed Devil 楊志卿
Wei 黃宗迅
郭師弟 樊梅生
Fang Cheng 谷峰
Ba Shuang 劉家良
Killer 唐佳
Smiling Tiger Cheng Tianshou 唐迪
Waiter 曾楚霖
Grandpa Wang 郝履仁
孫師弟 張佩山
七師兄 鄭雷

陳全

洪流

金童

唐佳

郝履仁

劉家良

袁祥仁

袁和平

職員表

▪ 製作人:邵仁枚

▪ 導演:張徹

▪ 副導演(助理):黃源盛

▪ 編劇:張徹;倪匡

▪ 攝影:阮曾三;鄺漢樂

▪ 配樂:王福齡

▪ 剪輯:姜興隆

▪ 美術設計:陳景森

▪ 動作指導:唐佳;劉家良

▪ 監製:邵仁枚

演員簡介

姓名:

《獨臂刀》《獨臂刀》

性別:女

出生年:1947年

生日:6月5日

國籍:中國

地域:港台

職業:演員

身高:165cm

血型:B型

《一代女皇》

《一代皇后大玉兒》

《神鵰俠侶》

《神州俠侶》

《馳騁神州》

《游龍驚鳳》

《媽媽吉利小叮噹》

《浴火鳳凰》

《貂禪》

《靈山神箭》

《婆媳過招七十回》

《一加一不等於二》等。

香港女星潘迎紫到台灣拍戲,因主演的電視連續劇《一代女皇》和《一代公主》轟動一時,成為台灣影藝界1985年的八大風雲明星之一。潘迎紫的際遇正如風雲一樣,陰晴有變,風浪掀起的夢幻般的景象,令人矚目。

1985年,香港的馮寶寶到台灣為中華電視台主演了《楊貴妃》,台灣的女星湯蘭花為台灣電視台主演了《楊貴妃傳奇》。二劇同時播映,《楊貴妃》的收視率是百分之三十,《楊貴妃傳奇》為25%,前者勝於後者。同年,潘迎紫主演的《一代女皇》與馮寶寶主演的《武則天》同時播映,前者的收視率超過後者,潘迎紫於是成為“紅到發紫”的藝員。

潘迎紫在《一代女皇》中,先把幼年的武媚娘演得天真爛漫,機靈可愛,後把當上女皇的武則天演得儀態十足,不怒而威,前後判若兩人。演女皇時,為增加體重,她吃了不少牛油、臘腸和酒煮雞蛋等,半個多月就增加了10磅。演武則天衰老時要前額微禿,潘迎紫前額的頭髮剃去了一片,演完戲,她只好每天戴著帽子掩蓋自己的“怪相”。進步的化裝術固然可以改變演員的形象,但是劇中人的情態神韻要靠演員心領神會,潘迎紫傾心傾力演好這個歷史上著名的女性。在《一代女皇》中,她既飾武則天又演太平公主。武則天臨終時母女相對流淚哭泣的戲,潘迎紫演得既符合身份又與劇情貼切。由於該劇受到台灣觀眾讚賞,趁熱打鐵潘迎紫接演了《一代公主》,飾太平公主,反映也強烈,潘迎紫的演藝事業推向了新的高度。近期拍的電視劇是《名劍風流》、《神鵰俠侶》、《慈禧全傳》等。

《獨臂刀》《獨臂刀》

潘迎紫拍完這“兩代”劇集去美國探親度假,其後返台拍了反映周璇生平的《一代歌后》劇集。由於編劇缺乏整體構思,邊拍劇邊寫劇情,致使前後不能呼應、鬆散而不符合實情。如寫周璇在感情上接受了朱飛白等人的欺騙,但還把朱飛白表現得那么美好,失卻周璇後來神經失常致瘋的重要鋪墊。許多觀眾本來是抱著希望看《一代歌后》的,看了幾集發覺“太糟了”失去興趣,轉而收看瓊瑤文藝電視劇《庭院深深》了。收視率驟然下降,給潘迎紫帶來很大壓力,她在化妝室內悄悄哭泣,情緒低落,這是她在台灣走紅3年來首次遇到的挫折。1987年5月22日視潘迎紫的生日,這一天也是播映《一代歌后》的最後一天,她高興的不是過生日,而是播映的結束,感慨嘆息道:“後‘一代’不如前‘兩代’。”

