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州聽暮角》

《潤州聽暮角》是唐代詩人李涉的作品。此詩寫得意態自然,寓情於景。詩人選擇了生活中最典型最突出的物象,寥寥數筆,便描繪出給人印象極深的一幅畫卷:江邊的城市、浩渺的江水和驚飛的鴻雁,而畫外則傳來悲涼的畫角聲。在每一物象之中,都使人深深地感受到詩人的哀情和跳動著的脈情,情思含蓄,寄慨深遠。

潤州聽暮角

作者介紹

李涉(約806年前後在世)唐代詩人。字不詳,自號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陽)人。早歲客梁園,逢兵亂,避地南方,與弟李渤同隱廬山香爐峰下。後出山作幕僚。憲宗時,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貶為峽州(今湖北宜昌)司倉參軍,在峽中蹭蹬十年,遇赦放還,復歸洛陽,隱於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國子博士,世稱“李博士”。著有《李涉詩》一卷。存詞六首。

詩文

江城吹角水茫茫,

曲引邊聲怨思長。

驚起暮天沙上雁,

海門斜去兩三行。

解釋

江城:臨江之城,即潤州。 

文宗時,詩人曾因事流放康州(治所在今廣東德慶),此詩很可能是作於遷謫途中

這首詩是一首表達思鄉與邊愁的邊塞詩,作者採用了以景傳情的手法,聲情並茂地表達了一種愁情:首先在邊塞上聽到了邊聲號角,這是邊塞上最常聽到的角聲,也是邊塞最有特點的聲音,它單調的音色往往能引起戰士們的思鄉之情與寂寞之感,在此聲里,引起了士兵們的幽長的思鄉之意,在這個聲音里,夕陽下,一行雁排空飛來,仿佛為角聲所驚起,向遠處飛去,在海門天空斜飛而去,它去向何處,會飛向戰士們的家鄉嗎,這一切也只能引起戰士們更強的思鄉之情,在詩里,作者選取了典型的意象:聲音上是號角,形象上是鴻雁與夕陽,沙漠等,都能營造一種荒涼與寂寞的意境。

賞析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邊聲怨思長。”這裡雖然是寫耳聞目睹景象,但字裡行間,都使人感到一個憂憤滿懷的詩人影子。

他佇立船頭,眼望著茫茫江面,耳聽著城頭傳來悠揚悲切的邊地樂調。大凡羈途之士,雖非邊地戍卒,總有異地思歸之情。在這一點上,他們的感情是相通的。因而,一聞邊地樂聲,便立刻引起詩人的共鳴,勾起他思鄉歸里的綿綿情思。在這裡,詩人巧妙地藉助於邊聲的幽怨之長和江流的悠長,從形、聲兩個方面著筆,將抽象的心中的思歸之情,作了形象具體的刻畫。

“驚起暮天沙上雁,海門斜去兩三行。”暮角聲起。江邊沙灘上的鴻雁驚起,而飛向了遠方。乍看,象是實景的描寫,但仔細品味,這不正是詩人有家不得歸,而且天涯海角、越走越遠的真實寫照嗎?詩人家居洛陽,方向在潤州的西北;而驚雁是向南,越飛越遠。莫說歸里,就是連借飛雁而通家書的指望也沒有哇!“驚起”二字,不言“己”而言雁,是所謂不犯正位的寫法。寫雁的受驚遠飛,實際上也兼含了詩人當時“不虞”的遭際。

評價

這首詩,寫得意態自然,寓情於景。乍讀,作品好像完全是按照事物的原貌來寫的,細細體味,字字句句都見匠心。詩人選擇了生活中最典型最突出的物象,寥寥數筆,便描繪出給人印象極深的一幅畫卷:江邊的城市、浩渺的江水和驚飛的鴻雁,而畫外則傳來悲涼的畫角聲。在每一物象之中,都使人深深地感受到詩人的哀情和跳動著的脈情,情思含蓄,寄慨深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