潘迎紫原籍蘇州,在香港長大,1965年在香港南國演員訓練班畢業後,成為邵氏公司的基本演員,能歌善舞,曾應邀到泰國泰王御前表演歌舞。她拍了不少歌舞片,如《歡樂青春》、《心花朵朵開》等。也拍了不少武俠片,如《大醉俠》、《江湖三女俠》、《絕代雙驕》等。離開邵氏公司後,她在台灣拍了不少古裝武俠片和警探片,如《男子漢》、《狼吻》、《第三把刀》、《職業殺手》、《西門町小子》、《慧眼識英雄》等。潘迎紫是位文武雙全、古今鹹宜的女星。她憑著天生的娃娃面孔,一頭又黑又濃的長髮及齊眉式的劉海,扮演的少女角色楚楚可人,加上入木三分的表演,很是傳神,於是電影圈內外都叫她“娃娃”。1981年應邀刀台灣拍電視《綜合劇場十一個女人》中的一集《自己的天空》,並以《一加一不等於二》《神鵰俠侶》受到台灣觀眾的歡迎,獲得金鐘獎最佳女主角獎的提名。潘迎紫之所以成為“中視之寶”、當家花旦,原因有三:她注意選擇劇本;面孔甜美;配合她演戲的班底較好。她最近的電視新作是《靈山神箭》,塑造的形象“仙”氣十足,吸引了許多少年兒童,收視率大增,成為晚上“八點檔”黃金時間最受歡迎的節目。潘迎紫挽回了“面子”,十分高興。

潘迎紫與男星、第一個情人陳鴻烈結婚後,陳鴻烈自組電影公司,潘迎紫息影幫助丈夫工作。她在生活中,一切以丈夫為中心,做適合丈夫口味的菜餚,自己的朋友如果丈夫不喜歡的就不再往來,唯丈夫所需是從。陳鴻烈把潘迎紫當小孩般愛護。後來,潘迎紫聽說陳鴻烈在外面有情婦,還生了小孩。她不堪忍受,於是在1982年以離婚結束了他們7年的共同生活,一年後,雙方發覺是誤信謠傳,陳鴻烈曾主動提出復婚,他找潘迎紫說:“我看過了,也想過了,還是你最好!”潘迎紫是單純而又固執的,她認為既然離婚就不必復婚了。離婚後,他倆曾在一起拍過多部電影,在銀幕上當情侶,也一起參加社交活動。潘迎紫離婚後,星運高照,拍片很多,比婚前出名、走紅。

排行:老二(有一兄一妹) 最喜歡的作者:三毛 最難忘的事:都忘了! 最喜歡的動物:狗 最喜歡的顏色:粉紅色 白色 最喜歡的花:滿天星 玫瑰花(粉紅色&黃色) 最大的嗜好:作家務 美化家庭 初吻的滋味:好好吃喔! 最喜歡的衣著:襯衫 牛仔褲 不演戲想作什麼:作生意 最喜歡喝的湯:除了抹布湯外都愛 最喜歡的飲料:白開水 最喜歡吃的零食:朱古力(有果的) 特殊專長:現代舞 芭蕾舞 騎馬 最喜歡的運動:游泳(尤其是冬泳) 健美操 最喜歡的香水:c.o.茉莉黃 最拿手的菜:獅子頭 紅燒蹄膀 最喜歡去的公共場所:電影院 最不喜歡看的電影類型:鬧劇 最欣賞的外國演員:莎莉麥克琳 賈桂林貝茜 最喜歡看那一類型的電影:偵探片 間諜片 感動人的也不錯 平日最大的消遣:打毛衣(無師自通) 最注重男人的那一部份:眼睛

姓名:

《獨臂刀》《獨臂刀》

英文名: Chiao Chiao

老公姓名: 曾江

出生日期: 1943年5月1日

出生地點: 台灣

原名: Li-Na Chiao

身高: 163cm

1 美少年之戀 (1998)

2 伴我縱橫 (1992) .....

3 飛躍羚羊 (1986) .....

4 傾城之戀 (1984) .....

5 殺出西營盤 (1982) .....

6 行規 (1979) .....

7 The Drug Queen (1976) .....

8 Hero (1976) .....

9 Shan dong lao da (1974) .....

10 Zhui ming qiang (1973) .....

11 十二金牌 (1970) .....

12 Sha ji (1970) .....

13 Nu xia mai ren tou (1969) .....

14 獨臂刀王 (1969) .....

《獨臂刀》《獨臂刀》

15 雲泥 (1968) .....

16 千面大盜 (1968) .....

17 女俠黑蝴蝶 (1968) .....

18 斷腸劍 (1967) .....

19 獨臂刀 (1967) .....

20 大刺客 (1967) .....

21 儒俠 (1966)

22 黑森林(1964)

23 山歌姻緣(1963)

出生於重慶,1949年歲家人來到台灣。

1961年考入中影演員訓練班,畢業後在多部影片中擔任特約演員。

1962年在台視演出首部電視劇《浮生若夢》。

1963年與演員黃宗迅結婚。

1966年正式加盟邵氏為基本演員,憑《獨臂刀》一炮而紅,其後在多部邵氏武俠片中擔任女主角。

1972年離開邵氏公司。

1976年其夫逝世,她專注配音工作。

八十年代再嫁曾江,不時出現在大銀幕上。

,原名王正權,1944年3月28日生於上海,祖借江蘇無錫。為空手道好手,香港影視演員、導演、編劇、制人。

《獨臂刀》《獨臂刀》

從影三十年,共拍了五十九部武打片,為新武俠世紀的第一位武俠電影紅星。在就讀上海體育學院時,曾獲游泳比賽冠軍。17歲時由滬赴港,進入珠海學院土木工程系就讀。他對游泳、騎馬與賽車等劇烈運動,不僅有濃厚興趣,且頗為專精。這些都為他當武俠明星奠定深厚的基礎。一九六四年,香港邵氏公司開拍《虎俠殲仇》,公開徵選男主角,王羽以優越條件當選。為了要演好片中「雷虎」這個角色,在武師指導下,悉心苦練武藝,因此在該片的演出頗獲好評。王羽的演藝生涯,是紅於一九六五年《江湖奇俠》 。由於他身手矯健,在危險動作中也不用替身,為公司與自己開創一條古裝武俠片的大道。其後,王羽在《獨臂刀》(1967)中以驚人的武藝塑造出俠者的形象,寫下香港電影票房的新紀錄,突破一部影片收入百萬元的大關,邵氏也從此在香港武俠電影市場中攻下一席之地。在片中,王羽用僅有的左手拿著父親臨終前所留下的斷刀,使出一套刀出人亡,出神入化的獨特刀法,為師門報仇,是一位有情(鍾情於小蠻)有義(忠於師門)的俠者。該片導演張徹認為,王羽並非英俊小生,也正因如此,使得他能擺脫胭脂味,加上身材高大,完全能表達導演所期望的「陽剛味」。王羽同時又兼具刻苦耐勞,反應又快之特質,使得他成為六十年代香港首席武俠小生。更值得一提的是,王羽曾是李小龍之前,香港明星中片酬最高、票房最好的武打明星。1970年入嘉禾影業公司。執導的影響最大的兩部作品是《龍虎金剛》和《四大天王》。因李小龍的成功曾往台灣、日本開拓。1971年與日本武打影星勝新太郎聯合演出《新座頭市,大破唐人劍》。70年代中葉脫離嘉禾公司,加盟羅維獨立製片,與成龍聯合演出《風雲雙流星》、《墨水台道》、《直搗黃龍》、《獨臂王大戰血滴子》等。90年代除少量演出外,活躍於製片領域。

他曾與當時的紅女星,有學生情人之稱的林翠結婚,並育有一女王馨平(也曾是著名歌星、明星,後結婚息影)。

主要作品:

《鴛鴦劍俠》 (1965) 《江湖奇俠》 (1965)

《邊城三俠》(1966) 《獨臂刀》(1967)

《斷腸劍》 (1967) 《大刺客》 (1967)

《亞洲秘密警察》 (1967) 《神刀》(1968)

《金燕子》(1968) 《獨臂刀王》(1969)

《龍虎鬥》(1970) 《座頭市與獨臂刀》(1971)

《仇連環》(1972) 《冷麵虎》(1973)

《風雨雙流星》(1976) 《上海灘十三太保》 (1981)

《火燒島》1993

導演介紹

個人簡介

張徹 (Chang,Che,張易揚)

中國台灣影視導演、製片人。原名張易揚。 原籍浙江青田,生於上海。1940年參加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從事戲劇工作,後就任上海市文化運動委員會秘書。 1948年與蔣經國結下友誼,藉此在台灣執導電影。1949年執導了日本戰敗結束殖民統治後的 第一部台灣電影《阿里山風雲》、揭開了戰後台灣電影的帷幕。1957年代前往香港開展創作活動。1960年後加入邵氏電懋等公司編寫劇本。先後編寫了《一文錢》、《無語問蒼天》等 20餘部。1967年執導王羽主演的《獨臂刀王》成為香港最早的功夫電影。1970年執導《報仇》獲第十六屆亞洲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最佳男主角獎。1972年執導《馬永貞》、啟發了一整個時代的香港電影,成為轟動一時的由周潤發(周潤發新聞,周潤發說吧)主演的電視連續劇《上海灘》的原動力。1975年返台開展創作活動、至80年代末共創作電影達93部之多。1989年為紀念從影40周年執導了《義膽群英》Just Heroes。

以陽剛武俠打破舊腐陳規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電影“起飛”的時期,李翰祥、胡金銓和張徹,是三個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導演。1996年李 翰祥在開工作會議時病發逝世,王晶喻之為戰死沙場;胡金銓在終於找到拍《華工血淚史》的資金後,在做心臟病手術時去世;張徹也於2002年病逝。這一代導演的老去和離世似乎也正切合了

香港電影從輝煌走向低落的腳步,不過張徹在回答“香港電影為什麼不會死亡”時給出的答案或許能給目前處於歷史上最低谷的香港電影以幾分信心,他的回答是:“香港有活力”。張徹自稱《金燕子》(1968年)真正建立了個人風格,其中可以看到他越來越喜歡體現男性俠士的豪情壯志,對於女性角色較為忽略。印象最深的一場戲,他讓另兩位俠士跳窗,安排我從大門走,我當時很好勝,就和他爭論起來,為什麼我不能跳窗走,他說你是女孩嘛,理應走門,後來我終於爭取到和俠士一起跳窗出來。我和張導演合作不多,除《金燕子》外就是1969年同羅烈合演的《飛刀手》,合作最愉快也最互相理解的還是胡導演,佩服他的人品、獨特的性格,私人感情也更深些。

電影性別

如果說電影是有性別的話,那么張徹絕對是第一個將中國電影貼上性別標籤的導演。

正如許多人將他的《獨臂刀》劃作是他個人和香港類型電影時代之作,那么,也就是張氏作品以最強烈也最張揚成了雄性電影始祖。因而,在中國電影中最早結幫組派的也是他———“張家班”的出現。從張家班第一代弟子狄龍、姜大衛、陳觀泰、李修賢、王鍾到第二代弟子傅聲、戚冠軍;然後到第三代也是最後一代弟子鹿峰、孫健、郭追、羅莽等,完成了張氏在中國電影中最徹底的地位。雖然到了晚期他的作品的確一部不如一部,但任何人對他都會脫帽致敬。

張徹“嗜血”。在他之前的電影(不只是中國電影)從來未曾見過什麼叫“盤腸大戰”,什麼叫做“血肉橫飛”。人體中槍或被狠狠中刀後,那些血如噴射般噴灑飛濺而出,就是張氏傑作,是他的首創,連好萊塢都要學他。人們最早在他的《獨臂刀》、《刺馬》、《馬永貞》等片中見到了,血腥、暴力與陽剛、雄性相互輝映著,呈現著,恣肆著,讓人看得熱血沸騰。

張徹只講陽,不講陰。沒有人可以記住他的任何作品裡面的女性印象,因此他禁慾,因此別說他去塑造女性,也別去說什麼山水柔情、馬放南山,他面對的永遠是刀山火海;因此他好走極端,好鬥,好勇。就像《洪拳小子》嫉惡如仇,就像《報仇》那樣恣意放肆,就像《少林五祖》“遇佛殺佛”。所以,沒有陰陽,沒有協調,也沒有什麼“退一步海闊天高”的禪。

張徹最強調男人間的情誼。這比什麼都重要。比報仇雪恨、保家衛國、武林試劍和業建千秋都重要。就算故事是寫家國恩仇,但骨子裡仍是男人世界。女人、老婆、女友在他這裡如敝屣。這就是張徹的作品。故此他會寧願讓他的男人永遠蓬頭垢面、污糟邋遢也不讓他們文質彬彬如玉樹臨風。最重要而必須的是:一定要讓他們為朋友兩肋插刀、赴湯蹈火。張氏作品寫他的男主角與女人談戀愛是一件很難想像的尷尬事。也因此,師從張氏的吳宇森,也承傳了他師傅最重要的這一面。

香港資深電影記者林冰在生前很早時說過張徹這樣一個故事:張徹乘坐當時香港第一部最具男人性格的銀灰色雪鐵龍跑車到達邵氏片場,他的司機下車為他開門,但此時行動已有些遲緩的張徹其身體剛鑽出車廂,手還扶著車廂邊時,司機就忙不迭地大力關上車門,“嘭”的一下車門重重將張徹的手指夾住,人們登時都嚇壞了,司機臉色大變,馬上拉開車門,只見他老人家只是甩甩手,然後竟像若無其事般離開了車,不但沒有叫喊半句,更沒有責怪司機。別說是目睹現場的人,就算是我們這些聽這故事的人也聽呆了。“這就是一個真正的男人,他不應該當導演,應該去當邱吉爾。”林冰當時說。

為什麼會將他和邱吉爾聯想到一起?因為張徹從影前是從政的。因為張徹和邱吉爾一樣喜歡抽大雪茄。當然,還有他那如此淡定的大政治家風度。也許,因為張徹的作品太陽剛、太雄性,也同時具有了它的最大弱點———永遠粗枝大葉。因而我們不會見到他有什麼精雕細刻的精品。就如他拍清裝片那樣,不會見到片中人物禿上半個腦袋,全都留髮又留辮。所以,張徹最後還只能當上大導演而當不了一個大政治家。

參與製作過的電影

獨臂刀 (1967) 編劇

金燕子 (1968) 導演

八國聯軍——導演

小煞星 ——導演

叛逆——導演

南少林與北少林——導演

少林與武當 ——導演

哪咤—— 導演

年輕人——導演

金燕子 (1968) 編劇

龍蛇爭霸 (1990) 編劇出品人

雙鳳奇緣 (1964) 編劇

西安殺戮 (1989) 導演 編劇出品人江湖奇兵 (1990) 編劇

八道樓子 (1975) 導演

鷹王 (1970) 導演

大決鬥(1970) 導演

報仇 (1970) 導演

水滸傳(1972)導演編劇

刺馬 (1972) 導演 編劇

死角 (1969) 導演編劇

大盜歌王 (1969) 導演 編劇

獨臂刀 (1967) 導演

大上海1937(1986) 導演編劇

荒園艷跡 (1949) 編劇

假面女郎 (1947) 編劇

無語問蒼天 (1948)導演

少林寺—— 導演

方世玉與洪熙官—— 導演

射鵰英雄傳(1977) 導演

上海灘十三太保 (1981)導演 編劇

馬永貞(1972) 導演 編劇

五毒 (1978)導演編劇

忍者無敵 (1989) 導演

新獨臂刀 (1971) 導演 大刺客 (1967) 導演

大刀王五(1973) 導演 江湖奇兵 (1990) 出品人 監製人

雙鳳奇緣 (1964) 作詞 賊美人 (1961) 編劇

無語問蒼天 (1961) 編劇 海軍突擊隊 (1977) 導演

刺馬 ——導演 仇連環——導演

朋友 (1974) 導演 俠客行 —— 導演

方世玉與胡惠乾——導演 殘缺—— 導演

珍珠淚 (1963) 作詞 編劇 遊戲人間 (1961) 編劇

神通 (1993) 編劇導演 邊城三俠 (1966) 導演編劇

過江龍 (1987) 導演編劇 保鏢 (1969) 導演

第三類打鬥 (1980)導演編劇 十三太保 (1970) 導演 編劇

無名英雄 (1971) 導演 少林五祖 (1974) 導演

碧血劍(1981) 導演 拳擊 (1971) 導演

七個吸血鬼 (1974) 導演 神通 (1993) 監製 出品人

過江龍 (1987) 監製 服裝指導 義膽群英 (1989) 出品人

野花戀 (1962) 編劇 珍珠淚 (1962) 編劇 作詞

潘金蓮(1964) 編劇 作詞 血濺牡丹紅 (1964) 編劇 作詞

雙俠(1971) 導演 野火 (1958)導演 編劇 作曲

西行平妖 (1991)導演 編劇 出品人 桃李爭春 (1962) 編劇 作詞

唐人街小子 (1997) 導演 編劇 蕩寇志 (1975) 導演

電影評價

影評一

看完《獨臂刀》,重溫完張徹的青春夢,回頭再看花絮里那些業已作古或是衰老的當事人,想起前幾日在電視上看到中年王羽耍刀(不知道是不是那把獨臂刀),真要叫人生出物是人非的恍惚。惟有電影還在,如同片中那柄斷刀,數碼修復之後,熠熠生輝,完好如初。

影評二

評論張徹導演陽剛武俠的開山之作《獨臂刀》很難,因為此片不論業內業外評價都很高,評論也特別多,難出新意,甚至連題目都難擬定。

張徹的第一部武俠片是《邊城三俠》 ,不過,張氏武俠的奠基之作當是這部《獨臂刀》。本片在當年放映時票房過了百萬,好評如潮,可謂邵氏武俠電影的風雲第一刀,張徹從此也有了個綽號——百萬導演,此片也與胡金銓的《大醉俠》一起,被業內譽為“新派武俠電影”兩面旗幟。

這《獨臂刀》叫好又賣座,究竟好在何處?

劇本偷招,巧妙。很多人以為是倪匡所編,據八卦小道訊息,其實張徹在編劇方面多有干涉,這一點看電影就知道,編劇為二人,張徹在先。故事主線和主要人物設定靈感來於金庸武俠小說《神鵰俠侶》,主人公方剛、齊佩、小蠻疑似楊過、郭芙和小龍女。在《神鵰俠侶》的某一段落上另起爐灶,看似冒險,實則是妙招。金庸武俠小說最打動人的地方是什麼? 乃英雄落魄而後東山再起,其中便以楊過斷臂為例,因為一落一起之間必有矛盾、衝突、掙扎、釋放,就是看點,我想張徹導演當是於我心有戚戚焉。不論是否看過《神鵰俠侶》,《獨臂刀》的故事一定會打動你,因為它夠意外,夠合理,也夠刺激,夠痛快。談到編劇,提一下劇本的台詞,我覺得不論張徹還是胡金銓的武俠電影,台詞都比較考究,文白處理得比較自然,有古意,又不生澀,這一細微之處,值得玩武俠的大導演們好好研究,免得總鬧“蹬被子”的笑話。故事敘述,老道。一個好故事還需要一個會講故事的人。這涉及到多方面,情節的繁簡設定、節奏的舒緩掌控、文戲武戲的合理搭配、鏡頭的遠近調度、動靜結合等等,都是考究導演功力的地方。雖然只是第二部武俠電影,但張徹拿捏得異常老道。這部《獨臂刀》看似劍走偏鋒,其實卻在偏中求正,可稱張徹幾十部武俠片中各方面最為平衡之作。就算時隔四十年,依舊可成為武俠電影敘事典範,內地武俠新銳導演在玩畫面弄激情之餘,實在應該好好向這部《獨臂刀》學一下怎么講故事。演員選定,恰當。王羽是張徹陽剛武俠男主角的第一代,其外型雖不如其後的狄龍、姜大衛英俊、瀟灑,但氣質很特別,古裝扮相樸拙之中暗含一股凜人的殺氣,眉宇間又常有抑鬱之色,實乃演繹悲情豪俠的絕佳人選,這一特點在隨後的《金燕子》、《大刺客》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張徹的武俠片重男兒義氣,輕兒女情長,《獨臂刀》是個意外,情義兼顧,兩位女演員焦姣、潘迎紫戲份不少,皆有不俗表現,可圈可點。動作編排,濃重。今天的武俠影迷看獨臂刀的動作或許會覺得,不夠飄逸,不夠花哨,不過,少了幾分花哨和飄逸,反倒多了幾分濃重,這似乎更與此片凝重慘烈的風格想扣。本片的武指為劉家良,在六十年代,能把動作設計到這樣的程度實屬難得。此片在武戲方面確實花費了不少心思。場景多轉換快,武館、酒肆、客棧、山路、暗室、集市、鄉野皆見拳來腳往刀光劍影,道具方面不僅兵器多,還設計成彼此相生相剋,頗有趣味。在動作的拍攝方面,張徹大膽創新,運用大量手提跟拍運動式鏡頭,突出了動感和張力。雖然此片看不到張徹後期作品中常見的血色慢鏡翻滾的招牌鏡頭,卻已顯些許端倪,方剛斷臂後的逃脫,以及奇門弟子被截殺等橋段,都是不惜膠片濃墨重彩著力渲染,暴力美學已露崢嶸。主題意旨,頗可玩味。一部好作品當是令人視聽過癮之餘,還可玩味。你可以把《獨臂刀》看作簡單的父仇子報的故事,卻也可以從簡單中,琢磨出一些不簡單的東西。孤苦一人,獨留一臂,殘存一譜,斷刃一刀,這四個意象設定絕非無意,每個都扣了一個字——缺,而缺的反面是圓。張徹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文人,在編劇時必有所思。人在江湖走總會遭遇逆境,所謂造化弄人,但萬事無絕對,陰晴圓缺自有轉換化。方剛如果不是孤兒,或許也無緣師從齊如風;如果沒被斷臂,或許以後只是個護院、保鏢或者教頭;如果未遇殘譜,或許刀法平平;如果不是獨臂,或許決戰時反丟了性命……正是這一路的缺,反倒最終成圓——情義兩全。命運的改變或許是老天安排的,但意識中的改變卻屬於自己,方剛最後一戰其實並非報父仇,而是報恩,除卻這個牽掛,他才得以解脫。人在江湖為何身不由己?就是恩怨纏身。方剛一路偏偏偏,最後偏偏得了個正果,於殺戮中得悟不殺的道理,也不再附庸於誰,成一個獨立完整的人。一場慘殺之後,還能全身而退,如此結局在張徹同類作品中鳳毛麟角。查其因果,不由得想起禪宗流傳的慧可斷臂求佛的公案,慧可立雪求佛,達摩祖師得知後對他說:諸佛無上之妙道,於長劫中精勤,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豈可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而希求無上乘?此唯徒勞而已。慧可聞此教誨,遂取利刀,斬斷左臂,置於師前。由此又想到太白《俠客行》詩句: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劍走偏鋒以求中正,或許這正是張徹心中構思,所以他會想借用楊過作外殼,以殘障武功為手段。細微之處,用心良苦。有個細節似乎被很多人放過,那便是主人公的名字。方剛,血氣方剛也,語出《論語·季氏》之“君子三戒”的第二戒: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張徹是文人拍武俠,以他的文學素養,肯定曉得這個典故,“方剛”一名絕非隨意取之,當是張徹用心良苦的細微表現。這部陽剛血色的武俠電影看似好勇鬥狠,其意旨正相反,恰恰是在提醒血氣方剛的男兒:止戈為武,戒之在斗。如此看來,《獨臂刀》作為張徹陽剛武俠之奠基極其恰當,這塊石頭宛如斷刀不成規矩,偏狹奇詭,斜插入地。但這一偏一斜,恰好成了中正平和,落一個異常穩固。其後張徹拍攝了大量充斥血腥暴力的電影,竭力渲染英雄人物的悲情慘死場面,引起極大爭議,但有了這塊奇石奠基,自有人會讀懂暴力血色背後的用意,以及張徹那一聲悲天憫人的嘆息……《獨臂刀》一刀祭出,名動江湖,其後張徹又拍了續集《獨臂刀王》、《新獨臂刀》,再後來嘉禾挖走了王羽和日本合拍了《盲俠大戰獨臂刀》,到了九十年代,徐克再次翻拍成《刀》,可謂餘毒無數。縱觀下來,號令武林的還是這口《獨臂刀》,時至今日,依舊鋒芒耀眼。憑欄處細想從前,真箇是;滿堂驚艷三千客,一刀霜寒四十年。

影評三

《獨臂刀》是張徹的成名作,在香港影史上首創百萬票房,首創用手提攝影機拍攝的先例。其動作的節奏感與美感,處理暴力的手法,也都是後世談論不休的話題。據說昆汀.塔倫蒂諾因為喜歡片中獨特的節奏感與故事的張力,很想重拍《獨臂刀》。其實他應該在《殺死比爾》中早已致敬過,比方說烏瑪.瑟曼一刀削掉劉玉玲天靈蓋的那一幕,就很有此片裡王羽在酒肆打鬥時同樣動作的風範。

影評四

之所以講《獨臂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因為此片一出居然可以扭轉乾坤。原來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影壇陰盛陽衰,以女星擔綱的言情文藝(加歌唱)片最受歡迎,反而男演員的地位一直不高。即便是1966年的《大醉俠》,一舉成名、當紅得令的亦是扮演女俠“金燕子”的鄭佩佩,而非“大醉俠”岳華。直至1967年的《獨臂刀》上映後,冷竣落寞的陽剛男主角王羽成為觀眾心目中的新偶像,不僅一掃香江銀幕的陰柔之氣,更成功令男性陽剛武俠片取代言情文藝片,成為港台影壇的絕對主流。

作為陽剛武俠片的開創者,張徹早在台北《聯合晚報》的“沉思隨筆”專欄里便提出“挽救中國電影應以陽剛破陰柔”的理論主張,他亦是這一理論的最有力實踐者,他在邵氏拍電影二十餘年間,帶出王羽、羅烈、姜大衛、狄龍、陳觀泰、傅聲、戚冠軍、李修賢等大批成為當紅明星的契仔弟子,他們亦是香港武俠功夫片的骨幹力量。另外,張徹又與許多新銳導演有過合作,包括鮑學禮、桂治洪等,同時提攜午馬、吳宇森等幕後新人,將他自《獨臂刀》始創立的陽剛武俠、暴力美學發揚光大,對後世影響尤為廣泛。

而今,王羽、袁和平甚至於美國的昆汀·塔倫蒂諾都有計畫重拍《獨臂刀》,如若拍成,未必不會是佳作,但時下觀眾無論怎樣喜歡那些重拍之作,也不能取代《獨臂刀》在華語武俠電影史的至尊地位,因為,經典就是經典!

精彩賞析

無可否認,由張徹、倪匡聯合編劇的《獨臂刀》有借鑑金庸《神鵰俠侶》楊過斷臂情節之嫌,刁蠻師妹齊佩(潘迎紫)雖對同門方剛(王羽)暗懷情愫,卻因他天性孤傲落寞反生怨恨之心,遂與兩位師兄對他百般欺凌挑釁。後來雪夜較技,齊佩不敵,竟施偷襲,斬去方剛右臂泄憤......影片至此,似乎還未盡脫大家熟悉的“神鵰”橋段,但從整體來看,《獨臂刀》卻是劇情獨特曲折,盡顯陽剛慘烈之美,方剛斷臂後得村姑小蠻相救,本想退出江湖、與她歸隱山林,然現實殘酷,小蠻遭人欺負調戲,方剛卻無能為力,心下不甘,便常在半夜起來練武,小蠻不忍,拿出父親遺留之殘缺刀譜,終令方剛練成“獨臂神刀”,一雪前恥。

儘管《獨臂刀》主要以功夫打鬥吸引觀眾視線,主人公以殘疾之身反練成偏門奇功的遭遇亦扣人心弦,但該片顯然並未僅停留於表面的功夫噱頭,對方剛這一悲劇英雄的刻畫是《獨臂刀》的最成功處。——獨臂、斷刀、殘譜,構成了方剛的複雜感情世界。“獨臂”令他愈發孤憤;斷刀代表父情師恩,生父臨死留下斷刀,恩師待他若親子,方剛重情重義,師門有難自會赴湯蹈火、義無反顧。而殘譜既是小蠻情思所系,又是江湖仇殺象徵。待學得殘譜功夫,是繼續好勇鬥狠,還是攜愛侶匿名歸隱,師門榮辱難道從此便不聞不問?種種心理矛盾、情感衝突彼此交織,相互激盪,令《獨臂刀》盈溢著飽滿熱烈的浪漫情懷,強烈感染著每位觀者。再者,即便今日看來,《獨臂刀》體現出的獨特節奏和故事張力,不僅不會讓人覺得過時,反而歷久彌新,更顯經典魅力無限!

製作花絮

1965年,邵氏公司老闆邵逸夫對泛濫老套的武打片厭煩,決心要拍攝新類型的武打片,幾經嘗試,張徹在1967年拍攝傳世之作《獨臂刀》,成為第一部票房超過百萬的影片,張徹獲得“百萬導演”的名號。這部影片奠定了張徹在影壇的重要地位,被人稱為新派武俠電影。張徹的電影中,男性演員才真正有主角的地位;之前的黃梅派作品,男性演員在其中只是陪襯。張徹的電影中,男主角是性格剛烈的俠客,個性獨立,有自己的為人處事的標準,看重男人間的情義,兒女情長是陪襯。

影片票房

《獨臂刀》票房129萬港幣

編導:張徹

主演:王羽、潘迎紫、焦嬌、田豐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